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烛: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为何成世界第一经典爱情?(组图)

标签:
杂谈洪烛历史情感文化 |
作家出版社《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丛书创作会。我应作家出版社之约创作《凤求凰——司马相如传》一书。
【凤求凰: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这段公元前的自由恋爱,有激情,有勇气,有智慧,有美感又有力量。到了今天,仍被公认为“世界十大经典爱情之首”。国外媒体评比时,中国有三对情人入选其中,除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位列第一外,唐明皇与杨玉环位列第三,徐志摩与陆小曼位列第十。】
凤求凰——司马相如传(节选)
洪烛
【序言:司马相如一生的追求】
他追求美人的垂青,就像凤求凰。他追求知音的赞叹,就像凤求凰。他追求华丽的文章,就像凤求凰。他追求帝王的赏识,就像凤求凰。他追求梦见的自己,就像凤求凰。他追求与别人的不一样,就像凤啊追求天各一方的凰。他是在追梦吗?追得上还是追不上?为什么追着追着,梦就变成了真的?他是在告别故乡吗?走向一个又一个异乡,却无形中拥有更多的故乡。
第五章
我知道有两个琴台。一个在武汉,一个在成都。
我知道有两个知音的故事。一个是春秋时期的伯牙与子期,另一个是汉代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我也就知道了有两个心心相印的乐曲。一个叫《高山流水》,一个叫《凤求凰》。
一个是友谊的颂歌,一个是爱情的绝唱。
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之滨的古琴台,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因为楚国的琴师俞伯牙曾在此抚琴,被路过的樵夫钟子期听出了门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继续弹奏,又被子期识别出弦外之音:“美哉!荡荡乎意在流水。”伯牙喜出望外,与子期结交为挚友,约好来年再会。第二年重游故地,子期却已不幸病亡,伯牙悲伤地在子期墓前再弹一遍《高山流水》,就扯断琴弦,摔碎琴身,发誓今后永不鼓琴。
成都通惠门附近的琴台路,原先叫琴台故径,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当垆卖酒所在地。据《蜀典·器物类》记载,司马相如善鼓琴,所用琴名为“绿绮”,系当初应梁孝王之约写了《如玉赋》,梁孝王读后心花怒放,而慷慨回赠的礼物。琴内有铭文曰:“桐梓合精”。“绿绮”,也就与“号钟”、“绕梁”、“焦尾”并称中国古代价值连城的四大名琴。
司马相如尚是落魄书生时,仰慕临邛首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美貌,加上知道她也是音乐发烧友,终于找了个机会去卓王孙家作客。当主人见司马相如名琴在怀,要他展示琴艺时,他就在客厅里别有用心地自编自演了一曲《凤求凰》。“卓王孙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藏在屏风后面窥探的卓文君,见司马相如一表人才,弹拨的琴曲有求偶之意,分明是在表白暗恋,似乎还挑逗自己中夜私奔。“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这就叫一见倾心。曲终人散后,贴身丫头捎来司马相如托交的字条,果然是邀约在临邛城门口自己住的都亭会面。卓文君在丫头陪伴下赴约,发现司马相如早已雇好车马等候,拉上美人就连夜赶回老家成都。
蜜月还未过完,为了支撑起小小的家,文君就把自己的头饰当了,夫妻开店,在如今的琴台路一带卖热酒熟食。文君亲自坐在垆边沽酒算账,相如也系上围裙,用写字弹琴的手端盘洗碗,当起了“服务生”。“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的典故,由此而来。
只有在忙碌一天、关门打烊之后,相如才搬出琴来,为同甘共苦的爱妻重演一段《凤求凰》,安慰并感激她付出的辛劳。虽然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却举案齐眉,琴瑟相和,过着苦日子,心情却是甜美的:只要两个人形影不离,一直都是“蜜月”。
有人说按照汉代婚姻制度与婚俗,倡导“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义”,丧夫的文君不能“二适”(再嫁),要服丧、守寡,至少要三年。新寡的文君要再嫁,没法明媒正娶,只有采用“私奔”这种似乎显得极端的方式。“私奔”本出于无奈,因遇见真爱而不得不为之,却成为一种另类的美。我见过一篇文章,标题就叫《历史上最美丽的私奔:卓文君与司马相如》。
成都的琴台,是绿绮琴大放光彩之处。后来,“绿绮”甚至成了古琴的别称。成语“红拂绿绮”中的绿绮,借司马相如以绿绮琴挑文君的典故,指能于流俗中识名士、敢于追求自己幸福的古代奇女子。
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这个“挑”字,当有挑逗之意。但也未尝不可作为挑选来理解。人在挑选琴,琴也同样在挑选人。弹琴的人,也借琴声来表达心声,借琴声来挑选真正的知音与知己。
