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林语堂永远的思念
林太乙在《林家次女》一书中写道:“从小,我就知道有鼓浪屿这个地方,好像我未出世前就在那里,好像我是从那里来的。也许是因为我出世不到一个月母亲便抱我回去那里。但是那时我没有记忆力,一切是听母亲说的。”
林太乙是林语堂的第二个女儿,1926年在北京出生。那时,林语堂在北京大学执教,常在《语丝》等报刊发表文章批评政府。那年3月,包括林语堂和鲁迅在内的48名知识分子被段祺瑞政府通缉。北京是呆不下去了,5月24日,林语堂携全家南下厦门鼓浪屿避难。
鼓浪屿是林语堂永生难忘的地方。他祖籍漳州天宝镇,1895年出生在牧师父亲林至诚传教的平和坂仔镇,10岁时从坂仔教会办的铭新小学转入鼓浪屿教会办的养元小学接受教育,13岁时升入鼓浪屿寻源书院上中学,4年后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并考入教会办的上海圣约翰大学。
林语堂在与同是来自鼓浪屿的圣约翰大学同学陈希佐的交往中,认识了陈希佐的妹妹、正在上海圣玛丽女校读书的陈锦端。许多年之后,林语堂还在《八十自述》中告白:“她生得确是其美无比。”两个来自鼓浪屿的年轻人很自然地相恋了。但是,陈锦端的父亲、鼓浪屿富豪陈天恩对此坚决反对,认为一个乡村牧师家的儿子配不上自己疼爱的女儿。据林语堂在《八十自述》中说:“女友的父亲正打算从一个有名望之家为他女儿物色一个金龟婿,而且当时即将成功了。”受此打击,骄傲的圣约翰大学高才生痛苦万分。
基督教信徒陈天恩为了减轻林语堂失恋的痛苦,决定将隔壁豫丰钱庄老板廖悦发待字闺中的二女儿廖翠凤介绍给林语堂,并放下架子亲自到廖家说媒。廖翠凤的二哥廖超照与林语堂也是圣约翰大学同学,在家人面前为林语堂说了不少好话,打动了妹妹的芳心。母亲提醒女儿:“他是个牧师的儿子,但是家里没有钱!”廖翠凤坚定地说:“穷有什么关系?”几经周折,林语堂终于半推半就地走进了鼓浪屿漳州路44号廖家别墅。但他还是狠心让廖翠凤苦等了4年,直到将去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前夕的1919年8月9日,两人才结婚,新房就设在廖家别墅前厅右侧的厢房里。婚后三天,两人怀揣廖家陪嫁的1000大洋去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学成归国后,踌躇满志的林语堂博士多次携妻回廖家别墅小住。
1926年南下厦门避难,一家人同样住在鼓浪屿廖家别墅。林太乙文中记述出世不到一个月便被母亲抱回鼓浪屿说的正是此次的事儿。
经人介绍,林语堂回鼓浪屿不久即出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兼国学研究院总秘书。随后,他陆续举荐鲁迅、沈兼士、顾颉刚、罗常培、孙伏园等著名学者来厦任教,厦门大学一时呈现出北大南迁的壮观景象。
遗憾的是,由于一些人事纷扰,林语堂、鲁迅等先后离开了厦大。此后,林语堂似乎没再回廖家别墅住过。风雨沧桑,这幢建于19世纪50年代的英式别墅,如今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房,一层已塌圮,外墙的白灰也多有剥落。但是,大门前花岗岩条石铺砌的宽阔台阶依然完好,台阶四周的古榕、香樟、白玉兰生生不息。林语堂留在廖家别墅的痕迹,只剩巷口墙上挂着的“林语堂故居”木牌了。而在厦门大学,也只有图书馆一角的“林语堂纪念室”表明林语堂与厦大的渊源。对此,著有《我的乡贤林语堂》一书的平和林语堂文学馆馆长黄荣才不无伤感地写道:“在林语堂和鲁迅曾经工作过的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颇有阵势,而仅有一间的林语堂纪念室藏在角落,也许从这个格局可以看出林语堂和鲁迅在国内不同的待遇。”
林语堂生前却一直念着厦门,念着美人陈锦端。晚年定居台湾的林语堂80岁那一年,陈锦端的嫂子来访,当他听说陈锦端仍住在一水之隔的厦门时,竟高兴得一下子从座椅上站了起来,脱口道:“你告诉她,我要去看她!”然而,几个月后,林语堂便告别了人世。
(刊2013年3月12日《福建日报》“视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