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琴曲《忆故人》解析---龚一

(2015-12-16 22:06:34)
标签:

文化

分类: 艺林

古琴曲《忆故人》解析     龚一 讲解/徐元整理

        

 

 

各位老师,各位琴友:

     今天讲讲我对《忆故人》的学习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我与学生间的交流。

    《忆故人》是很著名的一首琴曲,但流传时间并不太长,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南方的一位古琴家彭祉卿先生家藏的谱子,我曾听张子谦先生说:那时候其他的琴家希望彭先生把这谱子流传出来,然而彭先生说,他家藏谱子曾经要求不要外传,原因就是怕走形、变样。后来在多位老师、老前辈的要求下,彭先生终于公布了,并曾于1937年由张子谦先生手抄刊登在《今虞琴刊》上。该曲表现了友人之间的思念,曲子旋律流畅、明快,因此一经刊出立即流传广泛。

     在《忆故人》的教学过程中,我强调的关系,就是技术、技巧;就是音乐的内容、音乐意境的表达。其实在历史上、在传统琴学方面,是非常强调技的,所谓技艺, 是不能分离的两者。也就是说初学者学琴的第一步,应该是《溪山琴况》里提出的四句话。第一句是弦与指合,琴上的弦和你的手指要。这个,我的理解就是非常的熟练;第二句是指与音合,你的左手、右手与弦与所按的音、变化着的音,除了非常熟练,还要严格准确的音准。这两者多数指的是;第三句音与意合,我理解这个指的是音乐的内容,也就是你手指跟弦的关系非常熟了,音准了,就要注重内容的表达了。最后就是一个音乐审美的概括与提练的问题,那就是第四句意在音外。也就是说一个演奏者弹一首曲子,不是为让听者听到曲调,“ 哆 来 米, 米 来 哆 ,而是让听众感受到通过这些音响中所透析出的某种意境,用今天的行话说就是音乐形象”“气韵。因此,我理解前两句是,后两句是,这个关系应该是明确了。这是出自近400年前的虞山琴派古琴家徐青山的总结,而总结得又是那么的严谨、科学,这真值得我们骄傲!

     墨子曾云:百工从事,皆有法度”——做什么事情都有方法都有规则,不是随随便便都可做好,都可以达到目的的。在古籍书里面有很多类似的理论和说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我五十年学琴过程,还体会到不但要讲究,还要讲究什么样的。有合法度的与不太合法度的。合法度的能让你循序渐进,正常快速地进步。不太合法度的则有可能使你偏离轨道,甚至越走越远。纠正起来也越难。我还体会技艺的关系,前,不解决是无法达到完美的的。我用生活中的例子来作比喻:是过河的船,过河的桥,没有准备好船或桥你是到达不了彼岸的,(我这是比喻,不要抬杠说没有桥没有船,我还会游泳过去!)有琴友如果只强调,忽略的话,那么这个实际上也是到达不到的、是空的。反过来,如果不以作为追求目标,仅仅停留在的话,那么这就是耍技了。当然得好也是不容易的。无须厚非。以上就是我对这两者的一点认识,供大家参考。这是我在讲《忆故人》之前的一个前提性的思维。

    《忆故人》我理解是表现古代两个男性文人之间的思念,为什么说是男性文人之间的思念呢?是标题,故人故交”“老朋友也。另外是旋律走向,是音乐内容给我的这种启示,让我判断这不是男女之间的思念。这个前提明确了以后,我先给学生解析

 

整首《忆故人》,我总结了四句话。

第一句话:技巧集中第一段

     在第一段中集中了多处技巧,不注意不觉得,一注意则都是技巧。其中主要的有五处技巧,顺着次序我把它命名为技巧一技巧二”……以此类推。为解说方便我以《古琴演奏法》的89页始与行数、小节数为据.

技巧一是指第8912小节泛音的“6 这一句很容易弹得后一个音阻塞前一个音,使得音与音之间产生断裂。我要求学生将手腕略略抬高,右手指都悬空在弦上,使这六个音玲珑剔透、晶莹玉洁都在空间回荡。十徽高音同样的音型、乐句也同样处理。

技巧二31小节第四拍的四个音,技法上是音与带起相间,四个音两种手法,大跳的音程,不注意不讲究则很容易断裂。练习时要求带起动作的中心离弦要低,再按下去时要用缓冲运力。不可用撞击力。更不可虚掩出与面板抨击声。四个音要紧密相连,成为自然连贯柔和的线条。单独调出这四个音,连续三十遍五十遍的练习即可成功!