这哪是琴台啊,分明是凤凰台。这哪是绿绮琴啊,分明是凤凰琴。这哪是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分明是凤求凰:没有梧桐树,也照样玉树临风,没有金刚钻,也照样完成了瓷器活。爱情自古即是易碎品,可偏偏就有人能使之成为完美无缺的传奇。这哪是流行的佳话,分明是不朽的神话:别人以物易物,你们以心换心。绿绮琴啊,说白了只是道具。关键得看谁的手在弹,谁的耳朵在倾听,谁的眼睛在说话,谁的心在颤栗……
诗圣杜甫晚年在成都凭吊司马相如遗迹琴台,当场写下《琴台》一诗:“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有人评论:“言茂陵多病后,尚爱文君,其文采风流,固足以传闻后世矣。”(《杜诗直解》)
成都,先有司马相如的琴台,后来又有杜甫的草堂。司马相如消失了的琴声,照样能给杜甫带来新的灵感。
其实,在杜甫之前,名列“初唐四杰”的卢照邻,就写有《相如琴台》:“闻有雍容地,千年无四邻。园院风烟古,池台松槚春。云疑作赋客,月似听琴人。寂寂啼莺处,空伤游子神。”
在杜甫之后,边塞诗人岑参的《司马相如琴台》,更是把千里明月、千古明月所照耀的名人故居,写得悲伤而又不乏一缕悲壮:“相如琴台古,人去台亦空。台上寒萧条,至今多悲风。荒台汉时月,色与旧时同。”
琴台在唐朝,快成了同题诗大赛的擂台。田况《题琴台》:“西汉文章世所知,相如宏丽冠当时。游人不赏凌云赋,只说琴台是故基。”
王素《题琴台》:“长卿才调世间无,狗监君前奏《子虚》。自有赋词能讽谏,不须更著茂陵书。”
韩绛也有一首《题琴台》:“车骑拥客安在哉,绮琴何事有遗台。当时卒困临邛辱,异日宁知论蜀才。园令官闲多病后,茂陵书奏侈心开。文章光燄留千古,陈迹犹存尚可哀。”
成都的琴台,不仅有才子的风雅,而且有佳人的艳情,似乎比武汉的琴台频添了几分温柔与浪漫。武汉的琴台是男人与男人的相互欣赏,成都的琴台则是男人与女人的天作之合。武汉的琴台清高激越,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此曲只应天上有,成都的琴台则是市井里建设的伊甸园,虽然也可遇而不可求,但毕竟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武汉的琴台还有个附属地标,一条叫琴断口的古街,分明在诉说生离死别的悲剧性结局。成都的琴台则是喜气洋洋的,象征着琴瑟相和、花好月圆,至少,会让渴望幸福的人们对缘份多一点信心。瞧,他和她在茫茫人海里,不就是这样相遇并且会合的吗?总有一个人会吸引住你的目光,总有一条路会带着你走进他(她)的心里,总有一根线会像琴声一样,把你们拴在一起。
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没有遗漏“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这个美妙故事:“文君遂相与谋于成都卖酒”,可见文君与相如夫妻开店的地点就在成都。梁载言作《十道志》,尊从此说,称成都的“琴台即相如与文君贳酒处”。唐代李商隐以诗赞美女主角:“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又有诸多诗人争相歌咏。卓文君曾在成都当垆之说,就此成为佳话。
《西京杂记》甚至连卓文君的眉毛都不放过,真是体察如微:“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卓文君画的远山眉,就这样流行起来。该书还夸奖文君“脸际常若美蓉,肌肤柔滑如脂。”后来到了唐朝,才有白居易《长恨歌》对杨贵妃”温泉水滑洗凝脂”的描写。
卓文君堪称“天下最美的老板娘”,也最著名、最经典。可能因了她的缘故,老板娘这一形象,给枯躁乏味的商业活动增添了温软的诗意。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同时还是才子佳人的特型代言人,他们突破了书生与小姐一见钟情的套路,进入故事经常省略的后半部分:俩人抛弃一切在一起究竟怎么办?怎么样?司马相如有了卓文君的辅助,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爱情不只需要空气,也需要面包(或者说粮食)。但有了爱情,面包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只要两个人都有一双勤劳的手,就能自食其力。卓文君之于司马相如,不仅不是拖累,也不仅仅是贤内助,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而且可以并肩作战于商场。这就是老板娘与老板夫人在概念上的区别,她是可以独挡一面的,不只是精神后方,同时也是合作伙伴。卓文君鼓励了司马相如,更鼓励了担心爱情百无一用、离开物质基础就没法活的世人:拥有物质基础不见得就能拥有爱情,但拥有爱情,可以去创造物质基础。当爱情遇见柴米油盐,并不那么可怕,没准会增加一种调料、一种燃料、一种力量。身单力薄的人,也可能因爱情多长出一双手、一对翅膀。司马相如怎么也想不到啊,自己会成为天天为稻粮谋的小老板,但因为有卓文君这个老板娘的配合,日子倒也能过得下去,甚至不乏诗情画意。岂止如此,许多大老板都可能羡慕他的:有一个善解人意、八面玲珑的老板娘,才是无价之宝。
