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何况
何况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827
  • 关注人气:8,6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况是书痴

(2014-04-08 16:53:27)
标签:

文园读书记

书痴

张家鸿

何况著

文化

分类: 信息通报

何况是书痴

——读何况《文园读书记》

张家鸿

 

 

从接到何况先生赠送的《文园读书记》至今,已过去了三个月,我一直未能鼓起开卷阅读的勇气。翻过目录之后,只是闲置在架上,唯有进出书房时偶尔的对视而已。我知道,读这本书需要一份从容的情绪,丝毫急切不得。这是一本读书记,更是一本迂回曲折、跌宕起伏的故事书,每一篇短文皆自成一个有趣的桥段,有情节,有情感,有情思,让人可以留味于唇齿间,许久难忘。

如此拖延着,直到前几日,我才斗胆开卷,慢慢侍弄起这本惦记已久的书来。

阅读此书,我心里一直存有一份念想,即非要探究一番何况书房的模样不可。书架的造型,书籍的分类,签名本的摆放位置,拥有多少套全集,儿童文学的书有多少,哲学家的书多不多,求学岁月的教科书还存留几本,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我的脑海里时时闪现。诚如作者在《后记》里写道的,“这些短文,或推荐好书,或勾沉书史,或发掘书人轶事,或辨识作家真貌,总之都与书、与书界中人有关,说了一些关于书、关于人的实在话”。看别人读什么书,仿佛是在一个奇幻的精神世界里旅行,美不胜收,精彩纷呈。从这个角度来说,读书胜过读人,更有意料之外的惊险,更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书里的三篇文章,在我眼里,可以算作何况的爱书三部曲。

第一篇,单看篇名,即可知道他对书的情有独钟了——《读自己的书心里踏实》。换言之,读借来的书,心里就不踏实了。嗜书瘾君子们,读罢一本,接着读另一本,久而久之,自己的藏书队伍也会日渐壮大。且看作者当年的情状吧,“当年从北京读书回来,走铁路渠道托运十箱书到厦门,光托运费就花了一千多”。学在北京,淘书之地到处都有,负重南回也是顺理成章的了。虽然花费颇多,但是想起学成归来的点点滴滴,这些一路向南的书们,恰是悲欣交集的最佳载体,亦是何况成长的最佳见证者。

接着,《书到搬时方恨多》体现了何况的书痴本色。对任何一个书痴来说,购书的速度,永远比读书的速度来得快。他说:“前些年搬家,为了让书各归其位,也忙了几个通宵。”搬书的滋味在他看来是,“痛并快乐着”。书斋,最好是固定着的。天下爱书人,常在书房里漫游天下,怡然自得。遇着搬家时,最是苦恼不已,悔不当初。悔恨的同时,快乐亦蕴藏心间。待到搬家完毕,又是自我陶陶然了。书房里的青灯一盏,随着悦读者一颗不懈的向学之心,在深夜里摇曳着,任凭屋外风吹雨打,都不会轻易熄灭。

第三篇,《在旧书店“救风尘”》显示了作者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所谓“纯粹”,既是向内,固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亦是向外,温和善良的心柔肠百转。在旧书店里见到朋友的著作,如逢着故人一般,格外亲切,仿佛故人来到了厦门。经过暌违许久后的娓娓絮叨,好友的书,就一一跑进书房来。这其中有卢一萍的《信马由缰》、南帆的《向各个角度敞开》、范稳的《男人辛苦》等。我最无法忘却的是何况与南帆在会议桌上相视时的会心一笑,作者写道,“我感觉那是文学的笑,而不是官场的笑”。读其书,知其人。几年前,我读过南帆《关于我父母的一切》,为其中蕴含的深情厚意深深打动。一本可以打动人的书,像一朵美丽的花,像一颗丰硕饱满的果实,它缘于一颗历经风霜雪雨而依然真挚的心灵。作为南帆的读者,我有理由相信“文学的笑”。它素面朝天,未曾遭受世俗污浊的浸染,其中涌动着的温泉,往往深入人心。

能够“救风尘”之人,首先非要有自己的创作不可,如此才能以文会友。不管是卢一萍、南帆还是范稳,都是何况文学道路上相互体贴、相互激励的挚友。别人逛书店,是为买书。何况逛书店,买书之余,亦可以与老友叙旧一番,聊得不够尽兴,再顺道请进家里,海阔天空通宵达旦地闲扯一通。最后,索性住进书房里,赖着不走了。主人热情好客,来者旷达不羁,真是天作之合。

书痴何况,谈起厦门的书店来,简直如数家珍,巨细无遗。

书里提及的一些书店我也是去过的,比如鼓浪屿的晓风书屋,厦大的时光书屋,以及外图书城。但是与他相比,我只是走马观花惊鸿一瞥而已。何况则不然,在长久以来的细细摩挲中,何况对书店的情谊,像时常惦念着的友人一般,总忍不住要碰个头见个面的。闲逛书店时,他常遇到同样爱书的友人,以及寻觅许久不可多得的好书旧书。在晓风书屋,他遇到过谢泳、易中天、汪荣祖甚至上海的陈子善;在琥珀书店,他与萧春雷、曾纪鑫等人不期而遇;在时光书屋,他捡漏了一本《吴虞和他生活的民国时代》;在外图书城,他最喜欢摆放文史哲的三楼,还曾与张鸣、南宋等人一道办过签售;在不在书店,他意外买到旧版的《百年孤独》。在我眼里,书店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南京有先锋,北京有万圣,重庆有西西弗,上海有季风,厦门有晓风。

