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阅己 |
三匹拉着平板车的马,在奥体东门旁的自行车道上,以相隔几十米的距离一字排开。车上驮的什么呢?西瓜、桃、梨。
公车走得很慢,所以,马的大眼睛就像慢镜头下因为慢而被视觉放大的局部,映入我的眼睛。
偶尔看到马抬抬前腿,扬扬脖子,两只无辜的大眼睛,木木地,不知看着哪里。
他是累了吗?
突然想到,马累的时候,怎么休息?晚上怎么睡觉?四只脚的马怎么也不能像人,可以把自己撂倒了,放平了,睡。那么,他至少可以卧睡?
是真的少见多怪。我不懂。但从以前看的电视里,印象中,早起的主人去马圈牵马,马从来都是站着被拴在圈里的啊?
仅有一次,关于野生马群的一个纪录片,一只难产的母马,宫口已经开了,小马的身子都看到了,可是,小马儿就是不能顺利地从产道自己爬出来。是的,没有助产师可以帮助母马。
母马沉默地走着,然后,卧倒在地,再用力,不成,起身,再走,再卧倒。
小马好不容易分娩出来,全身被白色的羊水薄膜裹着,蜷缩在草地上。母马用舌头一点一点将小马身上的羊水全部吸吮到自己肚里,动作麻利,完全看不出是个刚刚生产,需要休息的母亲。洗去羊水后的小马露出马驹的样子来,不一会儿,四只脚竟然颤颤巍巍地抵住草地,终于站直了,再看一眼,小马已经开始在草地上行走了。
跟马相比,人,是真的已经娇贵太多太多了。
马是不是只有在难产时,死亡时,才会卧倒?
马的一生有多长?二十年?三十年?
那么,除了野生的马群,除了被用来作赌注精养着的赛马,绝大多数的马都是劳累命,被人骑,被鞭子抽,负重,拉车,不许偷懒。
每次看见大眼睛,四只脚的食草动物,总有怜惜之情。
一次,去宋庄采访,一位农户的院门口拴着一头牛,也是大大的眼睛,偶尔将前腿抬起来,又放下,偶尔缓慢地扭扭头,哼两声。
如果不是地上的牛粪太多,而我还要进别人家里做采访,很想过去捧着它的大脑袋,仔仔细细看看他又大又黑的眼睛。
可是,我知道,即便当时地上没有牛粪,我也没有工作在身,我也难保就会将“大眼睛”的脑袋拥到怀里。难道,我不会嫌弃他身上的体味?老实说,我还没有那么忘我。
但,一个很无知的想法是,为什么一定要在牛脖子上拴绳子,绑在树上?如果是自家的耕牛,他会逃跑吗?或者,仅仅是为了防贼偷?
牛当然不会说人话,人也少有耐心听牛说话。那么,除了在被激怒的时候,撂蹶子,用角顶人,使牛脾气,抗议。牛,怎么表达难受,比如被拴在脖子上限止他行走的那根绳索?悲伤的时候,他发出的哼鸣声听上去是不是像呜咽的哭声?疼痛的时候,他的眼里会不会蓄着没有流下的泪水?
看过这么一个关于母牛和小牛犊的真实故事。
清朝道光年间,烈山集有一个屠户,名叫张六子。46岁那年,张六子从邻村买来一头母牛和一头牛犊。当天,当张六子正要杀牛时,却怎么也找不到那把磨好的屠刀,无奈,只得坐下来发呆。无意中,张六子看见母牛哭了,正惶恐不安地看着对面的小牛犊,脖子一伸一伸,样子很难受。回头再看小牛犊,在墙角里一动不动地卧着,像个孩子似的,泪水汪汪地望着母牛。
张六子的心被什么柔软的东西碰了一下,心想,自己杀牛几十年,还从未留意过这情景,今儿是怎么了?他定定神,去赶小牛犊,小牛犊不起,他用棍打,小牛犊还是不动,张六子只好抓住小牛犊的前腿,提起来,朝旁边一甩,这才发现,怎么也找不到的屠刀竟然在小牛犊的身下。
从来见血不手软的张六子,这一回,心软了,他给母牛解了绳索,只见小牛犊从地上爬起来,走到母牛面前,用脖子蹭着母牛,母牛用舌头舔着小牛犊,低沉地叫了几声,小牛犊好像听见了什么,前腿朝张六子跪了下来。
从此,张六子不再杀牛,信受佛法,终生食素,并一直养着那头母牛和子牛。母牛死后,子牛到张六子86岁去世时,不吃不喝,比恩人多活了七天后,也死了。
今年初夏有一天,从法源寺出来,离寺院不远的距离,看到一家餐馆门前的空地上拴着一只小羊,粗粗的铁链,在小羊的脖子上缠了很多圈,地上放着一些带树叶的新鲜树枝。小羊看上去很不舒服的样子,不时地低下头,又扬起,四只脚在狭小的地面上打着转儿,我以为他想吃树叶,因为铁链太短,又太紧,小羊根本不可能正常地低下头,去吃那些树叶。
那个用铁链把小羊拴起来的人,你能扔一把树叶在地上,以示对这个临终者的一点慰籍,可你为什么就不肯多花两秒钟的时间,看一眼,他究竟能不能享受得了这顿最后的晚餐?
我捡起树叶放在小羊的嘴边,可是,小羊扭扭头,还是不吃,发出哼哼的声音,我听不懂,但看得出,小羊的情绪很不安宁。这时,走来一位老人,对我说,别喂了,一会儿就要杀了,他吃不下去的。
对一只就要被杀了当肉吃的小羊,我没有一点法子帮他免除被刀割的悲惨,也不能分担半点他的恐惧,只能无语地看着他,在心里对他说了一些话,然后,朝车站走去。
餐馆就在路边,站在路口,回头看,那只小羊的四只脚立在空地上,白的,幼弱的身体,孤零零的,好像与这个尘世无半点关联似的,似乎他的存在,只是为了变成几个小时之后鲜美的烤羊排,并且,偶然成为一个敏感而无能的过客眼中寂静无声的一尊雕塑,反衬得街景上的人事无比喧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