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国书城天一阁

(2010-05-29 22:10:16)
标签:

天一阁

藏书楼

最古老

文化

分类: 游荡四方

南国书城天一阁

 南国书城天一阁

 

途经宁波,停留三个小时,当地朋友问我想去哪儿走走,我脱口而出:天一阁!天一阁自明嘉靖创建以来,历经四百四十余年仍巍然独存,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我对它倾慕已久,现在到了跟前,岂能错过?

车子驶入天一街,前行不到两百米就是天一阁大门,匾额上横书“南国书城”四字。游客比我想像的多,但个个温文尔雅,说话语调平和,让我感受到一种别处旅游景点没有的安谧静好。这是文化特有的魅力。

藏书无疑是一种文化现象。我国的藏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天一阁研究员 骆兆平先生认定:国家藏书始于周代,据《史记》记载,老子就做过管理国家藏书的 “藏室史”。此后历代都有政府藏书,隋唐以来,在科举制度推动下,各地府、州、县多设立儒学。唐开元间始设书院,于是又有了学校藏书。由于宗教活动的需要,一些道观、寺院也有一定数量的道藏和释藏。而私家藏书则与私学的出现有关,它比官藏稍晚,大约开始于春秋战国时。著名学者来新夏先生考证说,孔子应该是最早有私家藏书的民间藏书家,他以私人讲学活动打破了以政府官员为师的官学状态,培养了大批知识分子。他为了教育学生,准备教材,便搜集文献,“删诗书,定礼乐”,自然地形成了私家藏书。据孔安国《尚书序》载:“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藏其家书于屋壁。”后来汉景点之子鲁共王坏孔子旧宅,偶然发现了这批藏书。另外,“学富五车”的故事,也来自辩论家惠施的五车藏书,《庄子·天下篇》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从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间,私家藏书一直与官家藏书并驾齐驱,据来新夏先生估算,唐代藏书万卷以上的已有十五六人,宋明以来私家藏书日益发展,到清朝进入鼎盛时期,著名藏书家已近五百人。

宁波人藏书事迹可追溯到一千五百年前南北朝的南齐时,至今有事迹可考的私家藏书楼就有酌古堂、汲古堂、万卷楼、卧云山房、续钞堂、二老阁、双韭山房、抱经楼、五桂楼等一百五十余家,是我国私藏典籍最富的地区,而天一阁则是其中的翘楚。此阁的创建者范钦(1506-1585),字尧卿,号东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他性喜读书,宦游各地时悉心搜求,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辞官归里后,又收得宁波万卷楼、静思斋等旧藏,蔚成大观,所藏地方志、科举录、政书、诗文等典籍达七万余卷。

购票进入天一阁大门,左侧便是东明草堂。这是天一阁建成前范钦的临时藏书处。范钦号东明,故题“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在游人看到的东明草堂系1980年重建,仍依旧制,满堂摆着线装书。我明知这一摞摞发黄的线装书是复制本,但还是忍不住凑上去想闻闻书香。

由此向前,拐进范氏故居。据陪同的朋友介绍,这是范钦宅第的东厅,其后代原来即居住生活于此,现存建筑为清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范氏故居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而作出的精心安排。

走进藏书区主体建筑宝书楼那一刻,我骤然感觉心跳加速。这是一幢六开间两层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前后开窗,空气流通。楼上为一统间,楼下分隔为六间,悬有明人王原相所题“宝书楼”匾额。如此形制大有讲究。《周易·系辞》郑康成注曰:“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地五生土于中,阳无耦,阴无配,未得相成也。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合其天一、地六之象,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范钦在为藏书楼取名时,想到元代龙虎山吴真人以“天一池”名其所凿之池,又见到《龙虎山天一池记》引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等语,遂将藏书楼命名为“天一阁”,而阁前所凿蓄水池即直称“天一池”。至于楼上贯通为一大间,自然是要与“天一”相吻,而楼下分为六间,则与“地六”相合。仰观楼下天花板上藻井图案,皆绘水纹和古代水兽,甚至如书橱的制作,也使之在尺寸上合一六之数,象征以水制火。书最怕火患,由此足见范钦的良苦用心。

