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出过两位相爷的陆巷村

标签:
陆巷相爷古村落碧螺春旅游 |
分类: 游荡四方 |
寻访出过两位相爷的陆巷村
苏州有亲戚,自然走得勤,那儿的名园和周边古镇也就差不多被我逛了个遍。因此,这次回去,本无外出寻芳的计划,只想陪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说说话。一个雨夜,临睡前浏览当地旅游网站,得知离我住处只有一小时车程的太湖之滨,居然藏着一个出过两位相爷的古村落,遂游兴勃勃,当即决定翌日前往一观。
一夜大雨,第二天却放了晴,正好出游。我们早早开车上路,仅凭路牌指引,竟非常顺利地找到了“目前江南建筑群体中质量最高、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苏州吴中区东山镇陆巷村。从村口牌楼的崭新程度不难推测,这是个刚开发不久的新景点,因为新,所以游人不多,配套设施也不完善,但这个初建于南宋建炎年间、历经八百多年风雨的古村落却比我们想像的保存得好,由二米多长的花岗石条铺成的古街依然洁净,三十多幢明清古建筑风韵犹存。
村庄得名陆巷,有两种说法,一曰村中有六条古巷,故名陆巷;一曰村庄本有旧名,后来村里出了宰相王鏊,其母姓陆,因之改名陆巷。我认同前说。尽管王鏊曾连捷解元、会元、探花,风流才子唐伯虎称他为“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但依中国人的正统心态,若非皇帝敕封,村名改王鏊母姓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翻遍相关史料,没有发现支持此说的任何记载。相反,村中六条直通湖畔的古巷至今保存完好,走在悠长古巷里,仿佛穿越历史长廊,那三座当街而建的明代解元、会元、探花古牌楼,更勾起今人多少思古之幽情。
陆巷村的明清古建筑中,数惠和堂、宝俭堂、粹和堂、怀古堂、怀德堂等最为典型。它们外观简洁而造型精巧,建筑艺术主要表现在内院和室内,门窗梁架彩画秀美、雕刻精致,门楼砖雕精妙,厅堂色调雅素明净。它们的平面布局一般以纵轴线为准绳,自外而内次第安排照墙、门厅、轿厅、大厅、楼厅、界墙。轴线上的房屋,陆巷人谓之“正落”。正落左右各有一条纵轴线,往右为书房杂屋,左为女厅厨房。左右两边的房屋,陆巷人谓之“边落”。正落与边落间,用备弄连接。这类大型住宅,前后四进,每进房尾都用天井分隔。大厅后面的库门,是内宅和外宅的分界线。大厅是住宅的主要建筑,楼厅是住宅的最高建筑,大厅和楼厅是内宅的中心,形成典型的苏派建筑风格。
在陆巷村游走,听到最多的是明代正德年间宰相王鏊(1450―1524)的故事。王鏊的父亲王宛是进士出身,王鏊在父亲的悉心调教下,8岁能读经史,16岁就写得一手好文章。1474年,他接连取得乡试第一、会试第一、金殿面试第三的成绩,光耀门庭。1488年,孝宗即位,王鏊被迁为侍讲学士,后转少詹事,擢吏部右侍郎。他为官正派,没有阿谀奉承之心。当时孝宗还是一个年仅18岁的小皇帝,整日在太监李广陪伴下游玩。王鏊便以周文王勤政的典故反复劝谏,终使孝宗为之动容,不再游乐,专心处理国事,为政宽容,知人善任,使明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弘治中兴”局面,是明代最好的历史时期。可惜孝宗36岁就死了,他的儿子朱厚照(武宗)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荒唐皇帝,他把大部分先朝重臣赶出朝廷,任用了一大批刘瑾阉党与龌龊无耻之徒,朝廷大局急转直下,党争激烈,明朝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黑暗的时期。王鏊当了四年内阁辅臣,但他不愿与刘瑾同流合污,于正德四年辞职回乡,在东山闲住了14年后病逝,终年75岁。王鏊死后,嘉靖皇帝给了他高规格的表彰。明嘉靖七年(1528),皇帝追赠他一个太傅衔,派遣苏州知府缵宗营造王鏊墓,立碑追认他的功绩。
