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课程的魅力
为了完成网络师范学院这次作业及讨论,我在暑假初读的基础上,重读了《成功无捷径——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重读的效果自然比第一次好,不知道有没有进入知性阅读,但至少自认为获益不少了。掩卷深思,雷夫真不简单,他知识渊博,不只是涉猎广泛,更是对很多类知识有透彻的理解,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他能创造一个又一个本不在他教室存在的课程;
他是个有着“着火般热情”的老师,这种热情,超越我们常提的“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的向往,因为热情,他可以主动申请辞去教中产阶级孩子的工作,那里条件好,薪水高,而去选择与贫民窟的孩子血肉相连,因为热情,他可以无限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在学校或在家里无偿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因为热情,他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打工,目的是为他的学生购买书籍等学习用品和添置教室里的物品,而他自己已是债台高筑,因为热情,他病倒,甚至吐血;
其实,谁都知道,在教育这条艰辛泥泞的路上,仅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雷夫他是个勇士和英雄。他敢于藐视传统腐朽的教育制度,有自己的主见,坚信做一位好老师并不一定要随大流,“坚持走着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正如罗伯特。弗罗斯特曾经说过的一样”。他用自己和学生的卓越表现,为总想打破成规旧习但又害怕如此的老师提供成功的范例;
雷夫是个高素质的人,他温和,反对暴力,也有能力用温和战胜暴力,他善良,经常无私地帮助学生甚至到他们的家庭,他能自省,当他最用心关注的学生竟然用恶毒的话语攻击他,他惊呆了。但他没有被击垮,反而深刻而痛苦地认识到“我需要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支持,无论他们选择走哪一条路,即使我明知那是一条错误的路,也要给他们机会去尝试,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意识到,当一个人经历了某种悲惨的遭遇,有三件事必然会发生其一。他一定会被此遭遇或愤怒所折磨,或者会受重创、会失望,或者会从中汲取教训,慢慢成长。从痛苦中成长是最难的一条路,但我却选择了它”。雷夫这么优秀的老师也在实践中不断打破自己,浴火重生。从他崇拜的三个人来看,他的人生阶段也是螺旋式上升:罗伊。霍布斯(小说《自然面》的主人公)教他做让人崇拜的老师“瞧,雷夫过来了,他可是我见过的最好的老师。”——哈克(马克。吐温的杰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人公)教他“拒绝这个社会,拒绝一个让孩子们走向毁灭的教育体制”——阿提克斯。芬奇(哈珀。李的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主人公)。哈克叫人逃离,但阿提克斯依然走上法庭,尽力为斗争而战,因为这是他的信仰。尽管他和哈克一样了知世间一切。他知道这个社会充满着种族歧视,他也看到了各种暴力行为、各种伪善、不公平和社会的无知。写到这里雷夫说:“每当我想起这些,总会流下一行行热泪。教室就是我的法庭,在这里失去的比我获得的还多。有很多次,尽管我已经很努力了,仍然会将孩子输给贫穷、无知,更可悲的是,输给平庸的社会。”“然而,这些都不会让我麻木不仁了。我有自己的原则,就象很多优秀的教师和家长一样。假如我昨天输了,没什么关系;假如众人都反对我,没什么关系;假如只有我反对电视、公司企业以及这个不肯接受马丁。路德。金的梦想(不肯以人类综合特征来评价某人)的社会,也没什么关系”。至此,我们彻底看到雷夫已完成自身的涅槃,用自己的生命价值诠释并在教室里率先做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第六阶段”——我有我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雷夫更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有独创精神的老师。他的最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新课程。在56号教室里,没有让人恹恹欲睡的“语数外、理化生、政史地”,也不是挂羊头卖狗肉的“音体美、第二课堂”,这里有阅读课,雷夫“将孩子们手中现有的基础读物全部扔掉”(据说,那些书治好了很多人的顽固失眠症),用文学名著来教孩子们阅读。有算数、有旅行,有合唱,更有莎士比亚戏剧表演和包罗万象的班级经济体系。下面回答讲师给的思考题,因为我看的是大陆版,没有“方法”这一章,就凭着我对全书的理解来做吧:
1.
什么是“课程”?为什么我们大多数教室里没有“课程”?
答:“课”大概指的上课的内容,“程”大概指路径、过程。合起来,“课程”应该指一门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时间上的延续性,人力、物力的投入等等,应该是一个综合概念。真正有用的课程会抵达师生的生命内核,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每一个教室里都有“课程”,不是墙壁上都赫然贴着“课程表”吗?但此“课程”不是彼“课程”,我们教室里的“课程”是工具,能应试,要或者不要参加考试,如此而已。
2.