聚书不易,藏书更难。黄宗羲在所撰《天一阁藏书记》中感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天一阁能数百年传世,为私家藏书楼所罕见。历来学者对此多有探讨。数至天一阁“翻所藏书”的清代名臣、著名学者和藏书家阮元在《宁波范氏天一阁藏书目序》中指出:防火、防散和子孙能恪守规约是天一阁得以长久保存的重要原因。现在游人还能在宝书楼看到当年范钦手定的天一阁管理规约,第一条就是“烟酒切忌登楼”,另外还有不得无故开门入阁,不得私领亲友入阁,“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等,非常具体。与之配套的惩罚措施也非常严厉: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厨者,罚不与祭一年;擅将书借出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鬻者,永摈逐不与祭。管理措施的严格和处罚的严厉,为天一阁“藏之久而不散”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宝书楼参观时,听导游介绍,天一阁誉盛海内,自有其机缘。康熙十四年(1673年),范钦曾孙范光燮打破“外姓人不得登阁”的旧规,允准大学者黄宗羲入阁观书,此后,万斯同、全祖望、朱彝尊、袁枚、钱大昕、阮元、薛福成等外姓著名学者相继登阁,或传抄藏书,或为之编目,使天一阁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迅速提升。不过,真正让天一阁“至享显荣”的还是乾隆皇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皇帝诏修《四库全书》,向全国各地“采访遗书”,后又复谕两江总督、江苏巡抚、浙江巡抚,直接点名江浙著名藏书家献书:“遗籍珍藏,固随地俱人,而江浙人文渊薮,其流传较别省更多,果能切实搜寻,自无不渐臻美备。闻东南从前藏书最富之家,如昆山徐氏之传是楼,常熟钱氏之述古堂,嘉兴项氏之天簌阁,朱氏之曝书亭,杭州赵氏之小山堂,宁波范氏之天一阁,皆其著名者。”是年四月,范钦八世孙范懋柱应诏进呈图书七百余种,“为藏书家之冠”(缪荃孙语),对《四库全书》的编成贡献甚巨。据《范氏家谱》记载:“诏采天一阁藏书,进呈七百余种。”今有书目可查的计六百三十八种。乾隆皇帝“龙颜大悦”,不仅在天一阁进呈的《周易要义》和《意林》两部书上题了诗,还钦赐《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又赐铜版画《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两金川战图》各一部。《四库全书》修成,乾隆特命杭州织造寅著察看天一阁,开明丈尺,绘图呈览:“今办《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欲仿其藏书之法,以垂之久远。”后即仿天一阁形制,在宫中建文渊阁,在圆明园建文源阁,在承德避暑山庄建文津阁,在沈阳故宫建文溯阁,在扬州建文汇阁,在杭州建文澜阁,在镇江建文宗阁。乾隆对这七阁的命名,也取天一阁“天一生水”之意:“四阁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渊、若源、若津、若溯,皆从水以立其义者,盖取范氏天一阁之为。”(御制《文溯阁记》)天一阁自此名满天下。正如阮元所谓:“自奉诏旨之褒,而阁乃永垂不朽矣。”

新中国成立后,天一阁被收归国有,藏书累增至近三十万卷,其中珍稀善本八万余卷。现在的天一阁被定位为以藏书文化为中心的专题性博物馆,分为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和陈列展览区。藏书文化区以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包括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等。明州碑林有碑石一百七十余方,保存着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先后十六次重修宁波府学的碑记,殊为难得;以保藏晋砖而得名的千晋斋,现仍藏有汉晋以来的古砖五百余枚,极富历史艺术价值。天一阁藏书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现存府志、州志、县志等明代地方志二百七十一种,多为孤本,而在清明幽静、典雅开朗的园林休闲区又新建了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地新志书近七千册。陈列展览区可看的有集朱金木雕、石雕、砖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于一体的宁波民居建筑杰作秦氏支祠和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秦氏支祠建成于1925年,其戏台金碧辉煌,流光溢彩,为国内所仅见。麻将陈列馆有难得一见的美国、日本、韩国的麻将,还有溯源、形成、传播的图文介绍,让我这样的“麻将盲”大长见识,比如,我第一次听说麻将源于中国古代的博戏,其最终的整合与改造是由宁波人陈鱼门在清咸丰年间完成的,“和”读“胡”、“停”读“听”都是宁波音;麻将是自清代至现在惟一盛行不衰的娱乐工具;麻将从中国传入西方,最早的国家是美国,传者为全美第一位中国籍教授戈昆化;日本有三千万麻将爱好者,有近三万家麻将俱乐部、麻将店,仅东京就有四千五百多家……

告别流风绵长的天一阁,我依依不舍。我有个心愿:下次重游时,能有机会登阁读书。

南国书城天一阁

南国书城天一阁

南国书城天一阁

南国书城天一阁

南国书城天一阁

南国书城天一阁

南国书城天一阁

南国书城天一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