乡人为王鏊自豪,所以他的故居惠和堂至今保存完好。这是一座前后五进的明代官宦府第,宽大厚实,厅堂梁架用料粗壮,极为讲究,可称古代大型群体厅堂的典范。主楼楼前有一堵磨砖贴面的大型照壁,高与书楼屋檐相齐,瓦滴上嵌有砖雕,镌刻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九狮图”图案,两端各有三块砖雕花鸟图案,照墙中央又嵌有圆形“丹凤朝阳”图案。在其中的一面墙上,张贴着一张王家世系图,言及王家出过状元、进士,翰林、太守、知县多达上百人,直到今天,王鏊后裔还有500多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学教授。顺着王鏊故居往后山走是满山遍野的桔林,这里就是《桔子红了》的拍摄地。
在陆巷古村,除了王鏊故居,另一处不可不看的明清园林建筑就是叶梦得故居宝俭堂。宝俭堂始建于宋代,原名梦园,明初改为宝俭堂。它是南宋左丞相、观文殿大学士、文学家、词人叶梦得故居,世代为叶氏后裔所居。我读过叶梦得的词作,对他不陌生,他字少蕴,号是斋,晚年自号石林居士,生于1077年,卒于1148年,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徽宗时官翰林学士,高宗建炎二年(1128)授户部尚书,迁尚书左丞,死后追赠检校少保。作为蔡京的“门生”,叶梦得被卷入北宋新旧党争之中,也因此常常被指为“绍述余党”。事实上,叶梦得对新旧两党的代表性人物王安石、苏轼都很景仰,他与苏轼及其后人、门人和追随者之间更存在着诸多学缘、血缘和情缘的复杂关系,其对苏轼学术渊源的秉承、生活旨趣的趋同等,无不渗透出一股浓浓的“景苏”情结。他还是个好官,据《宋史·文苑传》卷四四五记载,他为政颇有清绩,知蔡州时,开仓赈难民,得罪同僚上司,险些丢宫,南渡初,两任建康知府,积极主张抗金,卓有功勋。他的学问也好生了得,尤工于词,存词103首;又擅长做诗,著作很多,其诗文为南北宋间之大家,《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文章高雅,尤存北宋之遗风。”
叶梦得故居原占地6000多平方米,建筑坐北朝南,明清时均有修缮,1949年后为政府托管,先后安排几十家人居住,1980年落实政策时已残破不堪。2001年,一位苏州市民买下了濒临倒塌的宝俭堂,耗费巨资对其进行全面抢修,使之恢复当年的风姿神韵。我们现在看到的宝俭堂宅第格局规则严整,布局庄重,朴素高雅,小巧精致,中轴线上为门厅、大堂和楼厅等,东轴线上有钟楼、东花园等,西轴线上则有佛楼、西花园等,亭阁轩庭和山石花木错落有致,依稀可见当年模样。
宝俭堂大门正对着大片桔树和茶树。据导游介绍,陆巷人喜种桔树和茶树,是名茶碧螺春的优质高产示范区。碧螺春俗名“吓杀人”,某次康熙南巡,江苏巡抚宋荦进贡此茶,康熙饮后感觉不错,但恶其名,遂赐名“碧螺春”。清人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二对此有详细记载:
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每岁土人持竹筐采归,以供日用,历数十年如是未见其异也。康熙某年,按候以采,而其叶较多,筐不胜贮而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争呼“吓杀人香”。“吓杀人”者,吴中方言也,因遂以名是茶也。自是以后,每值采茶,土人男女老幼,务必沐浴更衣,尽室而往,贮不用筐,悉置怀间,而土人朱元正独精制法,出自其家,尤称妙品,每斤价值三两。己卯岁(康熙三十八年),车驾幸太湖,宋公购此茶以进,上以其名不雅,题之曰“碧螺春”。自是地方大吏岁必来办。
我常喝碧螺春,也知道其名系康熙所赐,却是第一次听说它还有个俗名叫“吓杀人香”!出游长见识,此为佳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