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冬至饺子汤圆 |
分类: 养生 |
(「冬至」后第一天的晨光)
长到快三张半的年纪,除了第一次知晓,饺子原名“娇耳”,北方「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源于1800年前医圣张仲景为耳朵有冻伤的百姓舍药治病的一道药膳“祛寒娇耳汤”。孤陋寡闻的我,也还是今年才知道,「冬至」不仅仅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冬至」还是大节,是华夏祖先已经庆祝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有名「冬至节」、「冬节」、「长至节」、「亚岁」等等。并且,俗语里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人对「冬至」的礼敬和重视可见一斑。
「冬至」有什么值得庆贺呢?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按着现代科学的说法,「冬至」是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的这一天,所以,也是北半球全年阳光最倾斜,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太阳又逐渐北移,白天也会一天一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描述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这里所说的「日影」是指,古时候民间以中午门前日头的影子作为计算时辰的测标,于是,就有了「过了冬,一天长一葱」的说法,故「冬至」也称为「长至」。自汉唐以来,过了「冬至」,宫女做的女红,每天都会多用一根线,这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奇妙的是,「冬至」是阴气到达了顶点,阳气始生的日子,但从气温上说,「冬至」过后,却是进入冬天最寒冷的时期,俗称「入九」。再看古人造的词语「潜阳」,就会觉得形象无比。
因为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古时候,闲情雅致的读书人往往会在这一天画一枝八十一瓣的素梅,每天用红色涂一瓣,涂尽了,就「出九」了,这幅画也就叫作「九九消寒图」。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在唐、宋时期尤盛。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自然转化的分水岭,是阳气回升,新的节气循环的开始,是天地赐予的福气,是一个吉日,所以,应该于「冬至」这一天感恩天地和祖先,举行祝贺仪式,俗称「贺冬」。
《后汉书》中有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可见,中国古代,「冬至」是一个大节,除了祭天祭祖,亲朋聚会,还以美食和御寒用具相赠。少年从即日起开始学武,俗语称「看冬」。可以说,除了没有拜贺的习惯,「冬至节」的热闹一点儿也不亚于春节。
北方人典型的「冬至」美食是水饺和馄饨,南方人则将糯米粉做成圆子,取其团团圆圆的美意。除了饺子和圆子,南北还有很多「冬至」过节的各异美食风俗。比如,山东临沂会在「冬至」这天用五谷杂粮蒸饽饽,祈愿来年春天扬场有风,民谣唱:“蒸冬蒸冬,扬场有风。”,杜甫也在诗中写道“冬至阳生春又来”。
江南水乡,还有「冬至」夜全家共吃赤豆糯米饭,以驱害僻邪的习俗。为什么单单选了赤小豆僻邪呢?大概因为赤是火的颜色,属于阳性,所以,吃赤豆饭也有除阴迎阳的寓意。古时周朝还将「冬至」作为新年之始,也就是「元旦」,至今,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按照古老的民间说法,「冬至」这一天如果云迎日出,云迎日落,则来年大吉。
「冬至」,很多人正忙着计划如何过平安夜和圣诞,至于「冬至节」,能够免强想起来的,恐怕也只是饺子和圆子。
这一天的北京,不冷,也非晴天,有云,但灰蒙蒙的。中午那会儿,阳光好容易透了些出来,照在身上,让人觉得还有暖意。
「冬至」后的第一天,早起看见红色的晨光,虽然稀薄,虽然混有烟尘,仍然觉得美。
祈愿2007年吉祥!人人心怀善愿,各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