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企业借用征文炒作自己而随意糟践文人,无耻!

(2010-03-22 09:38:11)
标签:

五粮液酿神酒

企业借用征文炒作自己而随意糟践文人无耻!

 《中国酒业评论》杂志2010。3头题文章

酒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悠悠数千年以来与文化结缘如同孪生兄弟,至深至厚,生活中结下了不解之缘。酒沾了文化,就可以名扬千古;反之因为文化贫血,而市场萧条冷清。于是乎,在白酒市场销售乏力的情况下,就有名酒企业突发灵感,始作俑者的初衷实在是高明,利用网络传播优势对文化圈广撒征文绣球,二万乃至二十万征集关于本企业的金点子、广告语、宣传语、广告词等等,引起了文化名人的积极参与。

 

故意征文炒作?还是随意糟践文人?

 

在2009年酒界营销乏术之际,五粮液“酿神酒”率先利用网络这个传播不规范但又能立竿见影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漏洞,悬赏15万元面对广大社会征集诗歌、散文、歌词作品,15万元征文对挣扎在小康线周围的文化圈子绝对够得上档次,也够得上刺激,而且对能屈能伸的不计名次得失的文化大将更具信手拈来的诱惑,一等奖每名奖金5000元,二等奖10名每名奖金2000元,三等奖各20名每篇奖金500元。

 

为了完成对文化圈子人士彻底洗脑,五粮液“酿神酒”2009年征文煞费心机地要求每个参赛人员必须提供三篇内容都具有企业名字的文章,作品必须原创,必须有明显的“酿神酒”字样。而且,单首作品不参评。这样,在作者耗干心血又陪上时间耐心等待获奖佳音的同时,不得不深刻烙印了该企业的名字。

 

短短的一个月时间,五粮液“酿神酒”的网络搜索就占据了近千项,这其中之一就是某些小网络为了自己生存而免费发布吸引人气的推波助澜,二是五粮液“酿神酒”巧搭了文化圈人士个人魅力作用到了网络世界,很多文化人士都有自己的网络空间,而且他们的作品都贴上了“五粮液酿神酒”标签,于是,企业可以说获得了白酒史上头一遭的“草船借箭”。 名利双收。 从2009年征文的成功到2010年再想2万元 “酿神酒”有奖征集文学作品 ,可见,五粮液“酿神酒”在征文活动中有多功利。说不定就在偷着乐呢。

 

在最具诱饵性的背后,在众多著名诗人作家纷纷遗憾自己与大奖擦肩而过的同时,企业所敷衍公布的特等奖除了遗憾空缺外,一、二、三等奖都是作家们纳闷都遗憾闻所未闻的社会人士。是企业评选的门槛高还是企业压根不想颁奖?还是真的如同企业马后炮所说“所参加基本与本企业理念不符”? 于是,文化圈子内对企业征文行为产生了特大质疑。

 

与之相仿,在中国第一征集网,我们看到了贵州飞天酒业对于企业征文最终颁奖唯一一名“幸运儿”是这样公开解释的:“本次企业酒名征集活动共收到作品400多条,参赛作品比较少,没能获得更多人的灵感创意,企业为此深感遗憾。而在这400多条中,仅有一条(有很多雷同的,按最先收到时间为准)符合我们的要求,入围我们的酒名,我们重视诚信,把最高奖(采用奖5000元)授予这位参与本公司征集酒名的创意者。”

 

在某种以外之外,也透着蹊跷。难道落选作家的文章在企业眼里就那么水土不服、一文不值?类似的解释可见多么亦常苍白。

街坊之间流传一句话,叫做“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在企业高举“诚信、高效、公平、公正”的评奖牌子背后,为什么花最终都没落到谁家?难道是“大奖闺女早被内定”?

这样的征文活动到底有几何“诚意”?这样有意识地利用征文炒作企业品牌与糟践文人又有几何不同?这种极具讽刺意味的“征文求子”,令人大跌眼镜。

 

借脑?还是洗脑?

 

2009年,除了最扯眼的五粮液“酿神酒” 柔情蜜意的15万元征文外,景芝酒业、董郎家酒、燕京啤酒、宋河粮液等企业纷纷仿效酿神酒对文化圈开始征文洗脑,到底这标榜的奖金出与不出?颁发给谁最适宜?而最终让企业获鱼翁之力的“解释权”:不是遗憾的一等奖空缺外,就是真正有实力的参赛作家一个个遗憾的擦肩而过,而笑纳一、二甚至尾奖的都是名不见经传、或主办方心中有数的份子。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在过去的2009年里,作为近几年来最活跃、无孔不入的网络传播和争议最大的白酒征文,一直以其张狂、粗犷的“十万悬赏巨奖”挑衅文化圈人士的文人也能挣大钱了的“脱贫”意识,从不避讳的赤裸的金钱悬赏态度。我也可以心血来潮地喊千万征文,“隆中定乾坤,三分藏玄机”,标准的答案是什么?都值得深入探究。

