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才者得天下,三国演义留给今天的警世恒言
(2010-05-26 21:33:48)
标签:
文化 |
分类: 偶得 |
断断续续又看了几集新版《三国演义》,较之老版其得失如何,我倒并不太关注,因为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何况,要在一起比较是很花费时间的事,至少得把两个版本细细地看上一遍才有比较。我辈做这等劳而无功的事,倒不如弄点别的。
但收获是每看一次都有的。小时候就听人常说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大概是说老年人已经很有计谋了,再看三国的话会更加玩弄权术。少年则正是爱感情用事的时候,再看水浒会更加惹事生非。这话有没有道理?好像有点,但又很不全面。至少前半句不对,我说,老来更该看三国。因为《三国演义》,表面上看多是计谋之争,其实最根本的,是人才之争。老年人就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了?不见得。如只知用点小计谋而不知用人才,三国就白看了。因为人才之争,在三国演义里才是从头到尾无处不在的题眼。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三国演义》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反复渲染了这一重要思想。对三国各方的用人问题,既有赞扬,又有鞭笞;既有愤慨,又有希望;或借人之口,侃侃而谈,直抒己见;或借典型事例,有正有反,发人深省;或以史带论,借题发挥;或触景生情,慷慨激越,表现了强烈的人才观念,赞颂了爱才惜才的明君圣主。可以说,在《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人才宝贵的思想,象群星闪烁在整个夜空,象群花开满整个春天,琳琅满目,比比皆是。人才观念在艺术的外壳下,极大地增强了说理的力量和对观众的感染,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许多抽象而深奥的哲理。
想尽办法发现人才挖掘人才,使用人才,三国中凡成功者几乎都是如此。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智收姜维这些故事不说,曹操的广纳天下贤士更是随处可见。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他的三道《求贤令》,虽未写进演义之中,但却象演义一样流传广远,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得崔琰;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礼遇重用,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徐晃“威风凛凛,暗中称奇”,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曹操礼遇关羽的故事,更是脍炙入口,可称得上是中华民族爱才的千古佳话。由于爱才情深,曹操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 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是他事业成功的神来之笔。诸葛亮出山后,一方面在文治武功方面,为刘备制定一个个奇谋方略,取得一次次胜利;另一方面荐贤举能,罗致人才,壮大刘备阵营。从此,刘备气象日益更新,胜赤壁,得荆州,取西川,定汉中、称王称帝。这时刘备麾下,文有孔明、庞统、法正等相佐,武有“五虎上将”、魏延等效命,可谓盛极一时。然而西蜀政权到了后期,江河日下,最早谢落,人们固然可以从政治上、军事上找出诸多原因,但归根到底在于人才凋谢,后继无人。随着开国的谋臣武将相继下世,特别是诸葛亮巨星陨落,西蜀显现出严重的人才危机。蒋琬、费祎虽继任孔明,但循规蹈矩,才气不足,缺少进取,毫无建树,和诸葛亮相比黯然失色。姜维是诸葛亮苦心培养的接班人,但他的主要才能在军事方面,其政治头脑和战略眼光,远在孔明之下,难以担当治理国家和统一天下的大任。更有昏庸无能的后主刘禅,文不能选才,武不能用将,却听信宦官谗言,逼得姜维避祸沓中,造成布防上的漏洞,被邓艾一支轻兵偷袭成功。相比之下,魏国在曹操死后,又有司马懿、邓艾、钟会等,雄才大略,奇峰迭起。东吴继周瑜、鲁肃之后,递次有吕蒙、陆逊,也算是后浪推前浪,一代继一代。
当然,在世界之林中立足和生存更当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