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萝卜诗的味道

(2009-12-05 22:03:03)
标签:

文学原创

作诗

做人

说话的云

文化

分类: 杂谈调侃

             黄萝卜诗的味道

 

    关于诗我是没有多大发言权的,如此说是因为自己从来没有把自己归入诗人一类。虽然,我写的所谓“诗”从数量上讲应该在四百首以上。博客上就放着250首。地道原创作品,天下独一无二。这“二百五”不是诗是啥东东?有人会奇怪地问。我自己给这些东东冠了一个名称:说话诗。切,有人会嗤之以鼻,那不也是诗?

 

    不是诗也是诗,不是诗人也算诗人。是不是诗读者说,是不是诗人读者评论。因为博客里放着“说话诗”,有人喜欢读,有人喜欢评论。当年李太白也没把自己当诗人,大家也没把他从诗人队伍里赶出来,去当成散文家。有一个叫“银河之端”的有趣,认真地看了我的诗之后,大发感叹,称诗是“萝卜”,把诗还划分四类:宫廷萝卜、红萝卜、黄萝卜、白萝卜。非常肯定地把我的诗划入了“黄萝卜”诗的系列,言我的诗似朱熹的《观书有感》,符合“黄萝卜”体的四大特性。看了着实感动,让我的诗有了“归家”的感觉。

 

    纵观网络,诗的存量可以用“泛滥”概括。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载:“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我观天下得:“凡有井水处,皆可赋诗歌。”既然大家都是诗人,我怎么就不是诗人?

 

    究竟什么是诗?搜一下百度,“诗”的释义有三种:(1)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诗歌、诗话(a、评论诗人、诗歌、诗派以及记录诗人议论、行事的著作,b、古代说唱艺术的一种);(2)诗集、诗剧、诗篇、诗人、诗章、诗史、吟诗;(3)中国古书名,《诗经》的简称。通常我们言诗,当然是第一种含义。诗的实质就是:有节奏感的话语。很多诗都押韵,不押韵也要有节奏感、韵律感。虽然赵丽华的梨花体被大家批判,但是她写的确实是诗,因为通过断句,使一句普通的话语具有了节奏感,它也就是诗了。什么是诗的两个事实?第一个事实:什么是使得诗和普通的话语区分开来的形式上的区别?——是节奏感。第二个事实:并非只有好的诗,才能叫诗。梨花体是诗,但不一定是好诗;所以章太炎说《百家姓》、《医方歌诀》是诗,所以打油诗也是诗,但这些都不是好诗。歌也具有节奏感,歌是诗吗?唱出来的是歌,不唱也具有节奏感的话语是诗。广义的诗,是一切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的通称,是自然美、艺术美和人生美的代名词,是人类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人的灵魂逃逸现实后的栖息方式。狭义的诗,就是从巴比伦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以来,尤其是中国的《诗经》和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以来,几千年一直被创作、传播和鉴赏着的,在中国近代以前一直被奉为文学正宗的那种文体。关于“诗是什么”,各家所言,各有独到和精辟之处:强调诗乃“志之所之”、“吟咏性情”或“生命意识”,着眼于诗的内容;强调诗乃“无形画”、“有声画”或“既是音响、又是图画”,着眼于诗的意象特征;强调诗乃“法度”,乃“精致的讲话”,乃“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或索性以押韵为诗,着眼于诗的形式;强调诗“发源于上帝的胸怀”,“一切知识的精华”,“科学面部的表情”,“最高的艺术体裁”,则着眼于诗的本质。就算是盲人摸象吧,许多“盲人”各执一辞的“摸象”结论之和,也与“全象”相去不远了。

 

    除了感情,韵律和节奏就是诗的灵魂了。古体诗对节奏和韵律就相当讲究了,平仄和韵以条文的方式予以了规定。突破了这些严格韵律规定,就显得不伦不类不能称之为诗了。古体诗朗朗上口流传下来的,必定是讲究韵律和节奏的。新文化运动之后,现代诗进入了人们视线,发展到今天,占领了诗坛的大半河山,且有取而代替古诗之势。我有一观点,不论诗走向何方,没有强烈感情跳跃下的节奏、韵味和意境,一定不会流传。

 

    着眼当今诗坛,写诗的五花八门,什么抽象、朦胧、现代,门派之多和广无法称斤道两。有时把几个汉体字排列组合一下,就是一首诗,让人大跌眼镜。不说传诵,就是让人记得住名字的,又有几个?

 

    关于诗和诗人,湖南诗人于沙在《于沙说写诗》中有了很好的诠释。写在纸上的分行文字,要求它是诗(而不是非诗),就得具备以下素质:浓重的抒情氛围,深远的文学意趣,纯正的人生真味,高雅的审美价值,朴实的“五字”(新、精、深、真、亲)风格;要造就具备以上素质的诗,作者就得具备以下素质:灵动的艺术感知,深厚的文化积淀,高超的语言才能,诗化的人生经历,坚实的人格力量。于沙的诗和人品我是比较欣赏的,他在文章的最后用了一句设问结尾:这样是不是说:作诗和作诗人,很难?我以为:是这样!

