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街头报亭走出的女诗人

(2009-08-23 18:29:17)
标签:

报亭

诗人

《人民文学》

诗意

文化

人生

分类: 艺林

这是意外的惊喜:看到一个博客,作者是许昌的,便认真地翻读作者所有的博文,那么多的诗,都是很好的诗,忍不住惊讶起来。惊讶后也自然升起疑问;许昌的作者,自己即使不熟也应该有所耳闻啊!这是谁呢?不想一百度,出来了一篇文章,正是介绍作者的。于是先把这篇文章贴出来:

 

“我坐在秋风中哀叹/直到满树的叶一片一片/飘下来/身体很空,像曾经/装过白金钻戒的红丝绒/方盒子/夏天诱我/释放了所有的/墨水、体香、荷尔蒙/时间一秒之后枯萎/桃花瓣暗暗消失/我像氢气球/像冰激凌……”

    这是河南省许昌市市民郑皖豫发表在2008年第10期《读者》上的一首诗歌,题目叫《冰激凌》。也许很多人不会想到,它出自一名经营报亭的36岁妇女之手。而3年来,她已创作1000多首诗,名字曾在多家文学刊物上出现。

               “经历过坎坷,人生才不会苍白”
  一眼望去,郑皖豫的报亭就在那里,市区文峰游园窄窄的铁轨旁。
  在郑皖豫看来,这座报亭就像她生命轨迹中的又一处停靠点,“可以慢下脚步,喘息,思考”。
  昨日,这个面容清秀而微含忧戚的女子,向记者讲述她过往的带着上世纪70年代人特有“标签”的经历——
  高中生活,一心只为高考,日夜苦读却充满迷惘,对未来没有清晰的方向。即使此时,她的写作已在同龄人中“鹤立鸡群”,习作小文被7个班级朗诵。
  以几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因为家境,没有选择复读,转而去念本地的一所中专,学那时热门的营销专业。
  毕业,分配到郊区一家农资公司做保管员,整天奔跑在几个偌大的仓库间。拖拉机的声音,化肥刺鼻的气味,仓库昏暗的光线……周遭的一切裹挟在一起,时时令她晕眩,身体极度疲惫。
  她终于辞职,在通信行业开始另一段人生。几年下来,工作颇有成果。但她深感不擅长应酬交际,再次决然地离开。
  离开之后,路该往哪儿走呢?“喧嚣刮过一汪水,被闹腾起来的尘土多想安定/我是其中一粒,微弱的一粒/没有人仔细观察,我的舞蹈其实是挣扎/我多么想,悄悄地按住风”。
  直到2006年,她把自己的心,安放在街角的这座报亭。一个月千元上下的收入,并没有抹掉郑皖豫眼角的笑意。“卖报不能带来宽裕的生活,只能保证基本的生计,但这个卑微的工作却可以让我慢下奔波的脚步,认真地感受周围的世界,感受被忽略的美。”
  她话语轻柔,眼中有亮光闪烁,“不管生活强加给我什么,都是一种帮助,精神的营养,让自己更加坚强。我相信,只有经历过坎坷,人生才不会苍白”。
            “给我翅膀,再为我打开一扇窗”
  2006年的一天,上小学的女儿回家,要她找首诗第二天交给老师。学校组织诗歌朗诵,老师给每个孩子下了任务。
  家里的电脑上网不便,郑皖豫就自己动手,连夜赶出了一篇。没承想,这首仓促之作被学校老师大加赞赏。“我想,这或许是一种冥冥中的提醒,让我感到自己还能拾回写作。”
  给期刊、杂志投稿,往往要经受石沉大海的等待,复印一页作品就得花掉1元钱,郑皖豫不想用家里的钱“贴补”自己的写作。于是,她选择了更为自由的网络。
  她先后用“雨细细”、“梅初”等笔名,游走于各大文学爱好者聚集的网站。
  “给我翅膀/再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穿越黑暗吧,唯留/空白”“夜越深,越不眠,越思考/人活着之意义,如蚁,如狗,如雀/如猴……如草,如花,如树/……/所以这一生忙忙碌碌,你不要叫苦/你也有所获得:阳光、月光、爱情、子女/欢乐与痛及珍稀的幸福”。
  她在网上发表的一首《我是寂寞的女子》,一周内就超过一万多次的点击量。北京的一位高级记者赵凤山看后,在她的博客上留言,鼓励她坚持写作。
  2007年年底,时任《人民文学》主编的著名评论家、诗人韩作荣,将她的诗作《青春不再》收录到《2007中国诗歌精选》中。
  今天,有一封薄薄的信笺被郑皖豫细心珍存着。那是2008年8月,《人民文学》编辑部的编辑朱零给她寄来的。信中说:“你的诗作诗意浓烈,但文笔稍显稚嫩,即使这样,也已显示了你日后能成为一位优秀诗人的可能性。你有写作诗歌的天赋。”
  就是这封信,让郑皖豫下定了不放弃创作的决心。坚持写诗,也从单纯的爱好化为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生活中有太多美好的东西,需要诗歌去展现、表达,我不应该放弃记录美的权利。”
             “把整个世界推到窗外”
  “把整个世界推到窗外/……/万物在它的囊括之中,我除外/……/我是被它吸附的一粒/尘埃”。
  无论烈日当空,或是寒气漫过脚踝,郑皖豫都一样端坐在报亭。
  陌生的面孔,流动的街景,起伏的声音,混杂的味道,无一不令她深深着迷。报亭狭窄的玻璃窗子,把整个世界浓缩了,推到她的面前,无遮无拦地让她观察、让她发现。
  一个20多岁的男孩走来打电话,漂亮的脸庞满含忧伤。电话打给女友,苦苦哀求约其见面,仍被拒绝,男孩瞬间泪流满面。她惊讶着递给男孩一包柔软的纸巾,那泪令她心疼。终于,女友同意见面了,挂着泪的男孩转眼破涕为笑。她也轻轻地笑了,内心感动于如此纯真剔透的爱情。男孩走后,她写出了那首《打电话的小男生》。
  一位痴呆的老者,身子倾斜着在文峰游园急走,年迈的妻子一路小跑跟着追。每当傍晚,两人的身影都会出现在这里。她托着腮,看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在笔记本电脑上敲打出《痴呆老者》,短短几行,字字深藏着对生命的思索。
  她写风景、人物、内心的感悟……手指在键盘上飞奔,一刻也不愿停歇。她说,写诗是她卖报生活中的情感寄托、精神慰藉。
  一天两三首,最多时两天创作30首。卖报之余,郑皖豫用寂寞的诗行,来完成对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信仰的坚守。她说,若能抛开浮华的名利,坚守心灵中的真善美,每个人都可以在平凡的人生中寻得诗意。

这个经营报亭的普通女子用她的生活、她的诗歌告诉人们,任何平凡和卑微中都不乏美。诗意不只属于诗人,诗意属于每个普通人,每个普通的人生。

(本文根据许昌晨报记者黄双燕、大河报记者杜文育2009年8月14日的采访文章综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