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编摘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天是「收」的季节,何谓「收」?就是指阳气经过春、夏两季的释放,到了秋天,阳气收敛,果实成熟,冬眠的动植物开始为「冬藏」做准备。这时,天地以阴气为主,所以,秋季万物凋谢,大自然一派萧条。
《皇帝内经》在提到秋季的养生时说:秋三月,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与鸡俱兴」的意思是「鸡鸣即起」,凌晨3:00—5:00为寅时,寅时即为「鸡鸣之时」。所以,古人云,秋三月要「早卧」,是说,晚上8点(20点)就要上床睡觉了,「早起」,是说,凌晨3点多就可以起床了。
这在习惯夜生活的现代人听来,简直匪夷所思。不是古人古怪,而是现代人心浮气躁,只图随心所欲,不能静心顺应自然节律的变化。
晚9:00—凌晨3:00恰为一天的冬季,冬主藏,主阴气。阴气盛,目瞑;阳气盛,目瞠。只有在一天的冬季,也是阴气最盛的时候,才容易入睡,这时候,人只有睡着了,才能借天力,滋阴潜阳。只有冬天有所藏,春天才有所生。没有「冬藏」,「春生」何有?
工作和应酬较忙的,晚上尽量不晚于10点半入睡(以保证子时11:00入眠)。早起最迟不要晚于7:00,因为清晨属于一天的春季,春应肝,清晨不醒,肝气不得升发,好比树芽憋在枝里,没有「春生」,怎会有「夏长」?这也是为什么会有「星期天病」,其实就是晚睡晚起,肝气没有得到升发的原因。
很多人以为晚上熬夜,只要白天补够了,不就齐了。其实,这都是不懂「天人合一」的道理而产生的误解。中医的最高境界为养生,养生第一大补为睡补,而且是一定要太阳睡,我也睡,才称为补。
人在宇宙间,渺小如尘,人力不借天力,必定逆天地而早衰,甚至早夭。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病层出不穷,抑郁症人数年年增长的一个原因。
秋天是躁郁症的一个多发季节。气候是助缘之一。每年,大自然都有“五气”的轮流变化,春主风,夏主暑,长夏(中医将阴历六月称为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
中国文字是充满智慧的,燥是火字旁,表明秋季天气干燥,缺少水分,万物一派萧瑟。而「躁」呢,是「足」字旁,人「躁」了,表现在哪里?在足,所以,人在烦躁的时候,脚会不自由主地抖动,坐立不安。
从五脏对应的情志来看,肺主忧,肺气虚的人,对秋天的萧瑟之景就格外敏感,容易引起「秋悲」,情绪低落,忧愁,不愿意讲话。因为,人讲话需要靠气来推动,肺气不足,就懒语。另外,在五行里,肺属金,肝属木,金旺,则克木,例如,肺阴虚内热,可使肝火上行,肝阳亢者,性情上就表现为烦躁不安。
人若能顺应自然,及时配合饮食起居的变化,调节身心,可轻松安度秋燥,去除心躁。
但是,现代都市人,生活方式大多违背自然规律,比如熬夜,伤了肝胆气(凌晨11:00—1:00为子时,肝经最旺;凌晨1:00—3:00为丑时,胆经最旺)。胆气不足,就会胆怯,形成怯症——胆小、多疑、惕惕不安、洁癖等;在五脏六腑里,「肝为将军之官」,平定身体诸乱,长期过子时不睡,伤了肝气。「肝为心之母」,肝不司职,全身脏腑功能随之下降,身体自然百病丛生。
另外,现代人饮食无常,加之贪寒凉食物,伤了脾气,脾主思,造成思虑过度,疲惫,郁郁不乐,形成脾郁。
除了饮食起居要跟上自然的节拍,《皇帝内经》在提到秋三月应保的情志时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也,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可现代人多欲重,多繁劳,心神不宁。「心为君主之官」,君主不宁,臣民则乱。老子讲:「静为躁君,重为轻根」又讲:「静生智,定生慧」,可见,一个人,只有当他的心是清静的,当他定力很强,不再浮躁不安的时候,才会生起智慧。
工作之余,应减少不必要的劳作和应酬,以免耗阳气过多。每天尽量给自己留一段独处的时间,沉静下来,以养心神。如果能进行瑜伽冥想,或静坐至后背发暖,有眼泪、鼻涕等毒素排出,效果更好。
「心无其心,百病不生」。平日里,拓开心量,再恼人的事,一笑了之。因为,人在心烦气躁的时候,往往会发火,或者压火。发火,会使形与气相脱离,感觉头晕脑胀;压火,则会形成肝郁,郁则瘀,瘀则病。
相由心生。境随心转。有一天,当你心如止水之时,也正是你容光焕发,一顺百顺的时候。
——这是给《时尚美食美酒》“健康刊中刊”10月号专题写的“作业”之一。
如果你读了,有所受益,那么,让我们一起感谢大道堂中医养生研究院http://www.dadaotang.com的刘逢军教授,如果不是因为看了他深入浅出讲解的中医养生常识的光盘,我根本无缘无福了解,什么是中医?如何养生?也不可能写出这篇稿子。
感谢华夏祖先为我们留下的珍宝——《黄帝内经》。
感谢天地万物为滋养我们的生命结出了那么多丰富的种子,蔬菜,和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