技巧三是同一行最后一小节三个音,左手大指连续七、六、五弦的过弦“1 ,要音连绵不断,更不可三个音断两次。方法是大指高骨按七、六两弦,顺势将七弦向前推,而其他食、中、名、小四指将其余的弦压低,也顺势将空弦(尤其是四、五弦)往身体方向带移,使大指一指能按到七、六、五的三根弦。

技巧四52小节,连续一至五五根弦的过弦弹奏,要求自然连贯。其技巧在于大指从一弦开始就贴紧弦面而过,犹如蛇行、贴地匍匐前进。而每根弦每个音之间要贯穿八个字:留足时值,过弦疾速。这八个字是通用于所有旋律、所有音之间连贯的关键技法。由于音型是由下向上走向,因此力度也应渐推。

技巧五71小节后两拍的八个音。“ 2161 6535 ,左大指四弦七徽下到七徽六,无名指三弦七徽九上到七徽;大指二弦七徽下到七徽六,中指一弦七徽九上到七徽。连贯紧接,不可有缝隙。这一句技法在尾部也要用到。我称为技法移位,同样要求。这些其实都是些基本技法,反复练上几十遍,《忆故人》里练好了,那么在其他乐曲里也就迎刃而解,不费功夫了!

 

第二句话:起止大多为同音

     从第二段入拍开始,几乎每段的头和尾都结束在同一个音上,也就是起于七弦七徽和止于二弦空弦音“2”。这是让学生了解乐曲的结构,告诉学生曲子里有些什么规律性的问题。学生不只是学会弹,还要了解所弹乐曲的结构、规律……。其他如89页最后一小节连90页的6个音“2 ,与903行的“5 是一种同样音型的上行模进,是力的推进。然后直至7行,达到全曲最高潮。再从3小节的七弦四徽一直到七弦九徽然后再上行到徽一个延长!十个音,这么大的坡度,这么大的反差,也必须要有处理。这十个音前四个音用最大力度,从五个音开始突然作轻处理,形成起落跌宕的反差对比,其情绪最激动,最委婉,也最动人!

 

第三句话:主题变奏加插部’”

     乐曲的主题每一段都是从七弦七徽“2”开始,上行下行,展衍而成风格较为统一的主题旋律。在变化过程中插入一个放合技法、固定节奏形态的结构,我称它为插部89页倒3行倒3个音始,后,余类推。)。这种结构在《梅花三弄》《醉渔唱晚》等琴曲中都出现过。也有人称它为合头。它起到变化的旋律到此再趋于统一。而《忆故人》中这个插部所塑造的音乐形象犹如在空旷的殿堂里、钟鼓木鱼声中的一种静谧、一种思念。

 

最后一句为:变化统一是特点

     因为作曲家,高级的作曲技法,不能应用素材太多,在音乐作品里面,比如说李祥霆老师的三峡船歌,就是以四川号子为主线,贯穿于全曲,这就是构成了全曲的统一,然而如果仅仅是统一,那就太单一了,因此在统一中间必须要有变化,然后才会有统一后的生动,且又便于记忆,又有着各式各样的变化。这种创作手法在今人的创作中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而恰恰在古曲的《忆故人》里已经早用了这种手法。

 

     我集中在这四个方面讲了以后,学生对于演奏一首乐曲也许会有更多方面的理解,可以以这个曲子为出发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教的是一首《忆故人》,但学生理解的可能涉及到《渔樵问答》、《梅花三弄》、或者是《广陵散》、《长门怨》等等。

     是为了讲课方便,这些名称都是我自己给命名的,可能有不妥之处,也可以命名为别的一种称呼或另一种说法。请多批评!

     总而言之,音乐是表达人的感情的,《忆故人》就是表达友人之间的怀念之情的。而情是有气息、有句逗、有起伏抑扬。我用查阜西老师的一句话:古琴之演奏,真能事者,必讲求极尽轻重疾徐抑扬顿挫之妙。来说明我对古琴音乐的理解!

(度一琴馆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