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志荣
朱志荣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880
  • 关注人气:4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圣诞节与苏州建筑和装饰的中西交融等问题

(2008-04-29 10:03:37)
标签:

文化

分类: 《人在旅途》随笔

圣诞节与苏州建筑和装饰的中西交融等问题

 

——朱志荣2007年圣诞节前夕在苏州蓝色书店回答记者的询问

 

    、记者问:圣诞节临近,城市的商家为了配合节日的气氛及带动销售,纷纷在店堂内外陈设圣诞的主题性装饰建筑,无形中在城市及街道内外营造出了一中西文化比照下的特别的建筑风景线,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进而审视城市当下日益中西合璧的建筑美学的内涵?

    朱志荣答:圣诞节本身是西方节日,商家在宣传时更多是追随潮流,吸引眼球,圣诞树、彩灯等,虽然大同小异,但这些圣诞的装饰体现了狂欢的仪式化,这是一种过节的标志,让人产生对节日的认同,所以还是必不可少的。从另一方面来讲,现在是视听时代,人们喜新厌旧的速度很快,对审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商家也就需要在一尘不变中努力创新来吸引眼球,来迎合消费者心理。所以在装饰方面就会各显神通,各展奇招。但这毕竟是以商家的盈利为目的,结果可能会配合店面风格、商品风格,让人耳目一新,会和周围整体的建筑风格达成协调,当然也可能会因为缺乏整体规划而显得突兀。

    不过,中国自古以来就具有很强的同化力。如佛教的塔源于印度,但在之后的发展中渐渐就有了中华文化独有的风格。还有音乐、服装等,类似的例子很多。事物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不必把它视为洪水猛兽,可能需要的是在不断的溶合过程中渐渐确立属于民族自己的风格。

     二、记者问:苏州城市建筑的规划和点缀有什么特点?

    苏州城市建筑的规划,地标性的色调、风格、线条等(黑、白、灰的主色调,园林、小桥流水、高科技园区中古典韵味建筑的点缀,据说对沿街商铺店面甚至标牌的设计都有要求……),相对而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部分的保存工作有一定的利弊得失。

    苏州古城独具特色,源于自身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小桥流水人家,独特的粉墙青黛,整体呈现淡雅的审美特征,其中规划保护性、守成性成分很多,延续明清悠闲的文人气质。当然在很好的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展现新的风貌。如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在色彩、线条、布局方面等让人感觉中国古典味道的同时又不失现代气息。

    在规划中,会有设计者和投资者理念的矛盾,会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冲突,会有局部利益和整体格局的不合,但发展是在矛盾对立中渐渐协调的。苏州的整体规划还是很协调的,既保留了绵延多年的古城风貌,又有类似处于不断的探索中苏州高教区的风格,我们不要现在就对它盖棺定论。它可能会有种种的缺点,不过它毕竟是一种尝试。

    三、  记者问:苏州有哪些特色建筑体现出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朱志荣答:园区的一些住宅、休闲场所的建筑设计,或以古典的外观配合现代化的内饰,或以现代化的外观配合古典的内饰;园林建筑中的细节,如带有西方建筑风格的彩玻、镂窗等;最典型的代表是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简洁而不雕饰的檐角,刚毅而带有时代气息的外观斜线条(类似香港中银大厦),内部却点缀有回廊、拱门、石路、小池等富有江南传统韵味的标志性建筑,这正体现了贝聿铭本人所蕴涵的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无论是其设计理念还是建筑本身所体现出的美学内涵,都会引起世人的关注。

    四、记者问:圣诞节前后,观前街地标传统牌坊周围就耸立着那些时尚的圣诞装饰建筑物,这本身是否标志着中西文化间的一种矛盾?

    朱志荣答:中国打开国门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已有百年。老东吴大学时代,苏大本部周围新出现的西式小教堂及西式小楼,在当时引起的冲击与现在的是不能同日而语的。百年的开放,中西文化已由对抗逐渐走向融合与共存,一切都被置于全球化的视野之下,中西建筑美学的交融这一过程本身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嬗变,我们要客观看待。

    现在人们对中国的建筑风格走向也是充满忧虑。玻璃、钢筋等越来越多。早在百年以前,中国传统程式化的建筑中就开始引进西方建筑的元素,如烧掉的圆明园,如苏州园林里的彩色玻璃等。但那那时的引进是建立在强大的民族自信力基础上的,有种泱泱大国囊括一切、猎奇的心理。如今可能在建筑风格的追求上有些许的不自信,些许的跟风,说起来这是有些可怕的。外来的建筑的形式诸如线条、色彩、布局等相对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充盈在生活的中建筑所营造的居住环境,在细微末节中塑造怎样的建筑理想。民族文化的内涵是这些建筑具有生气的根本所在。

    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会是一个过程,过程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会体现出不同的特征,其间自然会有曲折和反复。传统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的进入时,首先要有自信,其次也要有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不能轻易地被“奴化”。传统的东西要适当地继承和保留,在此基础上再寻求与西方及现代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五、记者问:圣诞节商家店堂的装饰建筑,设计上都不外乎那些特征化的环节,如圣诞老人头像、圣诞树、银铃等,西方也是如此,鲜有创新,这是否意味着其审美内涵的削弱?

    朱志荣答:圣诞建筑设计物本身正是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仪式性标志,如同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狂欢化的仪式性标志,如新年庆祝用的红色系列物件。节日的装饰建筑样式与商家内在经济利益的驱使相关,确实存在着消费社会下的简单模仿和机械复制,因此建筑设计如何在提升文化内涵基础上的创新也是一个问题。设计者的理念有时并不能完全得到商家的采纳,从而在消费利益的追逐面前,文化让步,意义缺失。这是我们需要反思和反省。

 

                                               (武克勤、王永梅记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