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坏文气的阿拉伯数字
(2010-09-04 17:27:27)
标签:
阿拉伯数字出版社于光远沈昌文文化 |
分类: 好书迷眼 |
破坏文气的阿拉伯数字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文艺报》2010年8月27日第七版刊登书评《为了行将消逝的背影》,推荐春风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黄耀武著《1944-1948我的战争》一书。文中说:“办公室来了一位老先生,他因为在书店里没有买到,特地坐了一小时公车找到出版社来买书。问他是从哪里得到消息的,他掏出一张折叠的旧报纸,是当地晚报转发的10年砍材的书评……”
读到这里,我感觉很别扭:作家“十年砍柴”被编辑大爷排成“10年砍材”,让我险些没有认出来。
在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的今天,把“柴”错成“材”也就罢了,但作为堂堂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主办的报纸,把作家笔名中的汉字数字“十”擅自改为阿拉伯数字“10”,却是很不应该的,甚至是可笑的。不妨想想看,把翻译家“吕同六”排成“吕同6”,把某些人眼中的大师“李一”排成“李1”,把我的朋友“郑启五”排成“郑启5”,效果会怎么样?我看不把人笑抽过去才怪。
这种黑色幽默源于大陆实行的出版物中数字用法的某些规定。这些不管是文学作品还是科普读物都搞“一刀切”的机械规定,让报刊的编辑们看到汉字数字就既紧张又手痒,以至于闹出笑话。
学界对出版物中的数字必须用阿拉伯数字的规定早已怨声载道,据沈昌文在一篇文章中提供的信息,于光远、李普等老先生不断著文批评这些规定,成幼殊女士还专门编了一本关注出版物中数字用法的内部资料《阿拉伯数码之灾》。沈昌文也是反对这些规定的,他主持《读书》时坚决不用阿拉伯数字。但是,多数报刊出版社为了参加评奖,为了应对所谓的编校质量抽查,不得不奉行不辍。读书人对此是又愤怒又无奈。《笑我贩书续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录有曾编过《读书》后研究《诗经》的扬之水给作者范笑我寄的一张明信片:“《笑我贩书》,很别致,俗中有雅,缭乱纷纭中自有它的丰盈,惟一的遗憾是满篇阿拉伯数字,如‘近70岁’,‘20多户’,‘照片20多帧’,等等,等等。文气尽被它破坏,阿拉伯数字的日益泛滥,令人又愤懑又无奈。”
这些话,主持出台那些机械规定的部门都听不到吗?是什么原因让你们对阿拉伯数字如此着迷?当然,报刊出版社的同志对阿拉伯数字的日益泛滥也要负一定责任。按照大陆出版业的“潜规则”,像《读书》那样不用也就不用了,了不起就是评不上某某奖罢了。当年沈昌文决定《读书》及三联书店的所有出版物不参加评奖,不也挺过来了吗?正如沈昌文所说,尽管经常得奖大大有利于单位处境以及个人升迁,但“这个阿拉伯数字用法实在要不得”啊!明知要不得,就不应该放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