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 街
这次在北京办事,时间很充足,但却偏偏没有出去玩的欲望。长城,天安门,故宫,十三陵,这些地方多次去了,觉得并没有找到在北京的感觉,这些地方虽然在北京,却似乎并不单单属于北京。再说这些地方虽人如潮水,但天南地北的都有,操着不同的语言,背着差不多的行包,真正北京本土的人却不多。仔细留意一下,那一拨一拨的擦肩而过的游人,竟有不少和你操着同样的口音,来自同一方乡土,于是在北京的感觉便愈加淡了。
住的宾馆在王府井,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宾馆,但不仅设置很全,且位置极好,楼下便是小吃一条街和风俗文化街,出门路对面是王府井新华书店,是我每到一处必须逛的地方。由于办事期间一个朋友去了上海,要办的事情需拖几天,我就把这等候的大部分时间便消耗在了看书和逛街上。
王府井的星期天人太多,从上午十点开始,就像起了潮,不停地满街涌流。星期天实在不是逛王府井的日子,只是对北京的上班族来说,星期天上街购物是没办法的事。外地来京的,就不管是不是星期天了,也不管人多不多了,只是按照旅行的空闲时间来安排,所以我觉得星期天逛王府井的,北京人应该多一些。但星期天在王府井实在没有“逛”的轻松感觉,在人群中挤着或被挤着,连购物付款也要排队,风俗文化街由于狭窄更是如此。这么挤还有不少人拍照,尤其那些老外和头一次来北京的外地人,要很小心地躲避他们。所以我得出经验,如果因为买东西必须星期天上街,那没有办法,但最好赶在上午十点以前去买。如果是逛街,千万问一问是不是星期天。如果不是休假日,去“逛”吧,这里有干干净净的街道,琳朗满目的商品,不用担心什么车辆碰到你,也不用担心糟杂吵闹的噪音。逛一逛王府井真的挺有意思,即便不买东西。
我逛街主要是逛书店,其它购物场所只是浏览一下,风俗文化街停留的时间稍长一些。但只是看,并不买。书店就不行了,不仅每天去,而且去一次就要耗去我大半天的时间。有几次去前告诫自己,这次进去只看不买,但出来时又不由自主地提了成包的书。没办法,谁让这里是首都,书这么全呢。就像饿极了人突然拥有了一大堆食物,不狼吞虎嚼才怪。更何况,在这里不小心会撞到亲自出马掏我们口袋的名人。像头一天就让我撞上了王海玲,正在这里搞《不嫁则已》的签名售书活动,还拉了尤小刚、刘艺、马玲一帮名人作陪,看一看人家用一种很诚恳的眼光盯着你的口袋,怎么办?只有乖乖掏钱,签不签名倒在其次了。可惜那一天我终于没有买《不嫁则已》,倒不是舍不得钱,是因为那天是星期天,人太多。
串 胡 同
这次到北京的头一天晚上就钻进了胡同,只不过是晚上,对这条胡同全然没有印象,只知道在一个很深的胡同里有一个宾馆,宾馆实在说不上好,主要是有点脏,热水供应也不及时,所以我咬牙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就决定换住的地方。
一大早爬起来,匆匆走出去,发现这胡同里其实还住有国家的一些部门,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地方,就会突然看到持枪的武警,胡同里自然还有秩序地停满了轿车。我明白这里其实还算不上北京真正的胡同。
北京的胡同多,是很有名的。北京的胡同窄,也是很有名的。不少胡同不要说走汽车,连三轮都过不了。前些年我来北京,曾有一次因找人钻进了一条胡同,过自行车都要侧身躲避。不过在这里听到的是地道的北京话,看到的是普通北京人的生活。当然可能在不经意间,走到了一个看着平常但却不平常的四合院。看一看门口墙上的文字,你会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响当当的历史人物的住处。这就是北京的胡同和其它地方的胡同不一样的地方,这里到处都有故事,甚至是惊天动地的故事。这里平平常常的地方往往浸润着不平常的历史。
我走出胡同口,发现这里的确离王府井很近,坐公共汽车只不过三站路。看来头天晚上我们实在冤枉了列车上的那个列车员,我们一直抱怨她欺骗了我们,责怪她把我们带到了一个远离市区的破地方。
虽然如此,但我决意还是换住的地方,因为这里住的条件实在难以恭维。就这么着搬进了位于王府井的好友宾馆。
从那个宾馆往这个宾馆搬时,又让我着着实实串了一次胡同,不过不是步行,而是坐出租汽车。我为了拿提包,坐出租车去了原来的宾馆,不想车在胡同里钻不出来了。到处是单行道,真难为了那个司机。不过后来我发现他倒乐意这么在胡同里钻来钻去,坐公共汽车短短的几站路,我们在胡同里折腾了一个多小时,花去了我几十块的人民币。出胡同我就痛苦地总结出,在北京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坐出租车,尤其是可能钻胡同时。
品小吃
北京的名吃很多,像全聚德的烤鸭,早已闻名于世,还有满汉全席,以及大宅门的官府菜,等等。但作为日常的便饭,这些名吃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还可望不可及,只能是偶尔尝尝鲜而已。更何况,这些菜吃多了还得减肥,真正吊人胃口的,是北京的小吃。这可不是吃不到葡萄了说葡萄酸。
在王府井小吃街,各种小吃一应俱全,油饼、豆浆、炸糕、豆腐脑、焦圈、灌肠、茶汤、杏仁豆腐、红果烙等等,但最引人注目的小吃是民间家常菜爆肚和炸酱面,一街两行全是它的招牌。爆肚有两种吃法,一种是凉的,过水或不过水,醮着酱吃;还有一种是热的,叫铁板爆肚。吃法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一般铁板爆肚贵十块钱左右。外地人有时听不清楚价格,付款时闹得不愉快。经常有人因此和店家争执。
随意找个店坐下,要一份爆肚,一碗炸酱面,有兴趣的话,再要一小瓶二锅头,在北京俗叫“小二”的那种,边吃面和爆肚,边品着二锅头,再听着外面的京腔京调,酒不醉人人自醉,很快就会飘飘然似乎进入乐不思蜀的境界。
还有很多小吃,都让人吃了这一次想着下一次,像拉面、烤饼、烧麦、油条等等。对于外地人来说,在这里吃小吃是品味北京的平民生活,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和享受。吃完后还可以到外面拉洋片——这是北京有名的民间艺术,是最早的电影了。二锅头加上这浓浓的京味文化,无怪乎很多老外的相机在这里“咔嚓”不停。
当然还可以到大一点的餐馆品小吃,不过要多花点钱就是。在那里除了可以吃到更多的北京名吃,还可以享受吃的艺术。像大觉寺灵芝素菜馆,京城汗府,都一处等地方,就是有名的特色菜馆。
但我发现,北京的小吃大多可说是北方小吃,像拉面、刀削面就源自陕西。当然也有来自南方的,像麻婆豆腐就来自四川。北京近来又兴起了绍兴菜,商场里的柜子上也摆满了绍兴酒。即便是像号称“天下第一美味”的全聚德烤鸭,据说也是从宫廷传出来的。宫廷里什么人做的?是不是北京人?不得而知,也有可能是外地人,但这道菜最先在北京叫响却无可争议。
还有很多名吃,也带有外地甚至少数民族特色,如有名的“满汉全席”。这让我觉得,北京的文化,包括饮食,兼收了各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是中华文化的大融合,因此无不带着各地的痕迹。
所以在北京品小吃有着亲切的感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