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游荡四方 |
彩虹桥:削发为僧架彩虹
中国最著名的长廊式古石桥之一彩虹桥,八百多年来一直横卧在婺源清华古镇五里长街西头的婺水上。我们走近她的那天下午,整个景区没有第二批游人,安静极了。山风吹起水雾,粘在我们的脸上,那份清爽无法言传。
陪同的当地朋友俞有桂介绍说,建于南宋的清华彩虹桥,全长一百四十米,桥面宽三点一米,桥身有四个光面青石叠成的桥墩,五个桥洞。我们看到,桥墩迎上流砌成前锐后丰的半船形,俗称“燕嘴”,有利于分洪和抵御上游冲下的大型漂流物的撞击。四个桥墩宛若四只飞燕冲出桥纲,蔚为壮观。桥洞的跨度在十二米左右,每个洞之间架四根大木梁,上面铺以厚杉木板作桥面。整个桥面由十一座廊亭组建而成,木椽青瓦结顶,廊桥两侧建有栏杆和坐凳,可供行人歇脚、躲风避雨。
在桥上留连,我们吃惊地发现,远望高低错落却连为一体的各廊亭,近看其实是互不衔接的。如此设计实在别出心裁,其用意在于:廊亭若遭风暴袭击,可减少损失;或万一个别桥墩塌毁,不致于全桥塌毁;假若年久需要检修,更不必牵一发动全身。八百多年前即有这般高超的建桥工艺,不能不令我们叹服。
在桥的正中间,我们发现了一个神龛,里面供着三个神位。当地诗人俞炎保告诉我们,正中是“治水有功大夏禹王”,左右两侧分别是“募化僧人胡济祥”和“创始理首胡永班”。接着我们就听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清华是婺源置县的首设县治,桥两端的东西古驿道通达徽州府治歙县、景德镇与古饶州府治波阳。在彩虹桥建成之前,连接两岸的只有一些普通的小木桥,每当洪水袭来,小桥被冲垮后,来往行旅只能靠舟船摆渡,既不便又危险,船翻人亡的事经常发生。时人胡济祥发愿,要在婺水上建造一座石桥。但他个人无力承担这笔巨额开支,于是断然削发为僧,连续三年四处募化捐资,终得遂意。工匠胡永班历时四年精心施工,终于建成这座绝妙的廊桥。
胡济祥削发为僧架彩虹的故事让我们肃然起敬。难以想像,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是怎样走过来的!而八百多年后的今天,彩虹桥早已凝固为一段历史。我们这些后人站在桥上四面旋看,面对满目的花红树绿,流水如画,能不感动于心吗?
没有人不爱美丽的风景。当我们陶醉于眼前的美景时,别忘了也给我们的后人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