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喧嚣的孤独
文/止止壶天
说到捷克作家,我国读者最先想到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作者米兰·昆德拉和《好兵帅克》的作者哈谢克,而《过于喧嚣的孤独》的作者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我是从中国青年出版社《赫拉巴尔精品集》的出版策划人黄宾堂先生那儿第一次听说赫拉巴尔的,他得意洋洋地告诉我,他们将为中国读者引进一位比米兰·昆德拉还要伟大的捷克作家。我将信将疑。不久,某刊小说编辑李亚也郑重地向我推荐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和《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李亚说,他被这位喜爱老子《道德经》的捷克作家的真实性狠狠地击中了,场面的复杂和表现的简洁让他陶醉。我不能无动于衷,立即四处寻觅,但在本地的大小书店却找不到《过于喧嚣的孤独》和《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我把找书的经历写成小文章《买书记》发表在当地报纸上。远在北京的李亚读了此文后,只好忍痛割爱。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文学奇才赫拉巴尔的代表作,前后酝酿了20年之久,花了4年时间三易其稿才写成。我连读了两遍,受到很大震动,让我久久难以平静,甚至比当年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受到的震动还要大。严格说来,这是一部中篇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它通过一位废纸打包工汉嘉的通篇独白,讲述了他在废品回收站工作35年的故事和思考,控诉了那些摧残、践踏甚至毁灭人类文化的愚蠢暴行。合上书,有些画面、有些思想反复地在我脑子里轰响,但我却无法将故事梗概复述出来。这样没有故事情节的小说居然有如此之大的冲击力,真是让我惊讶。难怪赫拉巴尔要说,“它大概是我最好的一本书,与我过去所写的全部作品相比,这本书的空间整个地大了一轮”,它是“一部现今时间写的与不受时间限制的题材交织在一起的作品”,“一个类似久远的过去的与活生生的现在的虚构的博物馆”,一部连作者自己看了都要“感动得落泪的忧伤叙事曲”,“我为写这本书而活着,并为写它而推迟了死亡”。
《过于喧嚣的孤独》直接来源于作者社会底层的生活。赫拉巴尔从小酷爱大自然,他黑夜里经常爬上屋顶去看闪烁的星星和灯火通明的小镇,或在树林中逍遥自在地闲逛,漫不经心地徒步远游。后来,他毅然离开那四房一厅的住宅,那置放着他自己的用褐色丝绒覆盖着的写字台、大书柜、瓷砖壁炉的工作室,还有那摆满一瓶瓶葡萄酒、一桶桶啤酒的地窖等等这些优越的生活条件,在布拉格的破旧贫民区住了下来。他顶着“法学博士”的头衔,先后从事过仓库管理员、碎石工、火车调度员、钢铁厂工人以及废品回收站收购员等十多种不同职业。正是在废品回收站,他认识了《过于喧嚣的孤独》的主人公汉嘉,一个没有妻儿、没有亲友,终日在肮脏、潮湿、充塞着霉味的地窖里用压力机处理废纸和书籍的老人。他从废纸堆中救出珍贵图书,无意中获得了知识,他的“身上蹭满了文字,俨然成了一本百科辞典”,但是当目睹人类文明的精华、世界文化巨人的著作横遭摧残时,他无比愤怒。在废品回收站工作了4年的赫拉巴尔不断思考、补充,终于让汉嘉与自己融为一体。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过于喧嚣的孤独》看作是赫拉巴尔自传的一部分。普通劳动者的亲身体验和对社会生活非凡的洞察力,成就了赫拉巴尔,成就了《过于喧嚣的孤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