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烛《母亲》诗歌版(25):她的每一分钟都很慢

标签:
杂谈洪烛育儿情感文化 |
网店推荐: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1408765456.htmlhttp://product.dangdang.com/1286305592.htm
洪烛长诗《母亲》连载(25)
洪烛
25
母亲住院,在病床上寂寞难耐,
让我多带点报纸给她看。
当天的晨报读完了,就读旧报纸,
读三天前的、一星期前……
她的日子仿佛倒着过的?
新闻都变成旧闻了,她读着依然新鲜。
需要用多少天发生的事情,
帮助她熬过医院里的一天?
世界变化很快,而她的每一分钟都很慢:
为忘却自身的痛苦,只好
把注意力转移到报纸上。
我每次去探视,都要从家中
废报纸堆里抽出厚厚一叠。
母亲去世了,床头还有几张报纸
没有读完。她的阅读还会继续?
要知道,她对这个世界的兴趣
一点未减。新闻与旧闻对于她
几乎没有区别。
(待续)
洪烛公开出版的第43本书:《母亲》。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首印一万册,已在全国书店系统上市。定价:35.00元。诗人洪烛为怀念逝去的母亲,而写了《母亲》,用白话间或以诗的语言倾吐着他的哀思。在这个长篇巨制中,作者回顾承蒙母爱四十多年的时光,撷取在医院看护、挑选墓地、葬礼和母亲生前一个个细微的生活片段,各成一节,任泪水和着思绪流淌,节节如杜鹃啼血,让人为之情动;字里行间氤氲着对母亲的思念,常有让人猝不及防的话语撞进读者的眼帘,让人潸然泪下;那至情至真至纯的文字,会猝然拨响你心灵深处久久搁置的琴弦,使之轰然作响。
本书是一部读了让人流泪的书。获中国散文年度金奖,并入选中国散文学会评比的《2014年中国散文排行榜》。
塑造一位中国式的伟大母亲形象
原文地址:塑造一位中国式的伟大母亲形象作者:老圣的博客
用平静铺陈悲痛的长诗,塑造一位中国式的伟大母亲形象
—读洪烛的《清明节怀念母亲1》
明日就是清明,我读了洪烛的长诗,怀念是全诗的主流意识,全诗用平静铺陈了怀念母亲的悲痛。
清明祭祖思故人,这一天那些缅怀和痛思故人的生者大都用痛呼和伤怀的写法写了许许多多的祭文,有许多也不失为很优秀的文章。辞赋名家张友茂就用叙述和痛诉、呼喊方式写了一篇《“祭母文”》(又名“【祭母父嫂兄辞】”),张友茂用反复的用“哀哉”“呜呼哀哉”“乎”等词,还有大量的短句言语真切的写了这篇有代表性的祭文,其赋感人肺腑。是一篇用悲痛直接写成的祭文。而 洪烛的《清明节怀念母亲1》则是以现代诗的体才、用他已蜕变的现代诗的口语,以平静铺陈悲痛的长诗——也是一篇感人肺腑的祭母文。
《清明节怀念母亲[1]》以肯定的一句“墓地总有那么多的油菜花。”独立开篇。满地的油菜花,天地一片的金黄景色和气氛让诗者忘掉了忧愁,忘掉了忧愁的诗者看到的墓地是平静和祥和的,诗者踏着清明来悼念的就是这样一位喜欢平静和祥和的母亲。就是这种平静和祥和开篇的第一节就渲染了生者对于失去母亲的悲痛,也就是这一节营造了整篇长诗平静和祥和的意境,于是平静和悲痛这对矛盾在生者深深又深的怀念中激发。诗者因悲痛而平静,因平静而悲痛,这也是诗者于文于己的最大修为所在,正是这种修为诗者才能以平静的方式写出怀念母亲的悲痛,而这种悲痛却是平静的。
《清明节怀念母亲[1]》全篇十六节二百八十六行完全以口语化的语言,以现实主义手法把一开篇就营造的平静祥和的基调和意境一节一节的铺陈开来。用洪烛自己的主张来说:现代诗的突破要甩掉诗所固有的框架。没有诗的框架,加上完全口语化的叙述,长诗仍然能在整体节奏上与作者内心的情绪圆融一致,这是一个真正的现代诗人和现代作家的文学造诣和魅力所在,也是诗者独具匠心的地方,这就是洪烛的现代诗。现实主义手法和口语化的叙述使得整篇长诗没有一点框架的影子,每句每节都在怀念的主流意识下很自然很现实很平静的写成,在意识流的主导下诗者一节塑造一个母亲的形象,一个形象够成一个意象,前十一节就塑造了十一个母亲的形象,十一个独立的意象,最后十一个母亲的形象在主流意识的主导下自然的进行了意象的叠加,通过叠加一个个的母亲形象组合成了一个完整的母亲形象,把完整的母亲形象树立起来的同时,诗者把她升华成了一个中国式的母亲形象。如果说诗者一篇《清明节怀念母亲[1]》的长诗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一位中国式的伟大母亲形象的话,那么就是这位伟大的母亲养育了这样一位了不起的现实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作家。
