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旁观叶廷芳等文化名人打嘴仗

(2007-11-08 13:23:52)
标签:

人文/历史

叶廷芳

高宣扬

潘耀明

黄凤祝

陈嘉明

激情碰撞

分类: 信息通报
 

旁观叶廷芳等文化名人打嘴仗

 

 

作为“艺术与环境”中德文化艺术活动的一个环节,前天晚上,文化名人叶廷芳、高宣扬、潘耀明、黄凤祝及本地学者陈嘉明来到位于厦门白鹭洲的Asgard艺术空间,围绕“艺术与环境”问题进行PK。我和谢泳教授及南宋、许志强等应主持人周樱之邀,旁观他们打嘴仗,倒也有趣。

 

艺术与环境是德国发起并组织的一个国际性大型系列活动,已连续30多年在德国、荷兰、芬兰、以色列、西班牙、波兰、法国、匈牙利、比利时、瑞典等世界14个国家举办。此次在厦门举办,是在亚太地区的首次活动,得到了德国外交部、文化部、莱福协会、莱法州艺术家协会、汉堡市政府、汉堡艺术家协会、德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的支持和直接参与。该活动凭借着其权威性、艺术性、影响力而成为世界文化艺术界的一大盛事。

 

此次活动的地点选择刚闹过“劈叉风波”的厦门,自有深意存焉。组织者这样阐述他们的良苦用心:在历史已进入到21世纪的今天,就世界范围而言,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不仅体现在经济的持续发展,更着重体现在生态的持续发展上。即应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城市人文精神与城市环境的有机结合。也就是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和人文景观保护和谐一体,依托自然山水,延续历史文脉。

 

正因为如此,这次在厦门举办的“艺术与环境”中德文化艺术活动把森林、树木和大海作为艺术家关注和表现的主题,分别将两大板块的活动内容命名为“厦门年轮”和“守望大海”。活动形式主要有艺术家户外写生、户外艺术汇演、中德当代艺术家邀请展及系列论坛。近百位中德著名艺术家和文化名人应邀参加了这次活动,其中包括当代德国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弗里德黑尔姆·德尔、当代德国最负盛名的艺术史学者曼福雷德·施纳肯伯格、当代德国著名的装置雕塑艺术家H.D.施拉德、当代德国著名的雕塑家逖姆·乌尔利希斯、当代德国著名诗人和小说家乌维·海姆斯,以及参与前晚PK的叶廷芳、高宣扬、潘耀明、黄凤祝等。

 

叶廷芳1936年11月生于浙江省衢县,曾入编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见到叶廷芳先生,我们无法不注意到他左臂那只空空的袖管。这只不寻常的空袖管,已经成为这位独臂学者挑战命运、超越极限的猎猎旗帜。从一个乡间残疾少年,到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著名德语文学家,叶廷芳的世界有着格外丰富的色彩。他1956年考入北大西语系德语专业,1964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至今,一直从事现代德语文学研究工作,1993年起任外文所中、北欧文学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所学术委员。曾赴德国考察多次。为中国作协、剧协会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环境艺术学会理事。编、著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卡夫卡——现代文学之父》、《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论卡夫卡》、《当代德语国家短篇小说选》、《现代主义文学研究》、《20世纪艺术精神》、《卡夫卡散文选》、《卡夫卡短篇杰作选》、《卡夫卡全集》、《世纪随笔金库》等。

 

高宣扬,祖籍杭州,1940年生于老挝,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和巴黎大学第一大学哲学系博士,现为同济大学法国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兼哲学及社会学系教授。高宣扬教授在引进介绍西方现当代文化思潮方面贡献很大,是国内最早研究“萨特”的学者之一,1982年即在香港三联书店出版《萨特传》,撰写了大量导引性和介绍性作品,先后出版《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德国哲学的发展》、《哲学人类学》、《解释学简论》、《论后现代艺术的不确定性》、《利科的诠释学》等中文著作。主编的《西方文化丛书》35本、《人文科学丛书》30本以及《研究与批判丛书》12本等,对两岸三地尤其是台湾、香港读书人影响巨大。高宣扬教授近期中文代表著作有:《后现代论》、《当代社会理论》、《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流行文化社会学》、《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及《福柯的生存美学》、《当代国哲学导论》。

 

潘耀明,笔名彦火,福建南安人,1984年攻读美国纽约大学出版课程,文学硕士。1983年曾赴美国爱荷华大学语言系进修,曾任三联书店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编辑,香港中华版权代理公司董事经理,南粤出版社总编辑,明河社出版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总编辑,明报出版社、明窗出版社及《明报月刊》总编辑、总经理。著有作品集《中国名胜纪游》、《枫桦集》、《大地驰笔》、《枫杨和野草的歌》、《醉人的旅程》、《爱荷华心影》、《海外华人作家掠影》、《焦点文人》,评论集《当代中国作家风貌》、《当代中国作家风貌正篇》,《当代大陆作家风貌》,游记散文集《那一程山水》、《焦点文化》,随笔集《生命,不尽的长流》、《旷古的印记》、《人生情》、《苔绿——彦火散文选》、《鱼化石与那一程山水》等。

   

    黄凤祝,德籍华裔,艺术策划人和艺术评论家,长期致力于西方社会学理论和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现任教于德国科隆大学和上海同济大学,编、著有《伯尔文论》等。

 

陈嘉明,福建闽侯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先后在德国马堡大学、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美国加尔文学院、纽约州立大学Purchase学院、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等从事过访问研究与讲学。现为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福建省外国哲学研究会会长。主要著、译作有:《建构与范导——康德哲学的方法论》、《当代西方哲学方法论与社会科学》、《理性的时代》等。

 

前天晚上,主持人周樱首先简要介绍了到场嘉宾的情况,然后几位学者挨个亮出自己的观点。叶廷芳提出的话题是“建筑中的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主要观点是:只有世界的,才是本国的;不协调中的大协调。高宣扬感兴趣的是结构主义问题,他强调,结构主义是论述文化与自然的学说,而人类的文化与思维模式最初就来自自然,其基本结构不变。黄凤祝认为,中国没有现代和后现代艺术,也不需要现代和后现代艺术,因为现代和后现代艺术是商品化的艺术,而不是本真的艺术。黄凤祝的观点得到了潘耀明的认同,却遭遇了陈嘉明的阻击。随着话题的逐渐集中和讨论的逐步深入,学者们慢慢形成了针锋相对的正反方,谁也说服不了谁。主持人周樱不时火上浇油,引得学者们越说越激动。黄凤祝按捺不住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一会中文,一会德文(现场有德国客人),越说声调越高。老成持重的叶廷芳不得不提醒黄博士:别激动,别激动,有话慢慢说!南宋羡慕地看着黄凤祝,轻声对我说:懂得一门外语是多么重要啊。

 

我在这里无法复述学者们的对话,让我感觉吃惊的是,这些年纪不小的学者,个个都充满了言说的激情。尤其是在听众散去之后,学者们围坐一圈边品红酒边闲聊,依然激情依旧,针锋相对。当我挨个和叶廷芳、高宣扬、潘耀明、黄凤祝、陈嘉明碰杯时,我悟出了一个道理:没有激情是做不好学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