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自己的论坛旧帖
找到一些这些年自己对于墨的心得体会以及与网友交流的文字(可能有些还没找到
陆续补上)
平时懒散
都没有记录
发在这里
算是保存一下
回头自己看看
一定也会有些新体会 自己画画
平时最关心的就是四宝
而这其中
墨是花了最大心思的
如今能够十分有底气的使用着开门的清代老墨
也算是这些年对墨所做探索的一点回报吧
一:很多网友都觉得技巧会影响试墨的效果
我不认同
好墨在任何人手里都是好墨
不会因为试墨的人水平差
试出来就成了垃圾
而垃圾墨到了所谓的高手手里就会有好墨的惊艳效果
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句
那真是忽悠。。。。。影响试墨效果的是材料
纸
砚
水
尤以纸为大
因此只要材料一致
任何人都能试墨
并且很块就能学会区分什么是好墨
什么是差墨
二:对于墨的好坏 我有自己的标准
首先是渗墨度(好墨上纸肯定是要渗的
关键看渗的程度
我称之为“欲走还留”方是好墨 ) 其次要细腻
敏感(烟细胶清方能做到)
再次要利笔(简单地说就是能让毛笔感觉硬一点) 三要稳定(也就是耐水) 四要有厚度(尤其是淡墨)五要耐叠加 这是最主要的判断依据
其他关于黑度什么的属于墨的最基本素质
如果连黑度都不够
那肯定不会是好墨
笔沾墨 上纸
总会有痕迹 这种痕迹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 应该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笔触
不论多好的墨
在生宣上总还是要渗化的(笔触之外 会有一圈渗化的痕迹 无论浓淡
都要有) 但渗化归渗化 笔触依旧存在 存在但不能很清楚
更不能看不见
这里就是一个度
很清楚则“死”
(宿墨常会如此) 没有则“趴”了
也可说糊了
我理解的“墨猪”既是 当然这种效果对纸的要求也很高
差纸渗化痕迹 状如齿痕且毫无规律 好纸细腻缜密
若小动物的绒毛
多看看古人或近现代对纸墨讲究的大家的作品
会有很好的理解
三:明或明以前的墨
因为纸大都偏熟
下胶量一般都比较大
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胶重
入清后生纸逐渐被认同
并开始大量使用
因重胶墨在生纸上较难适意(往往滞笔且不黑)
墨中的胶也随之变轻
但清初的纸还不像我们现在的纸那么生而渗 所以胶轻也是相对的
程度并不大
相对我们现在的墨 我认为胶还是很重的 不过关键不是胶的轻重
最主要的还是要胶好(这个问题很难说清楚
说清楚了 我就能去做墨了
哈哈)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也许能说明些问题
有些墨磨浓后状如泥浆
舔笔迟重
行笔不顺
此胶差 有的墨 磨浓后的墨液不稠不滞
澄如秋水
舔笔不滞
行笔流畅
此好胶
四:墨是胶愈好 料愈足 杵愈透
愈不会脱胶 明及清初精品
保存好的
大都触手如新制 清中后期的墨 则相对容易受潮败胶
建国后的就更是如此
其实道理很简单 墨里会变质的 就是胶
烟是不会变的
但墨迹的保存 同样要靠胶
胶过轻
便不利墨迹的保存
因此
胶好是首要条件
在胶好的前提下
保证一定的胶量
下足料
再杵透
方有可能做出好墨 轻胶重胶对墨晕的影响我在另一个帖子里说过了
在现在的生宣上 重胶墨易跑
易渗
轻胶墨则相对稳定
好控制
重胶当然发墨慢
且不易浓
轻胶反之
补充一点 明墨胶重
重到伤砚
忘记是谁说的了
明墨在磨前需要将磨口在水里略浸 使之发软易下墨
故晚明吴叔大有墨称“软剂”
颇受时人推崇
曹素功接吴而起
引领清代制墨业
的确也是走了和明墨完全不同的风格
另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常见宋明砚台
有很深的凹坑
皆是经常使用造成的
清代砚台则很少见有如此情况
或可做古墨重胶难磨之别证:)
1、好胶不败,拜胶既墨不好是吗?
答:再好的墨
保存不善
也会败胶 并没有好胶不败之说
呵呵
只是相对来说
好胶墨不容易败
败胶的墨照样有好墨
但发霉的墨
肯定不是什么好墨
2、十万杆是制墨工艺的捶打过程吗?
答:十万杵仅是言其捶打得多
并非真的十万杵 呵呵
杵透即可
具体看墨胚的大小而定
3、还想请教—灯盏墨(想应为油烟)知识?
