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连载光复台湾纪实 |
分类: 长篇连载 |
这是一个急雨敲窗的夜晚。在台北一栋豪华宅院的客厅里,丘逢甲与台湾爱国志士俞明震、林朝栋、陈季同等切磋保台方案。
俞明震系甲申科进士,为唐景崧幕中谋士。陈季同曾任清廷驻德、法、比、奥、丹、荷等国参赞、代理驻法公使,通晓英、德、罗马、拉丁数种文字,熟悉国际事务,不久前应唐景崧邀赴台任副将。林朝栋则是土生土长的台湾彰化人,以善战著称,多次大败侵台法军,台湾建省时任抚垦局局长,统领“栋军”全台营务处,赏穿黄马褂。
四人最后议决:义不臣倭,自主保台。丘逢甲解释说:暂时脱离清廷而自立,既可对内加强号召,对外争取援助,又不致给日寇以口实,使清廷为难,故并无不妥。
丘逢甲一行当即前往抚署递呈,敦请台湾巡抚唐景崧暂摄台湾政事。得到唐景崧首肯后,又以全台绅民名义,分别电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及各封疆大吏,公开声言脱离清廷,自主保台,并说“台民此举,无非恋戴皇清,图固守以待转机”。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正式诞生,公举唐景崧为总统。国旗为蓝地虎皮旗,是丘逢甲等人煞费苦心设计的,它与清廷的青龙旗相对应:龙在天上,虎在地上,表示虎卑于龙;“虎首内向,尾高首下”,以示心向大陆,臣服于清廷。
唐景崧宣布改年号为“永清”。“永清”意即台湾永远隶属于大清。无论是总统还是大臣,对内仍照原衔相称。当“台湾民主国”成为历史以后,个别“台独”分子别有用心地宣称“台湾民主国”是所谓历史上台湾人“独立建国”的“尝试”,完全是对历史的无耻歪曲。不妨读读台湾绅民当时发给清政府的电报吧:台湾绅民,义不臣倭,愿为岛国,永戴圣清。显然,台湾官绅并非在搞什么“独立运动”,“台湾民主国”也不是什么从祖国分裂出去的“独立国家”,而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被迫建立起来的一种地方性临时抗日政权。诚如诗人许南英所说:“议院广开民主国,版图还隶圣明朝。”
“台湾民主国”的成立,给了日本侵略者当头棒喝。据史料记载:5月28日,负责接收台湾的日本专使、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率船队抵达沪尾海面,接到“台湾民主国”成立、守军严阵以待的报告后,大惊失色,当即放弃原定在沪尾登陆的计划,灰溜溜地在海上转起了圈子。
抗日的“台湾民主国”成立后,台湾同胞齐聚在新升起的蓝地黄虎旗下,誓与日本侵略者决一死战。当时,驻台军力计有:首任台抚刘铭传留下的原淮军40余营约存20余营;1894年7月底杨岐珍带淮勇5营、刘永福带广勇2营(后扩充为8营)渡台;台南总兵万国本部4营、台中林朝栋土勇10营,候补道杨汝翼招募的湘勇1500名;后唐景崧又派亲信携银20万两赴粤招募来散勇数千人。估计全台当时约有三四万不同派系的驻军。即使再算上各地团练义军,总数也不会超过7万人。
当时的兵力部署是这样的:“景崧既驻台北,以逢甲率所部戍附近,备策应。提督张兆连驻基隆,总兵陈永隆驻沪尾,道员林朝栋率栋军驻台中,帮办防务总兵刘永福驻台南。”此外,“花翎侍卫许肇清起于鹿港,附生吴汤兴起于苗栗,徐骧、姜绍祖起于新竹,简精华起于云林。所部或千人,或数百人,皆乡里子弟愍不畏死者。而粤人吴国华、庞大斌各致其党,分乘小艇入援。”
刚刚部署完毕,日本侵略者就气势汹汹、迫不及待地杀将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