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榜山上怀夫子

(2010-12-10 08:06:00)
标签:

夫子

金榜山

朱熹

徽州

婺源

文化

分类: 好书迷眼

金榜山上怀夫子

 

 

我本徽州婺源人,却客居厦门三十载。闲时寂寞,思乡情切,便常去居所附近的金榜山走动。我登金榜山,意不在观光,而是缅怀我的徽州婺源乡贤朱熹朱夫子。

据史料记载,朱熹出任同安县主簿后,曾数次浮海登临嘉禾里(厦门旧称)金榜山。那时的金榜山还临着海,既可远眺,又能垂钓,是个闲游的好去处。但从朱熹留下的相关诗文看,他真正关注的不是自然的金榜山,而是人文的金榜山。他在《金榜山》一诗中写道:“陈场老子读书处,金榜山前石室中。人去石存犹昨日,莺啼花落几春风。藏修洞口云空集,舒啸岩幽草自茸。应喜斯文今不泯,紫阳秉笔纪前功。”据清道光版《厦门志》卷二“山川”条下记:金榜山,在洪济山西南。山黄色,如列榜,因名。一名场老山,唐文士陈黯累举不第,隐于场老山,以黯自号场老,后人称曰“场老山”。显然,朱熹在诗中咏的不是风景,而是曾隐居金榜山石室的陈黯。

陈黯,字希儒,号昌晦,小时了了,十岁能诗,但累举不第,后隐居金榜山石室,读书著述,教书育人。年轻朱熹就是被陈黯吸引到金榜山来的。他不仅赋诗为陈黯“纪前功”,还作专文《金榜山记》“拜赞”。《金榜山记》全文收在清道光版《厦门志》卷九中,现由厦门市文联原主席、著名书法家谢澄光先生书写,镌刻于金榜山竖石上。每次到金榜山走动,我总要驻足石前默读一遍全文:“金榜山,在嘉禾廿三都。北有岭曰‘薛岭’。岭之南,唐文士陈黯公居焉;岭南之北,薛令之孙徙居于此。时号南陈北薛。黯公十八举不第,作书堂于上,人称曰‘场老山’。涧有石,名‘钓鱼矶’。堂侧石高十六丈,名‘玉笏’。所居有动石,形甚圆,每潮至,则自动。天将风,则石下有声,名‘虎礁’。宋宁熙中,邑尉张翥咏嘉禾风物,有‘尤喜石能翻’之句,正谓此也。宋淳熙二年春,新安(徽州旧称引者注)朱熹谨拜赞曰:‘猗欤陈宗!浚发自虞。协帝重华,顺亲底豫。克君克子,裕后有余。胡满受封,平阳继世。至于大邱,节义尤敷。更考相业,声名不虚。深羡钓隐,高尚自如。爰及五代,配天耀祖。剖符锡衮,遍满寰区。更秉南越,有分开土。宋室纳款,臣节弗渝。丕显丕承,此其最著。子孙绳绳,别宗寡侣。源深流长,猗欤那欤!’”厦门文史专家确认,影响及于当下的厦门“南陈北薛”说就是始于此记。记中提到的钓鱼矶、虎礁、玉笏等景物,均与陈黯有关。在朱熹眼里,金榜山处处显现陈黯的身影。

说朱熹偏爱陈黯一点不假,你瞧,朱熹不仅为陈黯作文赋诗,还费时费力收集编校其诗文集《裨正书序》。清道光版《厦门志》卷九收入了朱熹为此诗文集所作的序,序曰:“《裨正书序》三卷,唐陈昌晦撰,凡四十九篇。熹所校定,可缮写。熹被府檄,访境内先贤碑碣事序传,悉上之府,最后得此书及墓表于其家。表文猥近不足观,然述其世次为详。书杂晚唐偶俪之体,而时出奇涩,殆难以句读也。相传浸久,又多讹谬,无善本相参校,特以私意定其一二,而其不可知者,盖阙如也。观其洁身江海之上,不污世俗之垢,纷次辑旧闻以为此书。虽非有险奇放艳之行、瑰怪伟丽之文,然其微词感厉,时有发明义理之致而切于名教者,亦可谓守正循理不惑之士矣。操行之难,而姓名曾不少概见于世,亦足悲夫!诗之序曰:‘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若昌晦者,可为近之。故熹因校其书而为序其意如此,后有君子得以览焉。”

