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宛小平兄
朱志荣
宛小平与我是大学时代的校友,他比我大一岁,也比我高一年级,那时我常到他们系里蹭课听。印象深的主要是去听西方哲学史,讲课的是文秉模教授和单少杰老师。单老师那时还是助教。小平有时自己对我讲西方哲学史的内容,讲莱布尼茨、讲休谟,也讲康德。他那时的许多西方哲学知识大概是从他的爷爷朱光潜先生那里得来的。有一次秋天过后,他兴奋地对我说:“我暑假到我爹爹那里去了。”接着就讲到康普·斯密等人,讲到大陆哲学等,我估计也是从他爹爹那里听来的。我们有时候在第二食堂侧面的书店里见到。那时书店的书不多,但常有好书。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李泽厚《美的历程》、宗白华《美学散步》等都是在那里买的。
他毕业后因为无意间得罪了他们班的辅导员(尽管他父母朱陈、宛新彬先生都是安徽大学的教授、他外公还是我们所在的安徽师大的著名教授、词学家宛敏灏先生,但县官不如现管),没有能按常规回到合肥,而是被发配到了我的老家天长,时间不长,后来又到省直机关党校,后来又借调到省委宣传部里的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到2000年,距离朱光潜先生在昆明参加第一次全国美学会议20周年的时候,云南昆明又开了一次美学会议。我和小平兄在相隔了18年以后又见面了,我对他一见如故,他好象不太记得我了。那时一同过来开会、老家是云南的岳介先教授正在酝酿将小平兄调到安徽大学哲学系。此后,我们在长春、北京等地开会多次见面,相谈甚欢,从此我们恢复了联系。
最近的两次见面,则是2007年12月22日的“转型期中国美学问题学术研讨会暨《曾繁仁美学文集》出版座谈会”和4月18、19日在杭州开的梁启超美学思想讨论会。这两次会议我在会上呆的时间都不算长,但见到小平兄谈天则给我带来了快乐。在北京会议上,小平兄说到朱光潜与宗白华的学问类型差异,与当时的科玄之争有关,这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这一次在杭州,小平兄谈到了他对方东美研究的看法,谈到朱光潜先生说过,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是受孔德实证主义和孔德教派“以人道代宗教”的影响。这对我也很有触动和启发,引发我把这个问题搞清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