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何况
何况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827
  • 关注人气:8,6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本弥漫人性温度的好书

(2014-06-02 19:14:07)
标签:

孙郁

汪曾祺

革命

士大夫

文化

一本弥漫人性温度的好书

——读孙郁《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

 
  孙郁的书我读过不少,他的《走不出的门》、《在民国》、《鲁迅忧思录》等都让我过目难忘。新作《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三联书店2014年1月版)态度诚恳,文字风雅,非常契合汪曾祺的智慧和人性温度。
  汪曾祺是沈从文西南联大的学生。年轻时候遇到一个好老师,会影响人的一辈子。沈从文便是汪曾祺的精神前导。在汪曾祺不灭的记忆中,沈先生有很多书,但他不是“藏书家”,他的书,除了自己看,是借给别人的,联大文学院的同学,多数手里都有一两本沈先生的书,扉页上用淡墨签了“上官碧”的名字(沈从文众多笔名中的一个)。谁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借的,沈先生是从来不记得的。直到联大“复员”,有些同学的行装里还带着沈先生的书,这些书也就随之而漂流到四面八方了。汪曾祺就是读着这些书和沈先生自己写的文字慢慢成长起来的。
  西南联大名师很多,但有些人汪曾祺就不敢接近,原因是他们过于刻板或严厉。比如对朱自清,他就有些疏远。而闻一多则是他喜欢的,虽然闻一多很难说在学识上影响了他什么,但作为一个有趣的人,在趣味上是给了他暗示的。汪曾祺后来的作品有趣味、有人性的温度,应该与纯情的沈从文、闻一多等老师的影响不无关系。
  汪曾祺在生活中也是个很有趣的人。孙郁在书中讲了个汪曾祺请朋友吃饭的趣事:汪曾祺喜欢美食,爱喝酒,擅长做鱼。某日他约邓友梅吃饭,到时又电话通知说不行,因原料没买到。某日,又电话变卦,说是某菜缺辅料。终于有一天,约好时间没有变,邓友梅早早赶来,却发现汪曾祺去菜场买菜一直未归。于是找到菜场,才发现这位老先生在一家小酒馆独饮正欢。说是没买到合适的菜,还不如自己先吃,却把请人吃饭的事忘了。汪曾祺的文人习气由此可见一斑。我想,写出《受戒》、《大淖记事》的作者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书中还写了许多与汪曾祺有交集的人,孙郁在《后记》中坦言,他是想通过汪曾祺,来写“革命时代”的一群人:沈从文、闻一多、朱自清、浦江清、朱德熙、李健吾、黄裳、黄永玉、赵树理、老舍、邵燕祥、林斤澜、贾平凹、张爱玲……朱德熙是汪曾祺西南联大的同学,是来往持续时间最久的终生密友。两人经常泡茶馆,偶尔也到饭店打牙祭。据朱德熙夫人何孔敬回忆,汪曾祺有过一次失恋,睡在房里两天两夜不起床。朱德熙卖了自己的一本物理书,换了钱,把汪曾祺请到一家小饭馆吃饭,还给汪曾祺要了酒。汪曾祺喝了酒,浇了愁,没事了。就这么一件小事,一下子带出了两个人。这正是本书的一个鲜明特点:擅用细节说话。
  孙郁能准确抓住笔下人物的神韵,得益于他在“革命起伏不定”的青年时代有幸与他们相识,且交往很多很深。在“这些入世的隐者那里”,他见到了美丽的性灵,神异地闪现在灰色的天幕上,给无聊的寒夜些许明快之色,“才使我知道思想还可以那样开始,诗意的表达原来能够那样进行”。传主对作者的影响,在这本书里仿佛构成了一种“互文”关系,以至产生了“故事之中套故事、无意之中套有意”的奇妙效果。传主给作者以温情,作者温情地表达,使得本书处处闪耀着人性的温度。
          (2014-6-1《厦门晚报》读书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