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X问我和Y:“你们像我女儿那么大的时候,跟爸爸好还是跟妈妈好?”
X的女儿上小学四五年级的样子,长得倒像她爸爸X,但是却真的不喜欢跟X黏着。回想我那么大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跟爸爸一起玩,对此,Y也表示同感:“小时候就爱跟爸爸玩,因为犯什么错误爸爸都不说我。”
可是X却很发愁的样子:“我女儿却不怎么理我,有时候跟她说话她也不爱搭理我,有时候还说谎……”这时,X的女儿走过来,X关切地问:“怎么样?跟小朋友们玩得好吗?”谁知他女儿却头一低,不吱声就走了。
这让我和Y很纳罕,女孩子应该是喜欢跟爸爸玩的呀,怎么X的女儿反而喜欢跟在妈妈身边呢?
记得我小时候,爸爸总是骑个摩托车,带着我满世界跑。不用什么具体的地方,一个山脚下一个稻田旁都是我们的游乐场。有时爸爸会带我去打猎,有时会教我用稻草编席子,以至于我到十岁左右还像个假小子。我喜欢跟爸爸玩,因为爸爸什么事都不太认真——我是说不较真儿。比如,我很小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一只茶杯,慌乱中马上看爸爸,谁知爸爸看着我笑也不吱声,我一见如此胆子便大了起来,又拿起一个茶杯摔碎(这次完全是故意的),再看看爸爸,老爸还是笑。于是我一口气砸了6个杯子,直到我拿起那个瓷茶壶,妈妈的及时赶到算是救了那把茶壶免于受难。妈妈没好气地问爸爸:“孩子砸东西你咋就不管呢?”爸爸笑着说:“呵呵,她砸东西的时候可可爱了,看我不管她,就都给砸了,嘿嘿……”气得我妈无语。
于是,在我的印象中,爸爸就是这样的形象:一、他会很努力工作,挣钱养家。二、他不会每天都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只要孩子提出合理要求,他肯定会满足孩子。三、他不会计较孩子犯的小错误,但却很在意孩子是否安全。四、爸爸是粗中有细的,他觉得90分和100分没什么区别,他也会在出门时带给我很多小礼物。五、爸爸就是能给我安全感,我觉得他无所不能,他能给我做很多木质的玩具,还能自己钉沙发……总之,爸爸给人的感觉时“大”,就是一种安全,就是一种放心。
鉴于此,我开始观察X与他女儿的关系。
X是个非常细心的男人,他很会理财,工作努力,又会照顾孩子和老婆。他能在工作的间歇接送孩子,也能在工作之余买菜做饭。很多人都说他是个好丈夫。
我不否认他的这些优点,却觉得他与女儿的关系也许就是从一个“细”字上来的不融洽。
通常,妈妈是细致的,她会计划每天家里吃什么,要买什么菜,什么时候洗衣服,什么时候看着孩子做作业,什么时候看着孩子练琴,第二天要给孩子穿什么衣服等等,更细致的事情还有,比如孩子考得好应该怎样说,孩子考得不好又该怎样唠叨,孩子有坏习惯怎么办,孩子有心事又怎么办……这些都是需要妈妈这个角色来唠叨的。可是X不同,他的心思比他的老婆还细,导致他老婆反而有些性格上的“强势”,给孩子一种“爸爸比妈妈还唠叨”的感觉。
我敢打赌,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不喜欢总是跟唠叨自己不是的人在一起。孩子需要的是爸爸妈妈这两个角色的明确分工。如果都在唠叨,孩子势必会对更唠叨的那个敬而远之。
孩子需要的不是两个“妈妈”,而是一个总管着她的妈妈和一个总“惯着”她的爸爸。就像我们小的时候挨骂,妈妈总是那个说狠话的人,爸爸却总是那个说好话的人。于是我们成长了,也懂得了事情的两面性。不会因为母亲的唠叨而疏远她。跟爸爸好是一种表现,有悄悄话还是会跟妈妈说。这应该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受教育的特点吧。
不过还有一点我想说,之所以导致X这样的主要原因应该是X的性格所致。他小时候父母离异,他一直跟母亲生活,他充分理解母亲的辛苦,所以会对老婆特别好,但他性格养成的时候有些缺少父爱,所以男人更坚强更敢担当更粗枝大叶的地方他继承的少些,性格里多了很多“阴柔”的东西吧。虽然不至于娘娘腔,但有时太细会给孩子很大的压力。
这些话我是无法跟X说的,也许他永远也不会明白父亲这个角色应该是怎样的。他也许会问:“我对孩子认真些不好吗?给她讲道理不对吗?关心她也是错吗?……”我可以肯定地回答:“初衷没错,形式有待改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