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归来
宁业龙(江苏)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城里许多孩子会唱,却从未见过(影视偶见)燕子是啥样儿。乡下的孩子,不光会唱这首歌,还能说出燕子生活的许多有趣的故事来。
我凭孩时的记忆,说点儿燕子生活习性的故事。
每年的春天,田野刚刚泛绿,燕子就像报春的使者,飞到每家每户,叽叽喳喳叫个不停。
像是对主人诉说:燕子千里迢迢飞回故里,希望主人多多关照,不要把门紧锁,好让我们进出方便,衔泥筑巢。
主人听懂它们的话,下地干活时,会在门上加个铁丝扣锁门,新婚燕子就利用门缝隙进进出出,筑巢产卵,孕育下一代。
燕子,与人友好相处,不嫌弃主人家贫。
草屋、瓦房、小楼房都能接受,只要屋梁有安全的高度,它们就会选择朝光亮的一端筑巢,一是进出方便,二是为出生的雏燕选好采光方向。
筑好巢,雌燕产卵后,连续多天守卵孵化,雄燕负责为雌燕捕食,“小俩口”各司其职,共同营造温馨的家园。
燕子很爱干净,成年燕子从不在巢和屋内大便,雏燕大便时,也是把屁股转到巢口向外拉,主人为了保护雏燕安全,会在巢下搭个窝架,既安全,又卫生。
燕子妈妈还会主动把雏燕拉的粪便衔到野外。
雏燕进食时,特别可爱。
燕妈妈捕来食物归来,一窝雏燕一字儿排开,伸出毛绒绒的细长脖子,使劲张大镶着黄条边的嘴巴,发出嗷嗷待哺的饥饿声,燕妈妈凭着记忆,把食物依次塞进雏燕的嘴里。
我真担心燕妈妈会不会记错,让会哭的孩子占便宜。
燕子属于益鸟,是人类生活的好朋友。它们捕捉的食物,多数是飞蛾蝇类和蚕食庄稼的毛毛虫。
或许是人们的偏爱,总是把燕子和麻雀比较,列举许多燕子的优点和麻雀的缺点。
所以,乡下的孩子遇到受伤的燕子,会用纱布和紫药水包扎呵护;遇到受伤的麻雀,不但不救护,还会把它当猴耍,直到弄死才罢休。这就是孩子们对两种鸟儿朴素的爱和恨。
难怪春天里,孩子们成群结队的到郊外、海滩放“燕子”风筝呢。
成年燕子体形轻盈优美,头上深蓝色的羽毛光晕透亮,额头和下巴紫红色的绒毛,点缀得恰到好处,腹部的羽毛像穿了白色衬衫,全身打扮得美丽大方,惹人讨喜。
它还有一对轻盈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会说话的一对小眼睛,显得那样可爱活泼。
特别是在水乡的田野里:它们或成群地在电线杆上歇歇脚,聊聊天;或三五集队地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掠过,留下几个小圆晕,一圈一圈地荡漾;或单个敏捷地追捕飞蛾,汇成一幅多彩多姿的燕子闹春图。
孩子们喜欢燕子,成人也是如此。许多文人常用赞美燕子的诗句,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勃的生活。
《绝句》中的“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活托托地描写了春意盎然的自然景象。更有甚者,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在赞美燕子的同时,借物抒怀言志。
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借燕子筑巢的自然现象,描写人类历史推演、今非昔比的时代变迁。
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则以写燕子戏春,衬托远离闹市的草堂之外的景象和作者清闲自在的心态。
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是他春游心情愉悦,饶有兴致地观察燕子的春日劳作。
欧阳修恰好相反,写下“双燕归来细雨中”的诗句,心情显得有点沉重,表白自己对国人麻木不仁的“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的不爽心情。
燕子不仅与人类和谐共生,还对现代仿生学有较大的贡献。科学家根据燕子的流线体发明了飞机,又从它的腿上有一个小巧灵敏的感受地震的特殊结构,仿制出一种新的地震仪,使地震预报更为准确。
燕子,你是鸟类的佼佼者,是人类的好伙伴。人类为你们施舍筑巢,为你们作诗写赋,为你们说赞语,唱赞歌。
听听经典老歌《燕子》的优美旋律吧:“你的性情愉快亲切又活泼,你的微笑好像星星在闪烁……”
(图片来自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