长诗到第十二节诗者以把平静和悲痛这对矛盾推向了高潮,也是长诗的高潮部分,成功的塑造了一位中国式的母亲形象,而掉念者此时也懂得这样一位平静、祥和、安祥的伟大母亲所需要的是平静与祥和,更懂得母亲所希望的是生者的化悲痛为力量,这种力量更需要平静,于是作者又用平静把悲痛以铺陈的方式从第十三节开始一节一节的化解。全诗在口语化叙述的同时不仅很完美的营造了意象,用意识流进行了意象的叠加,也巧妙的运用了通感、比喻、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特别是反问的运用把生者和逝者一个人间一个在天堂的距离拉近,也就有了第十节的“母亲消失了,我开始承认天堂的存在。母亲去另一个地方安家,只能是天堂。本来觉得天堂很远,甚至还很虚幻,因为母亲的缘故,天堂变近了,变得很实在。”作者也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的反问把情绪推向高潮,把悲痛深化,然而站在墓前看着天堂母亲的作者,只能用平静给在天堂的母亲宁静和祥和。悲痛和平静矛盾的激发,也许只有伟大的母亲,特别是中国式的伟大母亲才能又一次的告诉作者要想化悲痛为力量就需要心情的平静,所以整首诗到了第十二节高潮部分时诗的情绪仍然是很平静的,所以作者要在诗的开篇的第一句就营造平静祥和的意境,所以“墓地总有那么多的油菜花。”
如果说祭奠和怀念母亲心情是悲痛的,那么长诗《清明节怀念母亲[1]》在平静的铺陈下显得尤为悲痛,而作者在悲痛中又是那么的平静!
——老圣
(后记:老圣的此文也完稿于清明这一天,一方面作为老圣自己的赏析,一方面也深深的缅怀作者笔下伟大母亲——中国式的伟大母亲)
读洪烛的长篇散文《母亲》
白露始横江
在网上认识洪烛是在2007年,当时我们同在新浪《久辛推荐》博圈,圈主王久辛是《中国武警》杂志社主编,首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洪烛和久辛是好朋友,供职于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学编辑室,擅长诗歌和散文,他说这是“一手圣经,一手宝剑”。洪烛的散文《母亲》,获“2008中国散文年度金奖”。
《母亲》,是作者自创的“节段体”(笔者称),写的是怀念逝去的母亲,全文共100多节,10万多字,获奖后在全国散文界引起轰动,被称之“洪烛体”。在这个长篇巨制中,作者回顾承蒙母爱四十多年的时光,撷取在医院看护、挑选墓地、葬礼和母亲生前一个个细微的生活片段,各成一节,任泪水和着思绪流淌,节节如杜鹃啼血,让人为之情动;字里行间氤氲着对母亲的思念,常有让人猝不及防的话语撞进读者的眼帘,让人潸然泪下。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言,“我记得写到哪段时,想哭,忍住了;写到哪段时,忍不住还是哭出来了。但愿你也能看得出来,看得出哪一段的原稿曾被泪水打湿过。我一直以为,用墨水写的文字和用泪水写的文字,是能看出来的,是有区别的。”很多读者在这篇博文的评论栏里说,“看完后我泪流满面”,“泪眼模糊,不忍卒读”,“因《母亲》来到这里,因《母亲》而热泪盈眶”……
我是在夜深人静时一气把文章读完的,“男儿有泪不轻弹”啊!可读完后我已经泪流满面。
历代追思父母恩德的诗文众多,《诗经-小雅》《蓼莪》中有“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的句子,被后世称为父母的“九我之恩”,而后,历代也不乏“孝思”佳作。洪烛是《芒种》 2008 年度诗人奖得主,他在《母亲》中用白话间或以诗的语言倾吐着他的哀思。一个极平凡、极细微的细节,他的思绪、联想往往出乎读者思维的空间,那至情至真至纯的文字,会猝然拨响你心灵深处久久搁置的琴弦,使之轰然作响。
他写母亲在医院病逝:“……再一次握住她变冷的手,她已没有感觉。她不设防地躺在我面前,就像我诞生时,也曾如此不设防地躺在她怀抱里。这才是我真正的出生地!” “失去母亲,等于失掉最遥远的故乡,故乡中的故乡。” “母亲没了,内心的童年才真正结束。”
他在到派出所为母亲注销户口时写道:“值班警察将母亲的那张卡片从家庭户口簿里抽掉,我仿佛看见上帝的手——如此轻而易举地从人间夺去我的母亲。才明白什么叫命比纸薄啊。”
为母亲挑选墓地,是使人心伤的时刻,人们往往心中是一片空白或悲痛。但洪烛的笔触写出了他独特的内心独白,“ 哪是我在替你挑选呀,分明一小块土地,早就远远等着你。离绿水不远,离青山更近,刚好一平方米,构成最小的房地产,你的下辈子将在这里度过。替你安顿另一个家,同时替你选择左右的邻居。“互相关照吧,我妈妈人很好的……”“什么叫墓碑?分明是一块石头,打磨光滑,等着刻下你的名字。记住:松竹园30区1排16号,你的门牌号码……到时候我给你写信,能收到吗?你是我的出生地,可我活到今天,不得不接受这项使命:替你寻找一块称心的墓地——难道就是我活着的意义?” “母亲,你的墓地是我见过的最伤心的废墟。”
整理母亲遗物的时候,新旧衣服、老花镜、梨木梳子、梳妆镜……都引起作者揪心的联想,整理完毕,他茫然写道:“再在房间里好好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东西,是母亲忘了的……一个人活了一辈子,留下的遗物就那么一小堆。找来找去,偏偏忘了自己——我不正是母亲最大的遗物吗?她不放心的还是我啊……总算替母亲把自己给找了回来:这才是最可靠的纪念。” “母亲晒在阳台上的棉鞋,还没收回来。她不能亲手去收了,也无法穿上它了。失去主人的棉鞋,在正午的光线中,像道具一样摆设着。我在犹豫:收回来合适,还是让它们继续在那里等待?晒了很多天太阳的棉鞋,虽然是两只,可看上去一样孤单啊。”
在母亲的葬礼上,“我怀抱母亲的骨灰盒(感觉里面还是热的),弟弟捧着母亲的遗照,走在队伍最前面。当骨灰盒被封进墓穴,我与母亲之间一场真正的离别开始了,下意识地喊出一声“妈妈”;几乎忘掉自己已进入不惑之年,而恢复成一个牵着妈妈衣襟怕迷路的儿童。” “……捧着母亲的骨灰盒像捧着飞机失事后的黑匣子。想知道她还有哪些话要跟我说。对于一次不可抗拒的空难,我是迟到的搜救者。”
