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读书 |
分类: 好书迷眼 |
推荐一套有趣的书
说“一套”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上海书店出版社在陆续推出这些书时,并没有冠以“丛书”、“文库”之类的名称。但因为它们的装帧设计风格近似,不妨就把它们当作一套书来介绍吧。我猜测,上海书店出版社在策划的时候,也是把它们当作一个系列来做的。
我不清楚这个系列已经出版了多少本书,我陆续购买的就有13本:《东写西读》(陆灏著)、《往事点滴》(黄佐临著)、《天凉好个秋》(李文俊著)、《南非之南》(恺蒂著)、《闲话三分》(陈迩冬著)、《感官的盛宴》(严锋著)、《陈旧人物》(叶兆言著)、《遭遇史景迁》(王海龙著)、《生涯一蠹鱼》(傅月庵著)、《诗欢文爱》(黎焕颐著)、《书商的旧梦》(沈昌文著)、《最后的晚餐》(沈昌文著)、《国故新知》(钱文忠著)。
这些书,篇幅都不大,长则十万余字,短则六七万字,拿起一本很快就能读完。目前我已经读完了其中的8本。但是,篇幅小并不意味着份量轻。就我个人的阅读感受而言,这套小书比某些所谓的大部头专著给我的知识和教益要来得多。一则,书的作者几乎都是某一方面的专门家,见识广博,学养深厚,颇能举重若轻;二则,文字浅易亲切,明白晓畅,如话家常,不端“大家”的架子,没有故作高深的玄虚理论,读来如沐春风;三则,书的编校质量很高,装帧设计精巧典雅,定价相对又比较低,读来心里感觉踏实。
比如, 沈昌文先生做过十年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的总经理,策划出版了《情爱论》、《第三次浪潮》和房龙的《宽容》等一大批西方优秀图书,同时又主持《读书》杂志十多年,奉作者为“衣食父母”,把一份原本并不怎么起眼的杂志办成了全国最好的杂志。此前,我只读过沈昌文先生的《阁楼人语》,这次购得他的《书商的旧梦》和《最后的晚餐》,一经过眼就放不下,半个世纪出版界的风风雨雨尽收眼底,费孝通、汪道涵、吕叔湘、许国璋、陈原、冯亦代等先贤大家仿佛就在眼前和我说话!我想,出版界若多几个沈昌文,读书人和写书人就有幸了。
读过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的读者,一定记得“李文俊”这个名字。正是他把福克纳翻译介绍给了中国读者。他的回忆录《天凉好个秋》会告诉你,一个翻译家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中国的读书人谁没读过《三国演义》?《文史通义》的作者、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在谈到《三国演义》纪实与虚构的关系时,给出的判断是“七实三虚”,即七分真实,三分虚构。这个说法对不对?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哪些是虚中有实,哪些是实中掺虚?哪些虚虚得好,哪些虚虚得不好?陈志和裴注的原始材料,作者采用了哪些,摒弃了哪些,为什么?历代民间传说资料和戏剧、话本资料,作者又汲取了哪些?一些人物的年龄、性格、行为、社会关系等,有真有假,或增或省,都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只要读一读陈迩冬先生的《闲话三分》就迎刃而解了。这本“读起来有趣味,放下去有想头”的书,只有九万多字,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文史佳作!
总之,这是一套既有趣又有益的好书,值得向同好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