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编辑俞晓群

(2016-11-13 19:18:55)
标签:

俞晓群

我读故我在

好编辑

沈昌文

分类: 文园夜读

文园夜读

好编辑俞晓群

 

http://www.xmnn.cn/dzbk/xmwb/20161113/13.jpg

著名出版人俞晓群“高仿”哲学家笛卡尔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将新书命名为《我读故我在》。此前,俞晓群还曾用它作为报纸专栏的题目,可见喜爱的程度。但在本书《后记》中,俞晓群却谦虚地说,“我读故我在”的发明权应归属他的“师傅” 沈昌文先生,因为沈先生早年在中国医科大学讲座用的就是这个题目,还在回答学生提问时笑言“我思”与“我读”正好对应。如此说来,俞晓群用“我读故我在”作书名,还有向沈先生致敬的意思。

按照惯例,俞晓群近年出书,比如《这一代的书香》、《那一张旧书单》、《一个人的出版史》等,都由沈先生作序,这次也不例外。仿佛“投桃报李”似的,沈先生在《序》中也引用了俞晓群的一句名言:“文化是出版的终极目的。”综观俞晓群的职业出版活动,这的确是他的出版理念,无论是当年主政辽教社还是现在经营海豚社,他都非常注重文化积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偏重文化而不偏重商业”。这本书里讲的故事,涉及到的人物和书籍,也都与他的职业相关。像他的师傅一样,他在读作者、读书稿、读生活的过程中,深切体验编辑职业的文化意义。

我很好奇,俞晓群作为一个职业读书人,他的阅读趣味与我们普通读者有什么不同吗?我选择他在书中写到的沈昌文、扬之水、陈子善作标本,看看他推崇的三人书单与我个人的喜好有多大区别。在《沈公三书》一文中,俞晓群认为,“如果你想更多地、更准确地了解沈公的思想,有他写的三本书必须要读”,即《阁楼人语——<</SPAN>读书>的知识分子记忆》、《八十溯往》和《也无风雨也无晴》。对扬之水,他看好的是下面三种:《读书记》、《读书十年》、《楼集》(扬之水作品系列,包括《诗经名物新证》、《唐宋家具寻微》、《香识》等12卷)。陈子善著作等身,俞晓群最推崇的三种是《沉香谭屑——张爱玲生平和创作考释》、《看张及其他》、《雅集》。这个书单与我的喜好高度重合。我不敢说“英雄所见略同”之类有自夸嫌疑的话,但从俞晓群的“最爱”中,我有一个基本判断:他是一个真性情的读书人。他能为读者奉献那么多有趣的书籍,与此不无关系。

俞晓群不仅读书勤,写作之勤也是众所周知。“刚为黄昱宁新著《变形记》写好序言《迷人的时刻》,回头一看,这一年我竟然给别人写过五六篇序言了。”这是书中《好为人序》一文的开头。顾炎武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序”,但俞晓群引用出版前辈张元济、王云五的话说,“编辑应该多为自己编的书撰写序跋”。据俞晓群文中统计,张元济从28岁开始写序跋,到90岁为止,其间62年,一共写了230余篇序跋;王云五也是从28岁写起,到92岁为止,其间64年,一共写了240余篇序跋。俞晓群亦步亦趋,乐为作者序,体现了很好的职业习惯与传统。多写序跋,对年轻作者是鼓励,对自己的能力也有提升,还能起到推介所编书籍的目的,何乐不为呢?

我读完俞晓群的这本新作,对他的作者羡慕又嫉妒。他真是一个顶好的出版人,不仅乐为自己编的书写序跋,而且不遗余力地撰文推介作者的书,甚至还写专栏鼓吹自己的作者,从“三0后”写起,一直写到“七0后”。这样敬业的好编辑现在为数不多,做他的作者真幸运。事实上,他的作者也都珍惜这份真感情,愿意把好稿子交给他主持的出版社出版。就连大名鼎鼎的米兰·昆德拉,都曾答应将全部作品的中文版权授予海豚出版社,“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全集没出成”,仅出版了一本小书《认》,即《身份》。我作为米兰·昆德拉的粉丝,对此深感遗憾。

 

《我读故我在》

著者:俞晓群

出版:天地出版社

时间:2016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