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容乃大  高山仰止——写在《蒋孔阳全集》出版之际

(2006-08-10 20:43:47)
标签:

感悟随笔

分类: 《人在旅途》随笔
   

 

      有容乃大  高山仰止

——写在《蒋孔阳全集》出版之际

                         朱志荣

    蒋孔阳先生离开我们将近一年了。在这些日子里,每当经过先生过去住过的复旦九舍时,每当重读先生的著作时,每当与师友谈及先生时……种种的诱因,都会触发我对先生无尽的思念。而今,看着由安徽教育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四卷本《蒋孔阳全集》,看着其中许多在20世纪80一90年代中国美学界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专著、译著和论文的篇目,看着收在全集第三卷中的那张先生10年前主持我硕士论文答辩后与我握手的照片,更是感慨万千,昔日与先生在一起的场景,历历在目。《蒋孔阳全集》包括蒋先生在文艺理论、美学原理、西方美学史、中国古典美学、中西美学比较等诸多领域的探索,也包括一部分学术随笔、人生杂忆和为提携中青年学者而写的序言、书评等。从中可以窥见先生整体的人生风采,也可以见出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治学精神。其中,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文学的基本知识》、《论文学艺术的特征》等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80—90年代出版的《德国古典美学》、《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美学新论》等专著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德国古典美学》至今仍是国内西方美学研究中最优秀的断代史专著。《美学新论}则是先生美学体系的集大成著作。其他如译著《近代美学史评述》,有关形象与典型、文学欣赏和文学评论方面的论文等都在学术界产生过影响。

    先生由于历经运动的折腾,加之长年伏案辛劳,过早地衰老了。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长期受着疾病的折磨。但尽管如此,先生还一直注意关怀和支持中青年学者的成长。1993年春天,先生因病发着高烧,住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正赶上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参加评奖,有关部门请他写篇鉴定,他不顾病痛的折磨,还是坚持口授,让我作记录,记录后又读给他听了一遍,他才放心地要我去誊清。1997年夏天,先生在行动上和语言上都已有一定的困难,但在收到一位朋友寄来的书时,觉得这本书写得不错,有必要就这个问题写一些感想,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时更重要的,是想向广大读者推荐这本书,对作者表示支持和鼓励。于是,他艰难地写下了近2000字的读后感,交给《文汇报》发表。后来先生写信告诉我说,这2000字断断续续写了二十多天,看来以后很难再写类似的文章了。正是这样,先生总是为别人着想,宁愿自己忍受痛苦,也要尽力帮助别人。看着他当时痛苦的样子,我很受震动。在我以后的人生历程中,每当比我更年轻的朋友等,在学业、查找资料等方面遇到困难时,我总是以先生为榜样,尽力助人。先生的风范,永远值得我效仿。

    先生晚年有很多事要做,有很多话要说,可是由于病魔缠身,给他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也给学术界留下了遗憾。他曾经想过对中国古代的美学作进一步的系统研究。早年,林同济先生看到先生的文章后,邀请他到上海海光图书馆当翻译。林同济先生的艺术修养、英文水平和学识人品等,均给先生以很深的影响。先生20世纪60年代写《德国古典美学》时,通读了全套英文版的“德国丛书”。从很大程度上说,其英文水平得益于当年当编译时的锻炼和林同济先生的帮助。晚年追忆人生时,先生对我们说,他想查找一些有关林同济先生和“战国策派”的资料,想写一些什么。我想,  这大概也是出于对帮助过自己的林同济先生的感念吧!先生为人,向来虚心谦和、宽容大度。他常对我们说,你们对专门问题的研究,就是这些问题的专家,比我知道得多。又说,你们将来要超过我们。当我们表示很难达到先生的水平时,他要求我们要树立信心,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世纪80年代初,朱立元教授撰文评论《德国古典美学》时,本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既肯定该书的突出成就,又对个别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先生读后表示肯定和鼓励。《美学新论》出版后,江苏某师范学校的一位青年教师给他写信,信中谈了自己读后所受到的启发,又谈到书中译名的不统——,以及校对误差等一些细节性的错误,先生闻过则喜,立即写信表示感谢,准备再版时订正,并将该信推荐给有关报刊发表。20世纪80年代,美学界有些同志写同他商榷的文章时,语气刻薄,他也能采取宽容的态度,真诚地与之交流意见。

    先生对我,既严格要求,又加以鼓励。当年在主持我的硕士论文答辩时,先生对我的论文提出了不少的意见,特别是在一些细节上。同时大概是怕我因此丧失信心,又当着大家的面鼓励我,对我说:“你还是有些才气的”。但是,当我后来到复旦做他的博土研究生时,他看到我的一篇文章后,就非常严肃地对我说,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学风不太好。要端正学风。先生说,文章不在于宏观、微观,大题可以小做,小题也可以大做,关键在于要端正学风。在写毕业论文时,有一次先生指着其中的一句话问我说:“你这句话怎么来的?”虽然我当时作了解释,但这件事本身还是让我大吃一惊:先生要求我每句话都要落到实处,不能凭空乱说。直到今天,我还时时记着这件事。在我自己指导研究生的时候,我也要求他们写文章时能落到实处。毕业以后有一次我把自己新出版的书带给先生,先生看了以后很高兴。第二天先生就对我说:“这两年你没有闲着……是个人才。”我知道先生还没有来得及细看那些书,他这样说主要是为了鼓励我继续努力。我又谈了自己今后的一些想法。他认为这些想法都是很好的,希望我能“更上一层楼”。我明白他这“更上一层楼”的含义,并且感到“更上一层楼”是非常艰难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年轻人都能更上一层楼,中国的人文学术必将有—个质的飞跃。

《蒋孔阳全集》在筹划时本来称为“文集”,其中收集了先生一生最重要的著述。先生临终前一直惦记着它的出版,可惜由于操作周期等方面的原因,先生生前未能看到它的出版。先生逝世后出版社决定改称“全集”,师母濮先生也表示同意。目前师母在着手整现散佚的先生早年的文稿和译稿,例如1942年在宗白华先生编辑的《学灯》上发表的论文,和195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先生所译的库尼兹的《从文艺看苏联》等,以及几十年来的一些重要书信,出版社准备在条件成熟后作为《全集》第五卷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
后一篇:永远不说再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