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的这句诗渲染的是一种失落的心境,温暖亲切不失苍茫,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北方黄昏的天宇下。我站在南方的群英渡槽上,黄昏用温柔和细腻的铺陈包裹我,我的思想一地斑驳,想象诗人的无助。
抬头观天,天如菊花,蓝屏中白云点缀,淡雅肃静;低头看地,刚刚撒播的稻田如宣纸铺张在绿色的地毯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平视过去,就是落日,如同初生的婴儿,铺展生命的颜色,红红的心思注视我,也注目这个世界。春天即将过去,暮春的黄昏以她独特的方式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爱情。
我习惯以自己的方式享受这黄昏的光芒,也习惯以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我的思考没有目标也没有由来,就象生命无法选择懵然无知来到这个世界一样。那些曾经走过的岁月和即将行走的岁月在回忆和展望中咀嚼,零碎如同夏花般灿烂。每个人都将老去,那些年轻和鲜活的东西总是在某个不经意的清晨一点一点流淌到黄昏。只有在黄昏才会在岁月的皱折中间读懂或者顿悟一些生命的意义,活着,因为爱。支持生命的原因很简单,爱让我们的精神成为生长的力量源泉。
久久地注视落日,落日也久久地注视我。我的目光不忍旁移。西南一隅,与落日毗邻的地方,是一处开阔的平地,平地上生长着葱葱郁郁的杨树,杨树林中间有一个四方院落,院落里生活着三十二位老人。这个院落曾经是一所小学,现在变成了一座小小的敬老院。住在里面的老人有一部分就曾经在那时小学还叫私塾的学堂里就读过。而我所处的这座渡槽始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那个水利工程万人会战的激情岁月里,这些老人们大多是会战的中坚力量。现在他们老了,所以以悠闲的方式在这个院子里享受落日余晖。我曾经以《敬老院的老人》为题作过一首诗:
敬老院条件不会太好
老人晒着阳光
却很知足
看完电视继续聊天
勾起手指
数数日头
他们没有亲人
即使有
也等于没有
家的概念早已模糊
回家的感觉
也许在天堂门口
你来看看
就是一次嘘唏感动
曈仁流不出眼泪
拉着你的手
正是亲人的手
想说的话只有两个字
别走
想走终要走
想留不能留
立定在道边
阅读天空
渐渐立成
雕塑
我知道
多年以后
也会象他们一样
守候
守候一种
太阳下山的幸福
这些老人大多是五保户,没有亲人或者亲人不多。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常常会去敬老院看望这些老人。所以,大部分老人我都很熟悉,年长的有八十多岁,年轻的也接近七十来岁。叫得出姓的有张伯、吴妈、老李等十来个。张伯印象尤深,七十六岁,和老李同庚,比吴妈长八岁。张伯很矮小,说话不多,每一句说出来的话直梆梆的,掷地有声。张伯修群英渡槽时是青年突击队员,在公社万人大会上得到过立功表彰。就在不久前,我突然得到张伯自杀身亡的消息,这让我震惊不已。
死的原因很很简单,因为爱情。张伯在敬老院的资历最老,吴妈和老李比张伯迟来两年。他们三人经常在一起玩扑克,关系走得近一些。日久生情,张伯和老李同时爱上了吴妈。说来也奇怪,吴妈对不爱言语的张伯始终不来电,倒是对爱说爱笑的老李情有独钟。这让张伯很沮丧,他找到老李理论,警告老李不得靠近吴妈。老李当然不示弱,加快了对吴妈的爱情攻势。因为有了心结,张伯和老李便成了怨家,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敬老院孙院长便有了管不尽的闲事。他为此还找过我诉苦。
张伯和老李本来合住一间。元旦过后,张伯请求院长给自己一间单独的宿舍,老李也同样提出了诉求。孙院长无奈,只好给他们每人调剂了一间单独的房间。张伯找到吴妈,请求吴妈和自己一同生活。吴妈断然拒绝,并在春节过后搬进了老李的宿舍。这场在三位老人之间的爱情拉锯战,以张伯的失败而告终。这个没有爱情的春天瞬间在张伯的眼里失去了颜色。
张伯在一次回老家后返回的路上,支开了护送他回来的远房侄子,选择在一块油菜地里喝农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远房侄子护送他去医院的途中,他不停地流着泪,不断地念叨着吴妈的名字……
在我的潜意识里,爱情只属于年轻人,对于那些白发苍苍的老人,爱情理应只存在于回忆里。张伯的死,让我忽然明白,生命由始至终离不开爱情的滋润。
谁说黄昏没有恋情?张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爱情的专一。
张伯的死让我很悲痛,但我无法改变现实。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理解和关爱这些老人,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走进这些耄耋老人的内心,排解他们内心的苦闷。
黄昏过去就是黑夜。黑夜来临,星星就会出现在天空之中。我在琢磨,天堂里有没有星星,张伯会不会在天堂里数星星,等待吴妈的那个星座出现?
太阳下山了,天空开始变暗,我还没有离开,在孤单的渡槽之上遥望黄昏的天幕。我要等星星出现,不管有没有星星,我都会以自己的固执来辨认属于张伯的星座。
由此去论坛浏览此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