在何况的引领下,我恍然大悟。悟的是,读书不可只是追随着作者,当借作者之力,借力打力,清扫出自己的一个角落。这个角落里,有冬天纷扬的雪花,是毅然面对大地的清澈;有秋天皎洁的月光,是浮想联翩的思绪;有夏日温暖的阳光,是歌颂生命的赞歌;有春日勃发的花草,是相信未来的热忱。如此,才算是真正的读书。如此,才能接着读书,读出每一个真实的自己。何况说:“每读一本书总是先注意他的优点”,因此每本书,“都能读得津津有味,有所收获”。读书如读人,读人也是在读书。我想,遇到一个人,何况也会先注意这个人的优点的。何况是一个宽厚的读书人,如若在书店里无意中撞见,定能见到他“文学的笑”吧。

我暗地里拼凑着何况的书单,每每遇到我也曾读过的书,我总是心跳加速,更加聚精会神地关注着文中任意的寻常字眼。读过之后,反问自己,是否也有那般深刻且独到的见解。虽然总是失望,然而失望的同时又伴随着自得其乐的欣喜。特别是《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与《卡夫卡如是说》,我更是读得拍案叫绝,如醍醐灌顶。在《卡夫卡如是说》里,何况说:“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其内心都是悲苦而柔软的,像一棵弱小的草,一有微风吹过就会摇动起来。”作家之所以伟大,全在于他源于大地的无与伦比的悲悯。他们面对人世的苦难,秉笔直书,不做丝毫的伪饰,不做任何的退让。在对苦难的书写中,传递人性的美丽,绽放人性的光辉。

我在不少的篇章里,读到了何况正襟危坐的学者风范。《“易培基故宫盗宝案”的是是非非》就是一例。文字在作者笔下有条不紊地呈现开来,犹如剥丝抽茧,像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者在讲述年少时的往事,虽没有丝毫的情绪化,却能够让你找到他看似无意地安排于字里行间的情感趋向。何况把自己隐藏在历史谜团的背后,冷静叙述,少有情感的宣泄。如果说,他也有动容之处的话,那么大概就在于文章的最后一句了:“看来,后人评价历史人物,真要当心!”当心,即要将心比心,体贴前人,竭尽全力地还原当年的时代背景,切不可人云亦云,哗众取宠。另外的篇目,如《散落在包天笑回忆录里的苏曼殊轶闻》、《不媚上官媚庶人》等,亦可以看出类似的学者气质,用心爬梳,细心勾勒,徐徐道来,像是手握一把手术刀,揭开一个个尘封已久的谜底。

与此同时,在严肃的学者风范之外,亦可清楚地望见何况当仁不让的作家质地。《为了告别的聚会》像是遥远的西伯利亚吹来伤感的萨克斯,十年了,伤感依旧。再过十年,这份伤感不仅不会稀释,淡化,反而会更加浓厚、凝重,成为生命中不能忘却的美好。记忆像一个湖面,随意地投掷一个石块,都会荡漾出不同的画面,清晰如昨。纵观全书,最打动我的莫过于《我从这里迈出文学第一步》。在这里,我知道了一个认真负责的编辑——张力。面对一个热爱文学的青年后学,是张力先生,他把《子规啼血》改为《子规声声》;是张力先生,他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地认真修改,耐心讲解,把“近两万字的原稿”删改得“只剩下了一万四千多字”;是张力先生,他“毫无保留地传授写作心得”;是张力先生,他“向我推荐书籍,引导我多读书,多思考问题”。让我感到无比幸福的是,我不仅看到了一个认真负责的好编辑,更看到了一个作家刚刚起步时蹒跚上路的青涩与稚嫩,以及走过现实的凄风苦雨后,仍旧不弃的对文学梦想的热爱与追求。

何况既感激给过自己无私提携的张力先生,亦感激于许许多多未曾谋面的作家以及爱书人。

《书缘》的最后写道,“与书结缘,与爱书的人结缘,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让我们多结这样的善缘”。一本无意中购得的错版书,成就了读书界里不可多得的佳话。作者自嘲道,“有趣的是,《自己的嫁衣》(章品镇著)从序到目录都错成了龚明德的《书生清趣》”。董宁文回复何况,愿意找机会请龚明德与章品镇两位先生在书上签名留念。201236日,何况收到了董宁文寄还的书。扉页上有九十一岁高龄的章品镇先生“颤颤抖抖写下的亲笔签名,还有龚明德先生和董宁文先生深情款款的跋语”。能得此等书缘人缘,当真三生有幸,让我辈爱书之人羡慕不已。何况最后如此深情地写道:“不管以后买多少书,我都将好好珍藏这本来之不易的奇书”。而今,龚明德先生要退休了,原本存放藏书的房子要退还公家。多年以来积存的几万册藏书,将何去何从?董宁文先生主持的《开卷》封面上也换成了天津问津书院,其间发生了哪些变故,经历多少艰辛?章品镇先生已经辞世多年,先生泉下有知,是否也终日与书耳鬓厮磨?念及题签的诸位先生,我不禁慨叹不已。

虽然远离故乡千里,虽然定居厦门多年,何况却总忘不了那个魂牵梦萦的故乡——徽州婺源。文化人的心中总有一份赤子情怀,时时念想着以文字为工具,用心编织,编织出一份献给家乡的礼物。虽然文化人无力为家乡造桥、修路、建校舍,但是他们却可以让家乡在文字里恒久流传,不惧时光的流逝,不怕风吹雨打。在《阅读文献里的故乡》里,何况说,“我一直有个心愿:为家乡写本书”。他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呢,我满心期待。

厦门就在不远处,它是一个整洁、美丽的海滨城市,是度假与居住的好去处。而今,读过《文园读书记》,我的心里头一回真正地惦记着厦门了,不为厦门的美,只为那里有一个依旧走在文学路上,依旧潜心阅读的何况。此时此刻,正值夜阑人静之时,文园路上的那一盏灯火是否依旧通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