 

    所以在本文的开头,我说自己从来没有把自己归入诗人是有道理的。

 

    银河之端是谁?我是不大认识。他偶尔闯进我的博客,就喜欢上了我的诗,不简单;还言之凿凿地说“还是黄萝卜好吃”,更不简单。写了这么久,终于有人认同了我的风格,并且以专帖的形式放在博客置顶位置,不感动都不行了。

 

    黄萝卜诗的味道很美!

 

    感动归感动,一定不会不自量力到自己爬上秤杆自称自。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作诗和做人,我永远都是学生。

 

附银河之端的原文:

 

                        还是“黄萝卜”好吃

 

                            原创   银河之端

 

    首先,朋友一定要清楚,我指的“萝卜”是诗,在前两篇文章的概念下进行我们的理解。

    我以前没有多写过诗,对他也没有太多的研究,所以按照自己的看法进行排队,诗是萝卜,一般人不大爱吃,地位高的人写的诗是“宫廷萝卜”,比较吃香;写意境的诗是“红萝卜”,非常漂亮,至于是否腻歪,要看具体情况而定,也要看诗人的水平;写形象的诗是“黄萝卜”,比较受我们一般的知识分子喜欢,但是没有红萝卜好看,价位不行,身份也不太行;还有就是写概念的“白萝卜”,一般人根本看不懂。

    我不想多说“红萝卜”,因为我感觉“玩意境”距离现实比较远,像高高在上的仙女,只可远观不可挑逗,在我们的网络社会里不容易产生共鸣,所以不多玩这种文字,就说“黄萝卜”。

    在我们的老祖宗里,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黄萝卜诗是那首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何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符合“黄萝卜”的几大特点,所以在我们草根阶层里一般人比较熟悉,其一,它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诗的基本要素,四句有三句押韵,占句子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五,可谓老太监郑和的大太太——正合适;其二是具有一定的意境烘托诗意,有“天光云影”和“方塘”这些美丽的名词勾画图案,还有“徘徊”、“活水”这些动词流动,将诗的意境渲染的惟妙惟肖;其三是语言流淌,没有任何的娇揉造作成分混迹其中,体现出诗原有的清纯和亮丽;其四是生活化和形象化,易于理解而又寓意深刻,其中的深意可以由聪明的读者去理解,妙不可言。

    那是古代的诗,在中国过去了几千年,一直脍炙人口,体现出“黄派萝卜”的巨大魅力,就是再过几千年也不会被淘汰。

    近几天,我在网络的博客上溜达了好长时间,还真捞出了一首比较好的“黄派萝卜”,这首诗的作者叫说话的云,现在大家欣赏——

 

    我的要求很简单

    简单象一条直线

    就那么自然

    站在你的面前

    挺直腰板

    看着你的脸

    目光保持平行

    诉说一种平等语言

    不管风的思绪

    不论雪的心愿

 

    冬天阳光是脆弱

    我的情绪很温暖

    那是一种动力

    来自遥远的地平线

    期待不必粉饰

    不需要期限

    也许一日

    也许一万年

    举起目光

    打湿春天

 

   为什么说“还真的”?因为这种“萝卜诗”现在属于稀缺品,非常不好找。要达到符合它的四个条件,仅仅押韵一条就将大约百分之九十五的“萝卜”淘汰出局了,这是“黄派萝卜诗”的前提条件,不仅要押韵,而且必须现代,由于时间和精力关系,律诗暂时不在其中;至于意境,朋友们一下可以找出许多,不用多讲;最难的是流畅的语言,这首诗也搞得有声有色,看不到结结巴巴的娇揉造作语句;再说生活化和形象化,我们也能感受作者在讲什么,作者在这个冬天的心情我们一目了然。

    这么一首诗,我认为具有一定的现代诗语言表达水准和感召力,相当受到读者的拥戴。你们可以看一下她的拜访量,发表于11月18日,在几天时间里达到100多,有将近50个博友进行了点评!在当今的现代诗中,这样的点击量和欢迎程度是极其罕见的。

    写这样的诗非常不容易,押韵是最大的拦路虎,作者没有一定的遣词造句能力和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是绝对难以完成的,不知朋友们是否支持银河之端的观点?我们经常说,一分辛苦一份收获,这样的“黄萝卜”如果没有人喜欢吃,还真叫见了鬼了!

    不要抱怨现代诗没有读者欣赏,也不要说我们的读者没有慧眼,好作品大家都能看出来。银河之端从来就不认识这个说话的云,也没有进行过卖力的拉票行动,作品好不好,一看就知道,关键在于你作诗的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月牙儿
后一篇:在路中间等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