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十年国庆节和中秋节一同过,据说这个假期成了新中国史上最长的假期。假期长了,回乡的人当然多。隔壁黑妹十年没回来了,听说在广东发了,这次要开大奔回乡省亲。才外出不到一个月的村长幺儿,在上海相了一个四川妹子,拟定回家过喜会。我那三个在外打工的儿子?不用说,都会回来。咱村就我听说的,至少有20个以上在外务工人员都会回家过这个长假。快乐、团圆是大家伙儿共同的心愿,请时间快快过,老汉心里也憋得慌,特盼这个假期早早来到。
老汉我仔细琢磨过,在这个牛皮的假期里,大家休息,偶可不能休,一定要做当前乡下最紧急的事情。我初步排了一下日程,除了节前参加镇里组织的晚会之外,节日时间全部安排赶集。
赶集,乡下人都知道。听说最初起源于原始社会,是以物易物场所。这样算起来,该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估计还会延续很多年。集市是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有一首民歌唱得好:“从春忙到大秋里,腌上了咸菜忙棉衣,杂花子粮食收拾二斗,一心要赶乐亭集。乐亭南关把粮食卖,卖了粮食置买东西,买了江南的一把伞,又买了圆正正的一把笊篱。槐木扁担买了一条,担粪的荆筐买了两只,零碎东西买完毕,饸饹铺里拉驴转回家里。”集市城里人见得少,乡下人见得多。集市土特产、日常用品、时尚热货一应俱全,琳琅满目,保准看得眼花缭乱。其实,赶集的人不一定买卖商品,更多的是消遣。或买卖东西,或听听书,或喝喝茶,或理理发,或者随便遛达,很轻松自在的一种乡下生活形态。我家老二说,这是文化,集市文化。我闹不明白,赶集能和高雅的文化搭界?老二说是就是。反正,我是每集必赶。六十年了,赶集已经成了我习惯的生活。五天一集,俺镇虽然不大,在全镇范围内也有三个集市,逢一、六,三、八,四、九都有档期,只有十月二日、五日和七日要到邻乡去赶了。没关系,现在交通方便,儿子们带车回来了,排个日期出车就成。
或许有人说老汉不通情理,自己赶集就赶集,干嘛还要牵扯儿女们呢?大家有所不知,老汉我和老伴这多半年来在家没闲着,有二十亩果园、五亩花生地的收成,还有绿豆、黄豆、棉花等土产,农产品堆了满满一阁楼。你说这些东西不卖的话,自个吃用得完吗?有人会取笑老汉,那点东西能值几个钱?你儿子一顿饭动辄上千,够你忙活多半年了。你不说我还好,一说我还真来气。我就是要把儿女们带到集市上看看,当是实地教材。乡下生活虽然过得比以前要好,但富裕的人还不占多数。如果多数的人都富裕了,想必农村的集市也会自然消失。做人不能忘本,有钱应该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不应该用在消费攀比上。
现在大家知道我的心思了吧?这个假期的日程就这么定了。外面汽车喇叭在响,想必儿女们回来了。
偶不唠叨了,打住。晚上再开个家长会。如果有人想了解会议纪要,老汉我有空再上来晒给大伙看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