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感悟随笔 |
分类: 生活镜像 |
我有些犹豫:“就为了看几场话剧,值得退机票吗?”
说实话,尽管中国话剧已有百年历史,但我出生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后来又生活在话剧创作演出都不怎么活跃的厦门,所以对话剧一直没什么感觉。而出生在教授之家、生活在北京城的老漫却是个地地道道的“话剧迷”,一部话剧可以反反复复看许多遍,这让我感到惊讶。我不明白,在舞台上那样虚张声势的东西,怎么就能让年纪轻轻就受邀担任《国学大师丛书》编委会成员的老漫入迷呢?后来我才知道,我的这种认识是多么肤浅。
“绝对值。”老漫用诲人不倦的眼神看着我,“这可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40周年经典作品回顾展演,也是于是之等一批老艺术家的告别演出,错过了你会后悔的。”
老漫是个文化人,她说得这么郑重,倒让我有些不忍拂朋友的意了:“那就听你的,把机票退了?”
“退了。”恨铁不成钢的老漫说得不容置疑,“现在就去退。”
我瞧着老漫直乐:她似乎怕我变卦。
就这么着,我在老漫的监视下,当即到北京西单民航大楼把回厦门的机票退了。
我就这样被动地随着老漫走进了首都剧场。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当时看过的剧目:《雷雨》、《天下第一楼》、《狗儿爷涅槃》、《北京人》、《茶馆》。我从未经历过这样的看戏阵势:不但观众席里坐满了人,就连剧场两边靠墙的通道上也挤满了观众。不是亲眼所见,我很难相信,一张票值20元的话剧门票,被“黄牛党”炒到了150元,还是供不应求,许多买不到票的观众站在剧院门口不肯离开,盼能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后看一眼久仰的老艺术家们。老漫神通广大,居然能拿到平价票。
《茶馆》的告别演出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
1992年7月18日晚上,是第一版《茶馆》的第374场演出,也是最后一次演出,可谓绝唱,因为在剧中扮演王利发掌柜的于是之等几位老艺术家此后将告别《茶馆》。
观众席里鸦雀无声,我和老漫像其他观众一样,几乎是屏住呼吸看演出,一份依依不舍的情感升腾起来,真希望演出不要结束。
但戏终归还是结束了。演员们分批出来谢幕,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最后,扮演王掌柜的于是之、扮演常四爷的郑榕和扮演秦二爷的蓝天野走向台前,向观众鞠躬致谢。所有的观众都站了起来,使劲地鼓掌、欢呼,向几位老艺术家表达深深的敬意和谢意。
突然,一个激动的声音在我和老漫身后响起:“于是之老师,再见了!”于老当即跨前一步,躬身向观众致谢。这个时候,剧场里再次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掌声持续了十多分钟,我和老漫的手也拍红了。几位老艺术家不得不三番五次出来谢幕,他们的泪水早已夺眶而出,我和老漫也激动得热烈盈眶。
走出首都剧场,我对老漫说:“人生有这么一次辉煌的谢幕,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