答:文人墨客中好事者为之
不是墨的主流 兄不必去花心思
呵呵
4. 怎样鉴定胶质优略?
答:这个很难讲得清楚
前面提到的墨液的感觉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另清墨大多坚润而脆
有裂纹则多爽利的大裂 或者干脆断开 若断开
则可看断口
平整 光洁 油亮
则烟胶俱佳
若满身细裂纹(明墨的蛇皮纹不可混淆) 或是裂而不断且墨身变形者
多为劣胶
5: 如何理解褪胶?
答:我的理解是
新墨新胶
胶火气大
胶性粘稠
墨液磨浓容易如膏状
舔笔发涨
施于书画会有滞涩感
褪胶则是胶性慢慢变得温和的过程
比如粘稠感减轻
墨液如油
舔笔不涨
书写不滞笔
纸上效果层次更清晰
墨色更清透
色调更纯净...........
6:关于“大卷墨”
所谓“大卷墨”
周绍良先生云:按传统习惯实际是一种研墨的方法
其法以松烟墨为主
研至浓厚
再用油烟墨研至可使用程度即可
如此
写在以宣纸为底的大卷上
能够做到即黑且光(清代馆阁体的要求)
墨上标示“大卷墨”
则不明其意
我个人的理解
这种“大卷墨”是一种松油烟混合墨
以松烟为主
稍参油烟合制而成(清代多有混合烟墨
如漆烟和油烟
漆烟和松烟)
这样做省去了磨两种墨的繁琐
同时纯松烟胶轻不耐储的弊端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
故所见一般大卷墨
比松烟款墨更油润坚实些
墨色也更亮
7:褪胶和败胶
褪胶是墨在保存很好的情况下
胶性自然褪去(包括胶的粘性
含量等) 变得柔和的过程
它不仅不影响墨的使用
反而会使墨用起来较新墨更为舒畅(比如不滞笔
洇化适度等)
这也是为什么新墨要放一段时间才好用的原因
脱胶和败胶则是墨受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潮湿)
胶性遭到了破坏
造成胶腐败变质或是胶量减少到无法使用的程度
脱胶和败胶严重的墨
不能直接使用
必须和重胶墨混合用(但效果肯定不如原来)
或是直接捣碎合新胶重制
8:关于紫光和蓝光
一般有两种解释
一是墨面的直观色泽(当然这种色泽是很淡的)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磨出的墨液的色泽
个人倾向前者
只有胶轻而烟极细者
才能有此紫玉之光 绝大多数墨都达不到
胶重之墨
墨面多显蓝光
磨出的墨液
则是愈紫愈佳
9:墨的裂纹
墨里的胶会因为湿度的改变而发生收缩和膨胀
从而造成墨的开裂或是恢复
在南方
因冬季干燥而出现的一些裂纹会在春夏梅雨季节完全消失
就是墨胶的收缩膨胀造成的
10:丝丝起发理
古人形容佳墨
常用此句
我的理解 所谓发理
实际就是墨模的纹理
丝丝起发理
说明几个问题
一是墨模木料纹理细腻 二是压制到位
三是墨料精细
能深入墨模的各个缝隙
故可以使墨模的纹理得到极致的体现
所以一般墨面纹理细密如牛毛
并丝丝有光者
皆是上品
以上只就本色墨而言
漆皮就完全不一样了
11:轻胶墨与重胶墨在墨色上有何区别
答: 轻胶墨易显墨色
重胶墨胶易掩墨色
12:胶对墨色及效果的影响——胶轻了如何,胶重了又如何
答:轻胶墨往往色冷些
重胶墨色暖些(因胶色基本都偏暖) 重胶宜书
轻胶宜画(相对)
14:现在的新墨为何极易开裂
答:原因很多
没干透就见风 胶力不济
杵打不实。。。。。。。。。
15:磨口如镜
砚台细
杵打紧 天气干燥 胶重并好 炭黑墨也会磨口如镜 墨面色泽
墨的手感 磨感
磨口
墨液
书写或作画的流畅度
入纸不洇
黑度
厚度
敏感度
清透度
色阶
层次 油性等等
都是好墨的要素
只是有一些明显
有一些则需要反复比对才能明白
最直接的
就是上纸
16:关于胶和烟
墨怕水
就是胶出了问题
胶力不够
管不住烟
烟本身在纸上是不会跑的
是胶水带着烟跑
才有了所谓的渗化
明白这点
也就知道为什么胶在墨里这么重要了
民国很多炭黑墨
却比上墨耐水
胶才是主因
烟是根本 烟足够细
能够有助于渗化的均匀 但胶是方法 活的
变数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