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好书迷眼 |
发现自己的悲心和佛性
---读范稳的《悲悯大地》
?/P>
2004年的时候,我读过范稳的第一部藏地题材长篇小说《水乳大地》。那是一部充满虔诚、血性和慷慨豪迈的作品,让我从中获得了巨大的阅读快感。去年,范稳路经厦门,经朋友麦家引荐,我和他在酒桌上相识。因为真心喜欢,所以我毫不吝啬地夸赞了他的《水乳大地》。当时他非常自信地告诉我,他的下一部作品一定不会让喜欢他的读者失望。
范稳所说的“下一部作品”,就是我刚刚读完的这部同样是藏地题材的长篇小说《悲悯大地》。我必须承认,这是一部在我的想像力以外的作品,或者说是一部超出我的日常生活经验的作品。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忍不住落泪。掩卷沉思,我的心情依然久久难以平静。在我的阅读经验中,这样的情形并不多见。我通过手机短信告诉范稳,他着力营造的那个人神共处的世界深深地吸引和打动了我,现在我的最大心愿就是亲身去感受一下西藏的神奇。他回复说:条条大路通西藏。对范稳来说,西藏并不遥远,它就在前方等着我们。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巨著《百年孤独》曾经让我迷醉。《悲悯大地》则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一朵魔幻现实主义奇葩。作家再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自己熟悉的藏东澜沧江峡谷隐秘地区,通过澜沧江峡谷东、西两岸朗萨家族和都吉家族近半个世纪的恩怨情仇,形象生动地展示了20世纪前半叶藏区生活的风情画,构建了一个民族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诠释出雪域佛土的人文情怀。对我们来说,那是一片完全陌生的神山圣域,比如神秘悠久、博大精深的藏传佛教与藏民族究竟是什么关系?一个普通藏族人如何成为信众心中的佛?一个修大苦行的磕长头喇嘛如何修得显宗、密宗的无上佛法?一个康巴好男儿怎么样才能成为人们眼中真正的英雄?藏族人精神世界里真正的“藏三宝”到底是什么?这些仅靠想像是不够的。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出生在四川、如今生活在云南的范稳对他所要表现的生活非常熟悉,写起来游刃有余,没有一点“隔”的感觉。范稳说,为了写好这部书,他经常在藏区游历,结交了各种各样的朋友,收集了大量藏族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并亲身感受到了许多动人的细节,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看来,是扎实的生活基础和深厚的创作功力,成就了这部奇书。
一部成功的长篇小说必须有引人入胜的故事。范稳是个结构和讲述故事的高手。同样的藏区、藏民题材,一曲两个家族长达半个世纪恩怨情仇的悲歌,众多镶嵌在精心架构的情节中的人物,都围绕着朗萨家族的后代达波多杰外出寻找“藏三宝”和都吉家族的后代阿拉西摆脱世俗仇恨、历尽千心万苦最终成佛的曲折经历次第呈现,在宏阔的背景下,善与恶、人与自然、人性与神性不断纠缠、扭结,那种沧桑,那种悲凉,那种豪情,那种心灵的纯净,蕴涵着无比厚重的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其中精彩的细节、奇异的物事,真实地再现了那个神秘的世界人神共处的生活场景,苍凉的雪域风情扑面而来,让读者不忍释卷。
人物是作品的灵魂。《悲悯大地》成功地塑造了达波多杰、白玛坚赞头人、马帮商人都吉、贡巴活佛等人物群像。最让我不能忘怀的是藏族青年阿拉西。当阿拉西听从贡巴活佛的指引而决定出家,成为洛桑丹增喇嘛,磕长头朝圣拉萨的时候,他已经将生命置之度外了。几千公里的路程啊,要翻越无数座雪山啊,还要和疾病、饥饿、雨雪风霜、熊狼虎蛇缠斗啊,那种磨难是我们无法想像的。现在我闭上眼睛,就会浮现出那个形象:一步一磕,一磕一俯身,标准的五体投地式的等身长头!他就这样一伏一等身地往圣城拉萨磕去。他的后援只有他的阿妈央金、他的的妻子达娃卓玛、他的弟弟玉丹,以及在朝圣路上出生的他的女儿叶桑达娃。在漫长的朝圣路上,弟弟代他死在仇敌派来的杀手的刀下,妻子与熊搏斗也死了,女儿也被魔鬼带走了,但他依然初衷不改,因为他要通过把心俯向大地,“发现自己的悲心和佛性”。无边的苦难终于使他修成了佛。后来为了阻止一场战争,他毅然献出了自己的肉身。在外流浪了30年,一心想要找到“藏三宝”而成为英雄、完成报仇使命的达波多杰,在目睹洛桑丹增喇嘛的死亡时,也终于明白“英雄不是某种虚名,而是奉献和牺牲”。尽管我不懂佛理,但我敬畏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个磕长头的喇嘛向我们证明了一个真理:信仰的力量是无边的。我为洛桑丹增喇嘛的悲心和佛性而感动,也似乎明白了应该用什么的态度去面对那片神秘的雪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