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摆一席文化盛宴

(2017-11-20 23:34:08)
标签:

文化盛宴

金庸

余光中

北岛

分类: 文园夜读

摆一席文化盛宴

 

http://epaper.xmnn.cn/xmwb/20171119/16.jpg

金庸、李敖、余光中、钱理群、北岛、余华、陈丹青、白岩松、谢泳、林少华、陈漱渝……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在宋智明新书《文化的盛宴:文化名人的浪漫与哲思》的蓝色腰封上整齐列队,站成一道迷人的风景。

翻开书,这些文化名人的音容笑貌通过宋智明的生花妙笔一一呈现,如同春雷响过之后的竹笋钻出地面,带来春天的消息。“品名家智慧,悟人生哲理”,印在书封上的这两句疑似广告语,恰切地表达了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收入书中的17篇文章,是《厦门日报》资深记者宋智明十多年来对文化名人的访谈录精选。这些访谈,绝大多数都是在厦门进行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首先是美丽的厦门成全了这本书。否则,一个地方报纸的记者,是没有机会采访到这么多文化界的大咖的。

但正如俗话说的那样,机会只属于那些有准备的人。记者宋智明的另外一个身份是作家南宋,出版过长篇小说《1992,爱情来了又走了》,小说集《雕刻时光》《有人跟踪我》,散文随笔集《随遇而安》《流动的书斋》等,他的文字功力是一般记者比不了的,故而在有限的篇幅里,他用寥寥三言两语,便能让“李敖的能言善辩、妙语连珠,金庸的沉稳老到、举重若轻,陈丹青的睿智犀利、灵动率真,谢泳的理性平和、严谨清晰,余光中的锦心绣口、温文尔雅”跃然纸上,如在眼前。

事实上,这么说并没有抓住本书成功的要害。市面上这种名人访谈录并不鲜见,但大多是流水账,炒冷饭,没什么新意。别人嚼过的“馍”,即使做出“花”来,也没味道。因此,我个人以为,本书一新读者耳目的不是文字,而是书中温馨的氛围、新鲜的材料、生动的细节。

这就不能不提到作者的第三个身份:书痴。为本书作序的李泉佃先生是宋智明的报社领导,了解他的底细:“智明嗜书如命,闻名遐迩。不要说厦门,大凡他到每一个城市,必是急不可耐,放下行囊,穿街走巷,不为别的,就为了搜寻当地的书店;即便是犄角旮旯的小书摊,他也不放过。……书实在太多,家里放不下,就堆办公室。他的办公室,桌面桌底,满坑满谷,见缝插针,皆是书。” 有的人买书是附庸风雅,摆着装门面的,但宋智明是真读:“余华的小说,他看得如痴如醉;钱理群的论著,他啃得有滋有味;北岛的诗作,他品得不见全牛;林少华翻译的村上春树小说,他读得不知有汉。”

恰如李泉佃先生所说,这样的书痴,注定要和许多作家、学者结下不解之缘。以至于他在厦门街头也能与来厦度假的林少华先生不期而遇,甚至在梦里找到北大去向钱理群教授买一本市面上断货的《大小舞台之间》,钱教授给了他书,却不肯收他的书钱。神奇的是,他在梦里想买的这本书,后来在现实中居然得到了钱教授的签名本。

“如今用一颗心对待文字对待文人的人似乎很少了,记者中尤少。而智明君不同。”林少华先生的话道出了本书成功的关键:记者、作家、书痴的三重身份,让作为采访者的宋智明心中有大爱、眼中有文人、腹中有诗书,双方气息相通,一拍即合,自然不设防,无保留,敞开心扉聊得不亦乐乎了。听金庸说他看奥运会中俄女排决赛,在比赛的最后阶段紧张得闭上眼睛,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当李敖面对记者的提问,半真半假地说“你这个问题相当‘恐怖’,你要逼出来我对三个大学的意见,挑拨我对三个大学的感情”,他是不是露出了“狐狸的尾巴”?向来生猛的陈丹青冷面“质问”宋智明:“福州的记者有你生猛吗?”停顿片刻突然话锋一转:“我喜欢生猛的人和问题,这样对话才有意思。”读到这里,我仿佛看见了宋智明得意的笑脸。

我很赞同谢泳教授对这本书的评价:“这些鲜活的人物访谈,将成为今后重要的文学史料。”

 

书名:《文化盛宴:文化名人的浪漫与哲思

著者:宋智明

出版:新世界出版社

时间:2017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黄山谷的豹
后一篇:又见冬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