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因何而愁?
——从孟浩然《宿建德江》谈起
詹泉洲
孟浩然《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宿建德江》从题目及诗中一“客”字、“舟”字(在诗中既是诗人自指,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一个特定的意象——客居他乡,难免会生思家恋归之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独在异乡为异客”、“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旅夜抒怀》)、“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之一》))就告诉我们:日暮时分,本应是归家之时,诗人却孤身漂泊在外。因此,诗人难免会产生思归恋家的羁旅漂泊之感。
联系诗人的身世和经历,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刻地了解诗人的作品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写于诗人因求仕失败而漫游于吴越之时。此前,孟浩然一直在鹿门一带隐居,希望走以隐求仕的道路,但未成功。730年,诗人告别隐居生活,踌躇满志地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想实现为国效力的政治抱负,结果科举未中, 这里面,有着很复杂的原因。他个人的性格因素也应该为他的坎坷命运负重要的责任。孟浩然40多岁时才到京师游历,他曾在太学作诗,满座宾客都感慨佩服,无人能及。一次,大诗人王维请他到内署,忽报唐玄宗到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显示自己才华的时机,但孟浩然却惊慌地躲到床底下。王维实话实说,玄宗大喜道:“我听说过这个人,但从来没见过,他为什么要害怕得躲起来呢?”下令叫孟浩然出见。这原本是能让他平步青云的大好时机,但他又没好好把握。当皇帝问他的诗句时,他朗诵的又是怨天尤人之诗,到了“不才明主弃”一句,唐玄宗很不高兴地说:“你自己不想做官,我何尝抛弃过你,为什么要诬蔑我呢?”于是孟浩然错失良机,一生未受重用。
于是他孤身一人失意东归,开始了漫游吴越的生活。面对迷蒙的江中小洲,诗人又难免产生理想幻灭之痛、前途暗淡之忧。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我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是的,这“宿”而“未宿”,不正意味深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
于是,我们眼前的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便充满着浓浓的愁绪!纵然“野旷天低树”,纵然“江清月近人”,也还仍然是“日暮客愁新”!
王国维曾说过:“以我观物,则万物皆着我之色”。这句话告诉我们,当诗人心生愁绪时,笔下的景物也会浸染上诗人的主观色彩。因为有这样的一些愁绪,所以进入诗中的景物,也难免会打上诗人情感的烙印。于是,当面对空旷辽阔的原野,茫茫的江水,自己孤舟一人,孟浩然觉得有如置身于天涯海角一般孤独无依;当看到江面上渐渐升起的沉沉的暮霭,孟浩然觉得前路暗淡无光;当看到远方的天空阴沉沉的,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孟浩然的心情会更觉压抑;倒映在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自己亲近,能带来些许的安慰,但是,此时此刻,只有孤月伴孤舟,诗人是否又会更感到孤寂冷清呢?因此,从孟浩然《宿建德江》所描绘的景物及画面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诗人的羁旅漂泊之愁,前途暗淡之忧,融入了自然景物之中。
时间: 2008-12-17 15:22:5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