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何况
何况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827
  • 关注人气:8,6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寅恪的学说

(2015-04-27 08:25:15)
标签:

文化

陈寅恪

学说

刘梦溪

分类: 文园夜读

文园夜读

陈寅恪的学说

何况

       http://www.xmnn.cn/dzbk/xmwb/20150426/22.jpg

被誉为“教授之教授”的陈寅恪先生,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他在学术界的权威地位,很少有另外的学者像他一样得到当时后世一致的承认。陆健东先生的学术专著《陈寅恪的最后20年》成为图书市场的畅销书,正是这种影响的合理延续。

我读过陈寅恪先生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史学论文选集》、《柳如是别传》等多部著作,对陈先生“其人其学其时其世其哀其痛”似微有所悟,但限于个人学养,不能做到通解。刘梦溪先生将他所认识到的陈先生之学说内涵和研究方法,作一简括的梳理,著成接地气的《陈寅恪的学说》一书,大大增加我对陈先生的“了解之同情”。

刘梦溪先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杂志主编和艺术美学暨文学思想史方向博士生导师。他主编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曾在中国文化界引发学术波澜,影响至今仍然深广。我曾在报上撰文推介过刘先生的随笔集《书生留得一分狂》。他新推出的《陈寅恪的学说》一书,从陈氏学说的多重面向加以梳证,共分八章:第一章,学问人生和心路历程;第二章,工具·材料·观念·方法;第三章,打通文史和追求通解通识;第四章,“中西体用”的文化态度;第五章,种族与文化的学说;第六章,陈氏阐释学;第七章,佛典翻译和文体革新;第八章,陈寅恪学说的精神维度。另有附录“陈寅恪的学说为何有力量”,是刘先生2013年在陈寅恪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

陈寅恪先生的学说博大精深,刘先生“不避寒暑,不择刚柔,不分昼夜,以诵读为课业,反复钻味”,故了然于胸,言辞成章,仅用十余万字便理清脉络,足见下了大工夫。业内人士评价说,《陈寅恪的学说》一书写作风格近于《陈寅恪的最后20年》,而内容又近于对《陈寅恪集》的整体把握提炼,无论对于研究陈寅恪学说的资深学者,还是对于普通的历史文化和学术思想爱好者,都是很有意义的参考读物。虽说“简括”,却包含了作者多年来研究陈先生最为精深的思考和体验,庶几达于“神理相接”,见证见悟,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

解读陈先生的学说有多种路径,刘先生注重从文本出发,忠实原典,结合义宁之学的渊源和时代环境勾索陈著各种文本的内在逻辑,三复其义以陈解陈循此路向释证陈氏学说,直至把握陈氏学术创获与方法的简明通透之进路。在《通文史和追求通解通识》一章中,刘先生认为,陈先生之所治学,既有通人之识,又完成了通人之学。陈学之通,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西,三是文史打通。虽说以诗文来证史并非陈先生的发明,但陈先生的独特之处在于,将此种治史方法系统化、完善化,赋予新的解释理念,形成新的学术文体,融史才、诗笔、议论于一炉,既以诗证史,又以诗说史,在诗、史互证中达到通解。在这方面,《元白诗笺证稿就是一个显例。在《陈寅恪学说的精神维度》一章中,刘先生指出,陈先生学说的观念依据和研究方法,以及平生治学累积的重大创获,与他的为学境界和人格精神互为表里,内外无间,故“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他终身所坚持并为之奋斗的目标。

先生的著作里有一种顶天立地独立不倚的精神,充满恒定的精神信仰力量。这是当今治学者应当用心体察的。(2015-4-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