第56号教室里共有哪几个堪称卓越的课程?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第56号教室里的卓越课程有阅读、莎士比亚戏剧表演、旅行、班级经济体系等。
用雷夫的话来说,阅读“是学校里最最重要的一门课”,“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课程”,“如果孩子不能学着好好读书并且喜欢阅读,那么这个孩子在其他方面发现成功和幸福的机会就很低”,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很喜欢阅读,而且阅读能力超强”。
莎士比亚戏剧表演,一方面提高这些英语是第二语言的学生说好英语的兴趣和技能,记得李阳曾经说过类似的话“读出来还是别人的,说出来就是自己的,所以要“最清晰、最大声、最快速”地说。而用英语表演,无疑是用一种最佳的方式说英语了。另外,莎士比亚戏剧是世界名作,表演它,就是演绎经典,靠近伟大人性,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鉴别能力、审美能力都是一个大的超越。应该说,是让学生卓越的一个垫脚石。我想这是最难的一个课程,也是最具创造性的一个课程,非雷夫难以想出来。
关于旅行,雷夫说,他最初的目的“只是希望带他们出去见见世面”,但“带着孩子们上路的最佳理由是”,“孩子们将通过接触新环境、观察他人的举止来学习并理解如何规范自己的行为”,后来,雷夫越发认识到了
“带着孩子们出去旅行就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成为真正的美国人,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身为这个国家一分子的骄傲,而不仅仅作为一个来美国访问的过客。鼓励学生们将来有一天去大学深造值得人人赞赏,但为了让他们看到可能性,亲自带着学生们去走一趟会更有效。在我的学生们流连于高级酒店,观察着他人的举止时,他们就已经在效仿了,这并非是我的教导,也并非是我的鼓舞,而是他们亲眼所见的榜样力量”。相信雷夫一定达到了他的目的——学生见了世面,让学生在外学会规范自己的言行,让学生看到榜样,刻苦学习,实现人生理想……现在我们很多学校,因为考虑安全问题,大都“谈旅行色变”了,但任小艾老师说,她当班主任时,克服各种困难,每年都要带学生到外面走走,不仅保证了安全,而且获益多多。
班级经济体系,是雷夫站在思考“究竟应该教给他们一些什么样的技能,如何才能帮助他们面对日后的生活”的高度提出的。其主要目的是“给这样的孩子一个结束贫穷生活的机会,让他们充满希望和梦想”。在教室经济体系管理下,“学生们开始了解价值的意义所在,也开始关心自己的财产,提前做好计划,为自己梦想的东西做努力”。
3.你觉得第56号教室的“行万里路(旅游)”能算一个课程么?为什么?(答案见2题)
4.“莎士比亚戏剧”课程对于第56号教室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么?(答案见2题)
5.就目前为止,你所了解的最卓越的课程是什么课程?请简要地为我们解说一下这个课程以及你认为它卓越的原因。
答:新教育实验的“毛虫与蝴蝶”课程。虽然我了解得不是很细致,但我认为在幼儿智力开发、品德形成、热爱阅读、勤于动手、审美观形成等方面都很有效。
6.请结合新教育“农历的天空下”的课程,谈谈你对“创造卓越课程”的看法。
答:因为在中学教书,了解得不是很细致。但我认为这是个卓越课程。大概就是围绕农历一年的24节气,在相应的节气里,开发出相应的知识内容(如古今中外诗歌、散文、绘画等),充实儿童读写绘的内容,进入儿童生命历程,快乐、行动、收获,在顺应四时的光阴中,“过一种完整幸福的生活”,并且成长为一个卓越的人。
7.在你所任的学科或者所能负的职责内,你觉得在自己的教室里,可以创造出怎样的课程?
答:我是个语文老师,我认为可以创造出阅读和作文课程。阅读,是我近几年才开始重视的一个做法,向学生宣讲了阅读的重要性,并有了班级图书角,读名著在我近年来教语文的班级中蔚然成风,但并没有形成序列,更谈不上创造出课程。作文,我所在的学校,一向比较重视作文教学,搞了个“全国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闻引路序列作文训练”,我是实验成员之一,颇有体会。其中做得最突出的是2004年初中毕业的那个班,学生善观察、体验,班级作文水平高,毕业前夕出版了班刊《影》,反响较好。现在有了课程观念,如果再用心指导作文,该会更上层楼吧。
相关链接:《我与雷夫.艾思奎斯比少了什么》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a06440100efdd.html
附:
魔鬼在细节中
――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1)
铁皮鼓
1
一个创造了卓越教室的卓越教师,必然具备一些特别之处,这种特别之处经常被神化,似乎遥不可及,实际情况或许并非如此。
雷夫的“特别之处”在哪里?深厚的知识背景?卓绝的艺术才华?出色的演讲能力?其实都不是。除了对学生的热爱以及相应的奉献精神之外,这几方面,他都并未达到高不可攀的地步。