 

随着众多白酒品牌涉及文化圈征文,从而引来读者议论纷纷。有人指出,此举简直是对诗歌的亵渎。被寓为“心藏大恶的流氓征文”、“ 在通往牛×的路上一路狂奔的牲口品牌”,使其从地下受争议的状态转为公开化。

 

一直以来,白酒与文人始终暧昧。2009年的众多白酒企业纷纷借用征文炒作自己,这无疑是对传统白酒文化的一次颠覆性的自杀行为,这样急功近利的品牌反而被消费者斥为“最没文化”的品牌,更是文化圈内“纯文学已死”集体的哀鸣。

 

对于2009年中国白酒企业颇有争议的“居心不良的炒作征文”事件发生之后,一位当今中国诗坛小有名气的诗人许岚向记者介绍说,“我也参加了五粮液酿神酒征文活动,自我将作品按企业要求完成之后,耐心地等待获奖结果,很多著名的圈内朋友都参加了这次征文活动,大多数朋友和我的遭遇一样,都被企业利用了。明显标榜的十五万大奖只是企业抓住了文人的心理弱点,恶意利用文人而炒作自己产品品牌罢了,这是文人创作路上的一种可耻的贴肉状态,对文人是一种带有野蛮、无遮拦的精神奸污!”对这种征文行为,文化圈子内很多人士对此颇为反感。

 

作为参与了征文活动而又被恶意忽悠了一把的诗人许岚,自然对五粮液“酿神酒”这种征文活动很是失望,并极力反对,他属于才华横溢的那种人,在网络上是个很有腕的打工诗人,仅2009年内就获得全国性征文大奖50多项,可是,五粮液“酿神酒”居然连个千百名之外的安慰奖都没有给伟大的积极参与者,的确凸现出了文人与企业家属于两个不同层次的人,金钱和荣誉根本就谈不到一块儿去。

 

集体反戈,向糟蹋文人的征文事件讨说法

 

2009年的中国酒业,很多企业犯了“借脑文化圈”的、较为低级的错误,恶意伤害了文化圈内人士,也透支了品牌信誉,更加严重扼杀了祖先的酒文化意识。对于征文参赛作品,企业无论是直接采纳或者略经修改后采纳为公司的作品,甚至原本就组织一批“篡改家”大量收集文化圈集体智慧,所以最终的颁奖作品难免有那么“巧合、雷同”,在出名的作家诗人也只能被组织者牵着鼻子走。

 

其实,在企业征文活动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企业基本给自己算了一笔糊涂账。品牌依靠这样的活动新增人气有多大,品牌疑问就有多大。该公司一定存在严重的治理缺陷,炒作浮华背后具有“抽血大众”之嫌。这样的技术含量怎么不引起社会的困惑呢?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不得而知。

 

我们相信,钱是不能通神的,有钱你装B可以,想推磨又杀驴,在“不差钱”上还是要认真下下功夫,虽然你奇思妙想征文颁奖,百尺竿头精彩绝伦,但是,“你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在金钱的操纵,所有作者作何感想?放在今天的文化圈内,你企业的那点钱又能算个屁。

 

想求品牌之利,而不顾对文化圈洗脑,这既体现出了该企业战略缺乏慎重性,以及反应出企业管理层的山寨意识。在市场遭受打击下,依靠征文弥补企业文化的瑕疵,使得这些企业最终饮恨于自己的创意。

 

鉴于对2009年中国白酒行业对文化圈征文活动的研究,我们应该看清一个事实,那就是:企业利用了参赛作者,而且愚弄了参赛作者。这样的忽悠,也让我们文化圈子为社会公众捏一把汗。我们更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人敢冒天下大不韪,只要我们勇敢地站出来,捅破它的那层窗户纸,他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一切都是一场噩梦。

 

对2009年中国白酒企业有奖征文的质疑不说,对征文“后事”的猜说已经成灾,我总觉得,反过来我们替企业想,又有谁愿意搬石头砸自己脚的呢?我想,这些活动的组织者都不是小孩子年龄的人,我们就没必要强要求他们内心有多么单纯。但是,欲壑难填,前腐后继,你追我赶,难免会有人出百万千万不断创造和刷新着文化圈子一个又一个征文奇迹呢?

我想,这个猜想并不属于黄段子。杞人忧天,痴人说梦。有些痕迹,怎么也抹不掉。路还要继续,需要绿林好汉磨刀霍霍杀一儆百,可以使我们的社会警醒,可以引人思考,并能防患未然。不信,拭目以待。

 

那是后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