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直言不讳 |
自杀是对生命本性的反动
“世界预防自杀日”刚过,我朋友的一位朋友就跳楼自杀了。同一天,在本地晚报上又读到一条消息,一名女子从当街天桥上跳下自杀,掉在恰好从天桥下经过的一辆公交车车顶上,侥幸捡回一条命。
这些年,自杀率逐年递增。有资料显示,在我国,自杀是全人口的第五大死因,但对15岁至34岁的人群而言,自杀是首位死因。据国际预防自杀协会提供的数据,目前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多于因战争和谋杀死亡人数的总和;还约有2000万到6000万人试图自杀。
网上居然也冒出了许多“自杀网站”。这类网站普遍用黑色作为网页背景,其聊天室内充斥着如何最好地结束生命等话题。有个网站的首页赫然写着:“要自杀吗?”许多集体自杀便与这些网站有关,所谓“网络结识寻死伴”。据统计,日本2003年共发生12起网络集体自杀事件,34人死亡;2004年共发生了19起,死亡55人;2005年前3个月就发生了20起,死亡54人。
这些数据真有点触目惊心。人真是奇怪的动物,事事顺风顺水,觉得不刺激,没劲。比如有对恋人,感情发展很顺利,没有出现预期中的波浪,双方竟然感到心里不踏实,最后散伙了。但当真遇到困难和挫折,又排遣不开,闹自杀。尽管导致自杀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据专家分析,不良生活事件造成的严重急性或慢性应激反应、严重的抑郁症状、巨大的社会生活压力等,是最危险的因素。
我坚决反对自杀,因为,自杀是对人类生命本性的反动。人的生和死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自然流程,就像水从上游流到下游,然后汇入大海,人为地中断它,总是不妥。正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所说:“不管多厌离现世,自杀均非觉悟的形象,无论德行多高,自杀都距离大圣之境甚远。”一个人对社会、对家庭总应该有点责任感,不管不顾地一死了之,对亲人、朋友会造成多大的情感伤害!如果是做父亲或母亲的,对孩子的伤害就更剧烈了,他们很难走出亲人自杀在他们心灵上造成的阴影。
当年被王蒙讥讽为“黑马”的 王彬彬教授讲过一个故事:少时苏轼与朋友章敦同作山中游,遇见一独木横跨沟壑,章敦欲打赌过桥,苏轼不愿拿生命当儿戏,章敦则独自铤而走险。苏轼不禁感叹道:“章兄来日定能杀人。”后来两人政治见解不同,各行其道,章敦排除异己果然杀戮凶残。王教授借此想说,一个不珍惜自己生命的人,一般来讲是不会珍惜他人生命的。所以,尊重人类生命价值,要从珍惜自己的生命做起,既不伤害他人的生命,同时也不伤害自己的生命。
但是,日本高僧一休和尚说:“沉思的人,有谁不想自杀?”在自杀者中,作家、艺术家的比例的确偏高。拿作家来说,著名的就有美国的杰克·伦敦、海明威、亨特·汤姆森、普拉斯,前苏联的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茨维塔耶娃,英国的罗伯特·海顿、弗吉尼亚·伍尔夫,法国的莫泊桑,奥地利的茨威格,日本的三岛由纪夫、芥川龙之介、太宰治、小林美代子,川端康成最后也自杀了。前不久网上流传王蒙在中山大学演讲时说:中国作家为什么伟大的不多?就是因为中国作家自杀的太少。但王蒙坚决否认自己说过这句话。其实,中国作家自杀的也不少,比较著名的有王国维、老舍、傅雷、邓拓、以群、海默、吴晗、闻捷、李广田、杨朔、翦伯赞、三毛、朱湘、张纯如,以及卧轨自杀的诗人海子和先杀妻后杀自己的“童话诗人”顾城。敲完这一长串名单,我感到心力交瘁。尽管上述这些“沉思者”自杀的理由各异,但我对他们的自杀行为一概持坚决反对的态度。他们没有为社会尊重个体生命价值、促进生命发展作好样子。希望后来者不要学这些前辈的样。
传说猫有9条命,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能死而复生,还是让我们好好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