但我发现雷夫有一个难以企及的优势,即极端地重视细节,做事非常细致且注重品质。而这,恰恰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下午重读《第56号教室》第14章“行万里路”部分,感触颇深。我们通常会将旅游当成收买、讨好、奖赏孩子的机会,而在雷夫这里,却变成了一个课程,一次绝佳的学习机会。在这个课程中,雷夫准备之细致,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不但包括事先研究旅游指南,还要事先研究目的地的相关资料。其中提到的一个叫安德鲁的老师,为带学生去博物馆,还会亲身试乘巴士和铁路系统,学生知道博物馆楼层是怎么规划的。
雷夫考虑到选择什么样的季节出游;会事先设计课程进行培训,详细研究学生将会访问到的地方所涉及到的历史及人物;会进行以“旅途生活”为中心的培训,“孩子们知道室友是谁,预告分配谁在早上淋浴,谁在晚上洗澡,他们看过旅馆图示,知道该把东西放在哪儿”;学生会接受住饭店的礼仪培训,甚至细致到如何使用浴室以及留下感谢的纸条和小费给打扫人员;至于在飞机上以及房间里要注意的事项,更是细致到了极点。
一个极端的细节是,他甚至计划到了照相的问题:
规划一日行程时,请看着地图推测当时太阳的位置并据此安排活动,这么一来,在户外照相时,太阳就会刚好在照相者的背后。以华盛顿特区为例,上午在林肯纪念堂照相比较理想,而在林阴大道另一头的国会山庄,最佳时段则在下午。
我相信,雷夫这样做,不是一夕之功,这是长期组织学生旅游积累出来的经验,他必定在每一次旅游之前都反复琢磨,精益求精,这才能够给学生以最好的训练。
2
忽然说到雷夫的精益求精,不是偶然的。――这两天我花了不少时间,来做《唐宋词十七讲》第一次授课的课程资源,就深刻地体会到精益求精的重要性。
这种品质要求,当然不是今天才体会到的,而是研究中心的一贯要求。大到每一次培训,小到每一张PPT,从内容到形式,都要求竭尽所能。这里涉及到无数的技巧,大把大把的时间,常常就这样耗费进去了。但这经常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因为最初的消耗,后面的效率便自然而然地大幅度提升,提升到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做出别人需要很长时间也做不到的东西。
经常沮丧的是,你以为做出来的东西已经足够令人满意了,但经大家看过,仍然会发现无数的纰漏,从内容到美工。因为哪怕一个帖子,也几乎是一个系统工程,有许多地方可以雕琢完善。――许多时候,正是因为经历了复杂的探索,才可以做得简洁。
上面所说的,还侧重于形式,例如word技巧、PPT技巧、图片处理技巧、论坛技巧等等,更大的挑战,当然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以《唐宋词十七讲》第一次授课(兴发感动)为例,涉及到对全书的把握、对兴发感动的理解、课程资料的选择与编排、问题设计等诸多方面,几乎每一个方面,都需要绞尽脑汁地思索安排。
网师从七月份起动至今,这方面的思索安排不知有多少,并且永无止息,――因为永远都有漏洞。
以网师开学典礼为例,不但那些图片都经过精心处理重新制作过,文字上传的速度也有控制,为了保证美观,除字体设置外,还专门用排版软件处理过,保证发上去的时候,能够段首空出两个字的空间来。一些似乎平淡无奇的地方,其实都可能经过一番思虑安排。――甚至,还要经过事先的排练。
这种对于品质的追求,首先是一种姿态。
有漏洞并不可怕,就像网师,一开始在课程方面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地方,但重要的是,必须永远处于反思改进的状态,这种反思改进成为一种下意识,网师才能永远充满生机,而那些挫折与困难,才会真正地具有正面意义。
3
最可怕的是,许多人并不真正明白精益求精的含义,他们会有许多辩护的理由:
重要的是内容,没必要在形式上雕琢浪费时间;
我太忙了,实在没时间和精力做得更好;
看上去还不错呀?对不对?只有一点小问题,60分总比没有强;
……
于是,你看到的是:
没有预习,没有准备地参与授课的学员;
乱七八糟,格式全不正确的作业;
没有逻辑,美学效果一塌糊涂的主题帖;
以及
要求降低作业数量以及难度的呼声。
我想起雷夫在《成功无捷径》中的那首诗:
还不错
曾经有一个还不错的学生,
在一个还不错的班里,
遇到一个还不错的老师,
而他总让那些还不错的事情擦肩而过——
虽然阅读成绩并非最好,
虽然数学成绩并非出色,
但对他来说,
接受教育能使其走向一条还不错的光明大道。
虽然学校生活不那么兴奋,
但他希望有尽力做好;
他的写作仍然是个问题,
没有人来教他如何拼写。
在解数学题时,
“还不错”被当成了“很好”——
5加5并不总等于10,
9成了一个还不错的答案。
他所在的好运个还不错的班,
是那所还不错的学校的一部分;
虽然班里的学生也不例外,
但他却成了主宰。
实际上,这个还不错的学生,
只是群体中的一个;
初次明白自己遇挫,
是在寻找那份还不错的工作时。
就在那次,
他才发现生活原来很艰难——
很快,他开始暗自怀疑,
“还不错”可能不是“足够好”。
故事里这个还不错的城镇,
是这个还不错的国家的一部分;
有着还不错的追求,
并且为了还不错的命运而祈祷。
曾经有一个还不错的国家,
为已有的成就而感到自豪,
如果你想成为传人,了解这些已为时太晚,
实际上,“还不错”就是“相当差”。
魔鬼在细节中。
如果说这几年有些什么感触的话,那就是永远全力以赴,永远。
这很艰难,就好像拳击手,不断地击打沙袋,直到“训练有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