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一曲云水谣

标签:
云水谣土楼梦幻文化 |
分类: 生活镜像 |
唱一曲云水谣
南靖土楼和一个叫何葆国的作家关系密切,他先后写了十多部与南靖土楼有关的作品,这些作品扩大了南靖土楼的知名度,也使他自己成了名头响亮的土楼专家。这次随房友网采风团去南靖,我就是冲着何葆国去的,准确地说,是冲着何葆国在一个叫云水谣的地方创办的南靖土楼文化会所去的。那是正式授牌的福建省作家协会创作基地,是我们这些作家协会会员可以暂时安歇灵魂的另一个家。但我这次在土楼会所没见到何葆国,却迷上了云水谣。
云水谣原本不是地名,它是 刘恒先生根据张克辉先生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寻找》改编的一部电影的名字。影片围绕着男女主角陈秋水、王碧云、王金娣三人的三条爱情主线,讲述了一段跨越台湾海峡、历经半个多世纪时代动荡的坚贞爱情故事。2005年底,电影《云水谣》在拥有灵山碧水的南靖长教村拍摄取景。剧组选中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祖籍小小长教村的台湾人竟有23万之众。甲午战争后抗日保台英勇献身的淡水人简大狮,据称就是长教简氏后裔。《长教简氏族谱》记载,长教简氏族人从明宣德年间陆续开始远赴缅甸、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以及台湾、香港等地讨生活,近年来回乡寻根谒祖的简氏后人络绎不绝。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后,当地政府出于旅游开发的现实考虑,力排众议,将长教村命名为“云水谣”。长教村的历史由此另起一页,而那些匆匆过客便只知云水谣不知长教了。
先前在网上欣赏过不少云水谣的精美图片,对云水谣的美已有心理准备,但当真实的云水谣撞进我的视野时,我感觉那些图片仅仅呈现了它局部的美。事实上,云水谣的美是一种整体的美,是古村落、古栈道、古榕树、古土楼、古石桥与灵山碧水、流云炊烟、甜润空气自然组合成的大美,任何局部的呈现都是对它的丑化,至少是对它的删繁就简。
那天,我们一行驱车进入云水谣景区,在那座将两岸风光勾连在一起的古桥桥头下车后,我的目光热切地扑向溪岸边那一长溜木板代墙的双层店铺,原色木板是它们的主要建筑材料,因为不砌外墙,数百年风雨直接吹打在木板上,木板显得又黑又旧,斑斑驳驳,简直就是一部木刻村史。店里卖的大多是笋干、木耳、茶叶、红茹等土产,店主默默地坐着,向游人微笑着,像极了一幅静画。
在村里随便走走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沧桑的千年古树、千年古道正是它的历史见证。村前溪水淙淙,波波折折,小瀑布一帘接着一帘。偶有溪鱼跳出水面,划一道优美的弧线。溪岸边,十三棵百年、千年老榕树形成遮天蔽日、惊心动魄的古榕树群,据称这是福建省最高最粗最集中的千年古榕树群,其中一棵老榕树树冠覆盖面积近两千平方米,树干底端需要十多人才能合抱,是福建省目前已发现的最大一棵古榕树。土鸡在树下漫步,肥鹅在树下追逐,村民在树下摆桌泡茶度闲时光,何等逍遥。我从它的身边走过时,纯朴的黑脸白发村民端杯邀我共饮好茶。我当即在心中默念:吃茶去!吃茶去!
吃过茶,我沿着榕树下那条被踩磨得光可照人的千年古道向前走,走向“有房有床,有吃有喝,还有很多……”的土楼会所。道旁的木牌上有文字介绍,古道全长十余公里,全部用溪里的鹅卵石铺成,过去无名,现在随着村庄的更名被正式命名为“云水谣古栈道”。据专家考证,这条古道是旧时长汀府通往漳州府的必经之路。古道悠悠,见证了多少旅人的悲欢情仇?我的每一次踩踏,又是与前人脚印的多少次重叠?
散落在山脚下、溪岸旁的一座座姿态各异的土楼,无疑是云水谣的另一道迷人风景。据统计,这些从元朝中期开始陆续建造的土楼,目前保存完好的多达53座,其中就有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和贵楼、怀远楼。和贵楼建在沼泽地上,人称“天下第一奇”;怀远楼是一座双环圆土楼,精美的建造工艺令世人惊叹。此外,还有竹竿楼、吊脚楼、府第式土楼等,在福建土楼中别具一格。它们与著名的田螺坑土楼群相比也毫不逊色。
夜宿土楼会所,吃土菜,喝米酒,做美梦,情意绵绵。第二天早起闲逛,见村妇在老榕下捣衣,看水牛沿着溪岸漫步,心中一片澄明,了无杂念。
如梦如幻的云水谣,我会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