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不中?医不医?

(2006-11-30 09:01:49)
标签:

中医

西医

分类: 养生

诚实地说,我没读过《鲁迅文集》。先生的文章,看过的,也只是上中学时学的几篇课文。当然,我知道鲁迅这个名字是响当当的,他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一个人的命运。所以,当我看到先生曾说过“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这样一句有失辩证的话时,心里挺难受的。

如果说民国政府视中医为糟粕是已逝去的历史。那么,在振兴中医许多年,实践“中医现代化运动”,甚至“中西医结合”的今天,情况又怎样?恐怕相当多人对中医的认识仍停留在“西医治标不治本,中医治本又太慢”,仍是把中医作为西医的拐杖,西医被枪毙的“死马”,留给中医当“活马”医。

矛盾的是,中医市场又看似挺繁荣,打着“中医世家”、“祖传秘方”招牌的广告比比皆是。随着亚健康人群的日益庞大,媒体对国际各种自然疗法的报道,高压生活节奏下的精英人群对“慢生活”的渴求,“中医养生”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2005年,刘力红教授的著作《思考中医》爆冷门地热销,隔年再版,广西出版社趁势推出一系列中医书籍;凤凰卫视的主持人梁东,以及网易的丁磊改行拜师学中医,使得中医难得地成为媒体“热炒”的一道菜。

2006年,韩剧《大长今》的热播,让国人对喝蜂蜜水解酒等中医养生的小窍门津津乐道。秋天,韩国成功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世界遗产,并正着手将中医改为韩医,以此申报世界遗产。而日本很早就将“中药”冠名为“汉方药”,独霸中药世界出口贸易的鳌头。

再看欧美,中医热正持续升温——英国成立了3000多家中医诊所;加拿大温哥华颁发了700多个针灸执照;《黄帝内经》在美国翻译出版了数次;联邦德国成立国际中医学会,并用德文出版《中医杂志》。

可在同一时间,中医的发源地中国,很多人正在网上响应“废除中医”这句无知者无畏的妄语——

2006107,一位名为张光耀的教授发起“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征集网络签名活动。在此之前,此教授就曾发表《告别中医中药》的文章,指斥中医药“不文明、不科学、不人道,危害生物多样性”,之后,又在网上发表了一系列“告别中医中药”的言论。

而在地球另一端,美联社于200647号刊登了英国王储查尔斯接受英国《男性健康》杂志的访问。很早,查尔斯就提倡西方主流医学以外的替代疗法,在此次访谈中,查尔斯再一次申张了自己的这一观点,并且,提及中医,查尔斯说:“如果我们对八千年前的印度和中国的医术视而不见,那么,我们的确漏掉了一些东西,我的这种感觉非常强烈。因为,它们的医学理论基础是看人在宇宙中、在和谐整体中的位置。”

查尔斯凭什么为中医作免费广告?那是因为他的的确确从中受益。据说,查尔斯有专门的针灸医师。戴安娜王妃离世前曾预约了一位中医师,无奈,两周后,一场车祸,王妃命归黄泉。不仅王室成员,英国的一些议员、政要人物,电视主持人、名模等名流,都是王妃相中的那家中医诊所的座上客,而他们求治的也多是一些让西医比较头疼的疾病,比如抑郁症、关节炎、失眠、皮肤病、花粉过敏、不孕症,等等。

《旧金山纪事报》还曾在头版位置报道了影星沙朗·斯通接受针灸治疗中风的消息。据说,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夫人为缓解紧张等心理压力,已在耳朵上插针”10年;英国超模凯特·摩斯也在耳朵上插针,并经常用手揉搓双耳,以克服毒瘾。

还看过一篇报道,说美国参议员汤姆·哈金的的哥哥曾因甲状腺癌转移,饱受疼痛折磨,医生用大剂量吗啡为他镇痛,但效果不明显。长时间的疼痛,导致哈金的哥哥24小时不停地打嗝,无法入睡,对此,西医也无能为力。后来,多亏疼痛研究权威麦克斯医生,找来曾为自己和家人治过病的田医生。田医生在哈金哥哥的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等穴位插了6根针,10分钟后,疼痛减轻的哈金对家人说:“让田医生陪着我就行了,我想睡一会儿。”此景让站在一旁的哈金吃惊不小。第二天,哈金就约见田医生。此后,哈金多次在国会听证会上呼吁重视加强针灸研究。

而新加坡现任卫生部长许文远曾在一次公开讲话中说:“我是吃中药长大的。有一次,我摔倒,手肘脱臼,父亲带我去看跌打医生。我肚子痛,会吃‘保济丸’。如果我咳个不停,母亲就会用‘罗汉果’煮水给我喝。‘云南白药’更是我们家急救箱里必备的药物,专门用来治疗伤口。”

据媒体报道,许文远非常讲究养生之道,虽公务缠身,但多年来一直保有打坐、静思的习惯。

据说,主张“废除中医”的张教授是一位研究科学史的学者。搞不懂的是,张教授为什么,又是凭了什么科学证据,以此证明中医的“不科学”,甚至,还包括“不文明”、“不人道”?!

传统中医是华夏祖先清静身心,将自己融入自然宇宙中,用临床实践所获得的真识,经过四千年(也有八千年之说)的历史沉淀,不是一句“不科学”就能断然革除的。有关部门已明确表示,反对并取消中医中药的言论和做法是“对历史的无知”。

之前的方舟子,包括现在的张教授,都不是责难中医的第一人,当然,也绝不是最后一个。客观地说,市场对中医势不可挡的需求是事实,中医信任危机也是现实。

据鲁迅先生说,他对中医的绝望源于儿时为父治病的经历。小时候,先生常去当地有名的中药铺,将药方从高高的柜台前递进去。方子是名医的方子,用药也很奇特,比如,“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原对的蟋蟀”、“结子的平地木”。可惜,这些奇特的药材并没有起到神奇的效果,父亲仍撒手西去。

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庸医或招摇撞骗的投机份子,是任何时候都不可避免的,但因此而否认中医本身,难得不是一种短视?或许,我们需要提醒自己的是慧眼识真,而不是一叶障目。

传统中医多靠哲学推理和统计学验证,而不是实验室里的论证,只有具有相同哲学平台和悟性的人,才能信受华夏祖先留下的这些智慧。

误解,还是源于不了解。

无论诋毁中医者,还是对中医小心观望试探的人们。扪心自问,我们对传统中医的认识有几分?对中医养生的常识又了解多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