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网络讨论:众声喧哗

(2014-08-29 12:41:15)
标签:

网络讨论

民意

计量器

众声喧哗

分类: 功夫茶语

众声喧哗

 

         http://szb.qzwb.com/qzwb/page/1/2014-08/25/12/2014082512_brief.jpg

 

因为工作关系,我常常要针对特定的某人、某事,收集梳理网络民意。关注多了,我慢慢发现,网络讨论的特点,其实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众声喧哗。

在中国这样的公共领域并不发达的国家,互联网为用户提供了“虚拟的公共空间”,其匿名性、交互性、低成本和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让网民畅所欲言成为可能,正所谓“人人都是麦克风”。因此,互联网已经日渐成为普通公民抵制信息垄断和发出自己声音的有效出口。

但是,如果据此就把网络讨论视为民意计量器,我以为是过于武断了。为什么呢?一方面,参与网络讨论的网民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样具有代表性。实际情况常常是:一个网上论坛的帖子里面,大部分人都在潜水,只有少部分人在活跃的回应着,这少部分活跃着回应的人显然不能代表那些潜水的人。这些在网上回帖拍砖的活跃分子,主要是一些年轻人。有学者对采集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发现,30岁以下网民中参与讨论的比例为94%,而30岁以上网民尤其是40岁以上网民的参与比例极低。即是说,在网络上发声的只是一小群人,把“网民意见”等同于“公民意见”显然有失偏颇。

另一方面,网络上特有的言语方式遮蔽了常态的观点表达。德国传播学者诺依曼很早就研究发现,在人群聚集之处,民意会出现非理性的蔓延,在争吵中公众的观念很容易被极端言论所左右。而网络的匿名性,则进一步降低了网民言论的责任风险。由此直接导致这样一种现象:非常暴力、非常强势的语言,甚至是非常极端、非常雄性的语言,在网络讨论中最容易站上风。不说“粉丝”了,就连卷入网络论战的不少所谓社会名人、知识分子,表达观点时都不顾及身份,存在口不择言、话语极端、舆论审判或者以偏概全等现象。这使网络民意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可见,网络讨论与主流民意之间存在着客观差距,还不能担负“民意计量器”的重任。虽然由于国内现在还没有一个公共舆论能够非常完整表达的方式,网络民意值得特别重视和关注,但无论是用作数据参考、信息分析,还是政策咨询,都要格外小心,避免将偏激、偏颇的个人观点当成公共舆论和民意代表误导大众、误导决策。(注:为“网络讨论是民意的计量器?”讨论而作)

              (刊2014-8-25《泉州晚报》城事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