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纪行二 长哭当歌

标签:
人文历史文化休闲社会情感随笔杂谈 |
分类: 足迹 |
小陈导游的歌,神奇地消散了游客的不满情绪,我暗想,这妙曼的山歌原来还有如此功用,胜过多少嘴皮子上的功夫哩。看来这次湘西之行,说不定能从这唱歌中寻出比张家界的奇山异峰更有趣的东西。
有了这念头,便格外注意周围有没有唱歌的。但偏偏这时进入了张家界森林公园,人们开始震惊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讶于张家界的造化之美,除了导游讲解的声音和游客中不时发出的惊叹,周围竟显得安静起来。先坐索道而后爬山,到山顶黄石寨,由最高处往下看,山谷中的奇峰绝壁竟是林立着冲天而起,雾将它们缠缠绕绕,若擎天巨柱却摇摆欲堕,骇人的万丈深渊由此更显得神密莫测。奇,险,翠,幽,绝,是我能想到的几个形容张家界的词。从黄石寨下来,已是午后,沿金鞭溪边看景边下山,到了武陵源景区大门后,看到一批批的游人,才慢慢缓过神,明白已从仙界回到了人间。
晚上住武陵源,有一场晚会,虽然票价很贵,但却是必须看的。我向来认为看景区的晚会必不可少,因为她往往最能反映一个地方独特的文化韵味。
果然,晚会中的舞蹈《赶尸》,《哭嫁》,《对歌》等,无不是湘西的文化珍品。而我最感兴趣的,是歌伴舞《哭嫁》,因为它不仅是土家族特有的婚姻习俗,而且从哭中欣赏土家别有趣味的《哭嫁歌》。用唱歌的方式哭嫁,这让我想起导游小陈唱的山歌。不同的是,那歌是恋爱时唱的,《哭嫁歌》是出嫁时唱的。
第二天参观座落在武陵源极顶的袁家寨子,这是现在山顶保留下的唯一完整的土家寨子。寨子里的土家姑娘再次表演了《哭嫁》,不同的是这次不是在舞台上,而是在寨子里的民居里;表演者不是专业演员而是村民和游客。从导游和寨民那里,我明白了土家姑娘哭嫁不是一般的出嫁前哭,而是边唱边哭;不是简单哭一哭就行,而是出嫁过程甚至于是婚姻中的一件大事;不是哭一时半刻,而是要边哭边唱几天甚至于十天半个月,有时更久。它是土家重要的文化习俗。
土家族在婚俗方面有哭嫁、过礼、开脸、戴花酒、背新娘、迎亲、拜堂、坐床、闹房、回门等,但“哭嫁”最有代表性。整个结婚过程都伴随有婚俗歌进行。哭嫁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婚礼过程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出嫁女的声誉,哭嫁得好,女子就会被看作有才华,出嫁后在婆家地位就高,娘家也会脸上有光。反之,就会遭人笑话,视为愚笨。正因为如此,土家女儿往往从开始懂事之时起,就跟随母亲和祖母学唱“哭嫁歌”,有时在闺房中由母亲教唱,有时在火炉旁由祖母或母亲带唱。随着时光的流逝,女孩儿渐渐长大,“哭嫁歌”越唱越多,少则百余首,多则会唱数百首,聪明的女孩还会自编自唱。为了在出嫁时“哭嫁歌”唱得多而且好听,女孩们平日里在山中砍柴、田间劳动、井里担水、溪边戏水、草场放牛时,都不断地练唱“哭嫁歌”。
女孩在出嫁前数日,半月甚至一月前就开始哭嫁,或独自一人哭诉,或亲人围坐陪哭,。哭嫁歌内容相当丰富,大致有哭爹妈、哭姊妹、哭兄嫂、哭姑舅、哭媒人、哭苦情、哭席、哭花、哭辞祖宗、哭包露水帕、哭穿露水衣、哭穿露水鞋、哭打伞、哭踩斗、哭出门、哭撒筷子、哭上轿等,其形式有单哭、对哭。因而相对应的还伴有娘哭女、妹哭姐、嫂哭妹、哭十姊妹等内容。凡哭腔优雅、内容丰富、生动感人者倍受称赞。
记下几段哭嫁歌的词,觉得很有意思:
哭爹妈歌:
青布裙来白围腰,背过几多山和坳。
布裙从长背到短,这山背到那山转。
又怕女儿吃不饱,又怕女儿受风寒。
为置嫁妆操碎心,只因女儿生错命。
哭声爹来刀割胆,哭声妈来箭穿心。
只道父母团圆坐,谁知今日要分身。
女儿的泣诉,自然涌动了母女的骨肉之情,引起母亲的悲伤,但女儿出嫁毕竟是喜事,也了却父母养育成人之愿,于是母亲就唱起《劝女》歌:
莫流泪啊莫寒心,女儿伤心痛始亲,
娘家不是久留地,迟早都是要出门,
天下做女都一样,世上不是你一人,
皇帝养女招驸马,官家小姐配成婚,
成家立业做世界,皇朝古礼这样兴,
为娘走了这条路,女儿要踩脚后跟,
有些没顺女儿心,宽怀大量要容情。
公婆面前行孝道,高声喊来低声应。
哥嫂姊妹要和顺,左邻右舍多亲近。
娘的话儿牢记住,千放心来万放心。
《哭嫁歌》多式多样,从讲解员那里我看到另一种哭嫁歌的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