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何况
何况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827
  • 关注人气:8,6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几回清梦到李庄

(2015-10-25 18:15:56)
标签:

文化

李庄

清梦

岱峻

分类: 文园夜读

文园夜读

几回清梦到李庄

 

      http://www.xmnn.cn/dzbk/xmwb/20151025/15.jpg

因为之前读过岱峻先生的《风过华西坝:战时教会五大学纪》(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一书,印象颇佳,所以在书店里瞧见作者的新著《发现李庄》,我随手翻了两页便掏钱买下了。我信任作者的笔力,更被“李庄”这个地名所深深吸引。

长江边上的四川省南溪县李庄,是个有1800多年历史的古镇,其为县治、州治、郡治的历史长达400余年。历史在这块狭窄的土地上留下了“九宫十八庙”,留下了一个个青瓦粉壁墙的四合院,留下了青石板铺就的小街。抗战期间,外省籍人士迁川700余万,李庄最盛时有12000人。人口绝对数量不算多,却精英云集。那时古镇大大小小的宫观庙宇、会馆祠堂、民家小院,四下分布着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研究所筹备处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等单位。特别是作为全国最高学术科研机构的中央研究院,其社会人文学科的三个所,涉及历史、语言、考古、民俗、民族、人类、经济、社会、法律等学科,全都迁到了李庄。

于是,傅斯年、陶孟和、李济、李方桂、梁思成、董作宾、童第周、林徽因等一大批有国际影响、国内一流的学者,常撑一把油纸伞,或捏一把折扇,行迹匆匆,出没于李庄的大街小巷。单是留学欧美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博士,就有李济、梁思永、吴定良、凌纯声、夏鼐、吴金鼎等一大批人。1948年,国民政府选出81位首届院士,从李庄走出去的就有9位。毫不夸张地说,当时这个偏僻乡镇是中国最具国际影响的人文中心,费正清、李约瑟等都曾造访过,并与那里的傅斯年、陶孟和、梁思成、童第周等结下了深厚友谊,保持着长期联系。

但是,194610月,随着载有最后一批抗战文化人的轮船鸣笛起锚,李庄突然空寂了。从李庄走出去的专家学者,许多去了台湾和国外,留在大陆的受尽磨难,斯文扫地。作为抗战文化遗存的李庄,自然也淡化并逐渐隐去了这段历史。就像说到万里长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大概不会留意到李庄;提起八年抗战,自然会书写台儿庄大捷和百团大战,却很少追问中华文化的命脉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是如何薪尽火传的?

历史不应该遗忘李庄。岱峻先生原本是个好美食、好山水,遍地搜好书、到处逛庙子的恬淡之人,因为偶然的机缘,发现了李庄这个有特殊意义的“文化符号”。他把田野考古和案头研究绑在一起儿做,终成《发现李庄》这部厚重之作。他用文字回忆、书简往来、口述记录、照片手迹,用密如针线的细节,复活了一个时代的光荣和梦想。他大声宣告:李庄活在“东巴文化之父”李霖灿的东巴文化研究著作中,活在王世襄的三卷本文集《锦灰堆》中,活在罗尔纲的《师门五年记》中,活在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中……因为,李霖灿正是在李庄开始东巴文化研究的,《锦灰堆》中的多篇论文写于李庄,《师门五年记》和《中国建筑史》都成于李庄。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李庄都像西南联大一样,在我国人文学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值得大书特书。著名古建筑学家、国家文物局专家组原组长罗哲文,当年是梁思成招聘的练习生,他晚年多次来李庄寻访,并写诗感怀:“几回清梦到李庄,江水滔滔万里长。五十余年今又是,激情旧景旧时光。”

《发现李庄》有厚重的历史、精彩的故事、鲜活的人物、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值得静心细读。我读的是作者的签名本,更感到亲切。

 

《发现李庄》

著者:岱峻

出版:福建教育出版社

时间:2015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读书是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