每个人都有母亲,也有很多人失去了母亲,虽然心中有各自的悲痛,但我敢说,大概洪烛的悲痛更惨烈些吧!因为他是孝子,同时他还是诗人。他的这几段话让我懂得了什么叫“椎胸拔发”、“肝肠寸断”。
“丧母是一种痛,与别的痛不同,它痛定了还会痛,一痛再痛。就因为它是无法填补的。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我的母亲再也回不来。她被昨天的太阳弄丢了。”
“……你让我懂得什么叫悲伤,真正的悲伤。以前的悲伤统统变成为赋新词强说愁,有悲而无伤。第一次啊,我看见自己血淋淋的伤口。更严重的是:这种伤口永远无法愈合。就当是前半生享受的母爱所必须支付的代价。”
“出生时的脐带已经剪断,我像一只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脐带再一次被剪断了,这次手拿剪刀的不是接生婆,而是死神。但是,母亲——这一次我们都别撒手啊。哪怕只是紧紧攥住各自手中的半截断线。也算一种安慰:总会有那么一天,我们再把它系结起来。”
20年前,我失去了母亲,也曾在报刊上写诗撰文寄托哀思,也写了“母亲的爱,是遮雨的伞/母亲的爱,是凉爽的风......”之类的感慨,但和洪烛的《母亲》相比,空怀一腔哀思,文字表达显得多么苍白!《诗经-小雅》《蓼莪》一直被称为历代“千秋孝思之作”,依我看,洪烛的《母亲》又竖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大儿子在小饭馆吃饭,两个人喝了半斤白酒,话题扯到文学、孝道,我就把洪烛《母亲》中的若干文字讲给他听,讲着讲着,已为人父的儿子竟也泪挂两腮。饭店的小老板以惊诧的目光盯着一老一少两个“泪人”,肯定以为是喝醉了。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京东 :京东价19.40 http://item.jd.com/11300301.html
洪烛《仓央嘉措情史》(《仓央嘉措心史》第2部)东方出版社
当当网¥21.30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27705.html
2015年3月7日《广州日报》:《仓央嘉措情史》挖掘“情圣”内心
广州日报讯(记者吴波)日前,《仓央嘉措情史》由人民东方出版社推出。仓央嘉措去世时只有23岁,可他遗留的诗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至今还在传唱。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洪烛继《仓央嘉措心史》畅销10万册后又一部力作,是国内第一本以诗性的方式写作仓央嘉措的作品。这是部关于爱的书,是洪烛从青藏高原采风带回来的作品,献给心中充满爱的人们。本书以作者与仓央嘉措的双重视角,用当代读者便于接受的语言方式进行演绎,深入挖掘“情圣”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优美优雅、大气磅礴。
洪烛《北京:皇城往事》(《北京:城南旧事》姊妹篇)中国地图出版社@京东 :¥22.60 http://item.jd.com/11598671.html
洪烛《北京:城南旧事》中国地图出版社 @京东
:京东价¥ 22.6 http://t.cn/RvITrzd
后记节选:地图上的北京
2003年,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筹建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我受聘为文案顾问,使自己多年来研究北京历史文化所做的知识积累得到发挥,同时又更全面地接触到有关北京的图文资料。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老北京火车站东侧)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于2004年9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展馆共分4层,分别以展板、灯箱、模型、图片、雕塑、立体电影等形式介绍、展示了北京悠久的历史和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我荣幸地参予进这项工程,其原因又很偶然。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新华书店见到我的《游牧北京》、《北京的梦影星尘》、《北京的前世今生》等专著,很喜欢我的研究角度和抒情风格,想方设法通过出版社联系上我。一拍即合。那一年里,我不得不暂时中断诗歌创作,参加了一系列专题会议和项目研讨,撰写并不断修改着策划方案和各种文稿,周末经常带着几位助手加班,一直忙碌到第二年春天。虽然辛苦,但也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武功”大增。