陈黯在中国文化史上寂寂无名,却受到朱熹如此推崇和厚爱,让我好生困惑。不错,朱熹首仕同安,主要职责便是协助县令管理簿书、赋税、教育等事务,当时厦门(嘉禾里)隶属同安县管辖,整理编校陈黯遗著是他的本职工作。但同安乃人文荟萃之地,出过既是宰相又是大科学家的苏颂等大量名人,累举不第的陈黯凭什么得到朱熹的特别青睐?专家学者对此论说颇多,主流意见是朱熹倾慕陈黯的人品。这种说法在我看来颇为牵强。后来看到一条材料引陈氏族谱的记载说,陈黯是陈元通的儿子,我才终于恍然大悟。陈元通是谁?是朱熹故乡徽州婺源的县令啊!200412月在厦门湖里后坑发掘的陈元通夫妇墓也证实陈元通确曾做过婺源县令。陈元通墓室棺床前有一方石刻墓志铭,由乡贡进士欧阳偃撰,铭曰“故奉义郎歙州婺源县令陈公墓志铭并序”;陈元通夫人墓内也有一方墓志铭,铭曰“唐故歙州婺源县令陈府君汪夫人墓志铭并序”,由乡贡进士陈过庭撰,全文如下:“有唐大中九年,岁在乙亥四月二十四日,颖川陈公终于泉州清源郡嘉禾里之私第,年七十有五。呜呼!曰()稀之年虽已过矣,五等之名亦已尊矣,上德高义盍其永欤。哀哉!公讳元通,清源同安人也。曾祖承,抚州司马;祖喜,蜀州别驾;父仲瑀,番禺县丞。公则番禺之长子。生高阳许氏,宽厚和雅,指规人间,代之器也。丰其产,继为豪室,而行诸礼教,人称名家。其姻戚有仕者,亦累至郡县。公始不求试,不躁进,乃为常调。释褐自余干、南昌两尉,转歙州司兵参军,迁婺源县令,累任得清平之称。而婺人多罹其寇,叠政病,不能获。公用良筹密思,无所遗党。既以能闻于廉使,仍加字(此处字迹模糊难以辨认)之术,多会于诏。乃书上下,考申其有司。有司褒其能,不黜其较将。罢秩还乡,至止之后得疾,不越月而终焉。呜呼!器有余而用未至,禄有待而寿俄终,良可悲哉!先娶汝南周氏,则前登太常弟匡物之女,不幸早世。有男不育,唯女二人。长适许氏,次曾氏。后娶汪氏以继其室。有男子二人,长曰肇,次曰皋。女子三人,皆稚年。相次而克承名教,丁丧合礼。明年秋八月一日,卜葬于所居之里,其先茔,礼也。或以重泉之下,用志其德,其孤乃号以请之。其渤海欧阳偃实公之丈人也,于是哀为铭焉,冀彰公之德于丘陵倾圮之后。其词云:禀器蕴能,为其之称。怀才抱德,伊人是则。为政立名,于时作程。位思称实,寿俄已毕。吞恨者多,伤之如何。哀哉!”。再细读汪夫人的墓志,发现汪夫人的祖籍居然在徽州:“夫人颖川汪氏,其先新安人也。曾祖训,祖相,父宏。夫人即宏之长女也。高堂具庆,代虽不仕而由仕也。享年四十八。王登位后二年岁次辛巳六月二十一日寝疾,终于清源郡同安嘉禾里之第。欤欷!夫人幼受贞明,长居令淑;高格有焯,柔顺承家;伉俪端凝,备于中外。以织组为业,以恭谨孝行为心。顷者,府君自歙州司兵参军,夫人迺配淑德。由司兵拜婺源令,夫人皆同受荣禄。妇道炫燿,和顺六姻;乡里之间,休芳著。何图双鸾翼比,一旦飘零,梧桐韵清,千秋泯绝。四十一而寡,抚育孤幼,严训守养。无专制之义,有三从之道。夜行以烛,昼不游庭,实可谓其高行耶!噫欤!人之生死,理亦常道;一往一返,真宅是归然。悲乎!夫人生则慈而贤,寿何殁而中,是不幸也!以三年八月二十四日厝于宅东三里之原,祔府君之茔,礼也。龙一举,丹旄翩翩;蒿里永从,愁云漠漠。芳兰霜败,玉树风摧,痛矣哉!有男一人,曰皋,举孝廉。幼则明敏,赜经籍微奥,早为州里荐送。以膝下之恋,未遂西辕。钟以荼蓼,不能灭身。呜呼!禄不及其亲,哀毁无地。临棺一恸,百鸟哀鸣。号天扣心,何酬鞠育。有女二人,皆美淑端休,其仪不忒。一人适学究许及,虽未得禄,得禄之道一也。一人年未及笄,孤无怙恃。过庭与皋则同房之叔,复文翰同志,为名而刊玄石,以纪其事,而表泉壤。铭曰:夫人之德兮松篁,夫人之懿兮兰芳。六亲兮保顺其美,皇天兮讵罹祸殃。月明风起兮垅树苍苍,千秋万古兮玄化茫茫。已而已而感其伤。”新安即是徽州的旧称。

本地文史专家一般认为,陈黯是陈元通次子“皋”。果真如此,陈黯则不仅是婺源县令的后代,而且还是徽州的外甥呢。从朱熹的文化背景及一生行迹看,他是有徽州婺源情结的,生前曾多次回祖籍地祭祖、讲学,婺源文公山上那片笔直粗壮的杉树林便是他当年回乡省亲时手植的。这样一位乡情浓郁的学子,在远离故乡的金榜山偶遇与故乡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陈黯,怎么能抑制乡情的萌动呢?所以,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挥之不去:朱熹当年着力推介陈黯,其动力主要源于乡情,而不是陈黯的人品学识。也许有人会指责我如此猜想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我不认为这有损乡贤朱夫子的形象,相反,在我看来,弥散乡情、乡愁的朱熹比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朱夫子还要可爱一些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