我在此基础上酝酿升华,尝试用文化散文的笔法来重新审视、勾勒北京的轮廓及细节,便于当代读者了解北京的古迹与往事。后来,我还连续几年为《北京规划建设》杂志担任专栏作家,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一系列新作。每一期都有编辑的推荐语,譬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的眼中也有一千个北京。不同的是角度各异,互有倚重,相同的是老北京的沧桑厚重辉煌。规划、建筑界人士从专业视角对北京的精读细研,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但作家眼中的北京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似乎并未熟稔。为此,我刊特刊登洪烛的系列篇章,以便让我们跟随作家洪烛一道走近北京的前世今生,寻找这座城市古老的灵魂。”北京旅游一直是世界热点,为展示人文北京,我还与李阳泉合写了畅销书《北京AtoZ》,一部北京文化词典,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出版后,被新加坡出版公司购买英文版权,翻译成英文于2006年出版,全球发行。我的《北京的金粉遗事》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推出后,台湾知本家出版公司购买了该书繁体竖排版权,2005年易名为《千年一梦紫禁城》在海外出版发行。
【内容提要】洪烛《名城记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选取中国的十座名城和十座小城,层层铺开,娓娓道来。《名城记忆》旨在为中国的名城画像,为读者铭刻那些值得人回味与存留的诸多名城记忆,继承城市的内在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指引美好的方向。作品并不单纯地沉湎于怀念过去的辉煌,而是呈现出这些城市各种交错的画面,来体现在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中所蕴藏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力量。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碰撞中,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其深沉的笔调不仅浸染着这些古老名城历史的沧桑和沉重,而且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洪烛《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洪烛美食书由日本青土社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京东
:京东价22.60 http://item.jd.com/11564012.html
《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自序(节选)
我写过美食书《中国美味礼赞》,2003年被日本青土社购买去海外版权,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朝日新闻》刊登日本汉学家铃木博的评论:“洪烛从诗人的角度介绍中国饮食,用优美的描述、充沛的情感使中国料理成为‘无国籍料理’。他对传统的食物正如对传统的文化一样,有超越时空的激情与想象力……”200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又推出我的《舌尖上的狂欢》。那时候,出版者还预料不到几年后会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天下,“舌尖”会像灯塔一样吸引眼球。2012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我《舌尖上的狂欢》续集《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还记得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华医药》节目,连续做几期春节食谱,邀我去主讲。我有言在先:我可不擅长从营养学的角度去剖析,要谈也谈的是这些食物跟传统文化的关系,甚至用文化来“解构”这些食物,说到底就是侃,侃晕了算!不管是把观念侃晕了,还是把自己侃晕了。主持人洪涛很惊喜,说正需要这种新风格。2006年春节,还是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做两期跟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相关的美食节目,又是邀我主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