我们也不妨用当代思维,来进行一番故事新编: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是最早下海的文人。他们告别了琴棋书画,在闹市区开起一家酒店。一个是董事长,一个是总经理。治理有方,生意很红火。卓文君本是富绅家的大小姐,因为爱上穷书生司马相如,遭到父母反对,才私奔的。用今天的话来说,他们是非法同居。再美好的爱情,也离不开柴米油盐,娇滴滴的卓文君遭受到现实生活的磨炼,渐有阿庆嫂之风:“祭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而司马相如呢,也开始学会算帐了,到哪儿都随身带着计算器。他发现,挣钱比写诗更快乐。几年下来,也算是个大款了。这就是他们在新时代里的新活法。
川菜中有一道“夫妻肺片”,跟司马相如、卓文君本无关系,可我每次听到这菜名,总下意识地联想到成都,联想到成都那一对最著名的夫妻。他们开的小酒馆,早就拆迁了吧。可走过因他们的故事而得名的琴台路,仍然能闻见酒香,不,我闻见的是爱情的味道,仍然能听见琴声,不,我听见的是超越时空的回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凤求凰》,即使成为绝唱了,仍然有深入人心的回音。每一对在琴台路携手散步的情侣,心里都会有一堵小小的回音壁。“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世传的《凤求凰》还有另一首:“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时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知音最知心。卓文君不仅是司马相如的知音,还是他生命中的红颜知己。司马相如哪是在弹琴啊,分明是在撩拨文君的心弦,以一曲《凤求凰》,一下子就抓住了少女的心。那一年是景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43年),相如大约二十九岁,文君十七岁。文君不仅有灵敏的耳朵,听懂了司马相如琴声里的心声,更有一双慧眼,慧眼识英雄。她一眼就看出了这个两袖清风的书生并非凡夫俗子,置身于一堆官僚与富豪中照样显得鹤立鸡群,日后必当鹏程万里。她还想助其一臂之力,帮他飞得更高更远。其实是在比翼双飞。
如果只有武候祠、杜甫草堂,代表不了成都生活的全部。怎么能少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琴台呢?这才是最能体现成都万般风情的景点啊。成都的平民化是一大特色,自古即以宜居著称,当代的广告语更吊人胃口: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美景之外,还有美食、美人。成都的美食文化,因为出过卓文君这样的老板娘(放在今天而言,已成形象大使),不仅色香味俱全,而且更有文化了,也更有人情味了。她可不是花瓶,还是温酒揽客、盘点流水账的女掌柜。她也不是一般的豆腐西施之类老板娘,还是改变了大才子司马相如命运的女人。如果你知道她又是为了爱情而舍弃富贵、放低身段奋斗于市井中的千金小姐,会觉得她更了不起了。简直是完美的女性,把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优点集于一身,不仅在琴棋书画方面与才子有共同语言,为人处世、撑持家业也游刃有余。司马相如遇见这样的女人,岂止是有艳福,堪称幸运。小夫妻当垆买酒那一段好像很落魄的经历,使司马相如真正走出书斋了,呼吸到人间烟火,即使他后来成为宫廷文人,也因有过低层生活的滋养而不至于完全丢掉真性情。
就司马相如一生而言,这一时期的形象是最自由、最浪漫、最真实、最有体温的。很多人都因他的这段情史而觉得他有亲和力,跟太多只会吊书袋或名利熏心的文人区别开来。一万个文人里可能只有一个真情种,司马相如绝对是万分之一。一万个情种里可能只有一个流芳百世,司马相如就是万分之一的万分之一了。可如果没有卓文君,没有卓文君的配合,司马相如能做到脱颖而出吗?情史,可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就是最早的范例。在成都时期,卓文君甚至无法隐身于男人后面,而不得不走上台前,与夫君并肩抵抗生存的压力。她不是幕后的女人,而是女主人。她不是配角,而是女主角。司马相如进入文学史了,卓文君也是文学史里的女人,确切地说,是对文学史有功的女人。助了司马相如一臂之力,也等于助了文学史一臂之力。作者、作品,固然是文学史的硬实力,但与作者、作品相关的传奇,也能为文学史注入软实力。正因为有类似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这样的佳话,中国文学的堂前燕,也一样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清人尤侗称赞卓文君是司马相如的第一知己:“予谓文君之事,不足为相如病也。以相如之才,事景帝、孝王,皆不能知,而临邛令与诸富人又不足与言,乃文君独能怜才,国士之遇出于闺中,生平第一知己,在汉天子上矣。文君之从相如,不减红拂之识卫公;相如之挑文君,不愈仲容之追貉婢乎!”
文君夜奔,比红拂夜奔发生得早,一样的月光,一样的心跳。隋末司空杨素家妓红拂本姓张,因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文武双全的李靖想投靠杨素门下,面试时被拒,站在一侧旁听的红拂却觉得这位访客谈吐不俗、必成大器,托门人跟踪,探得李靖住处,深夜孤身前往敲门,表明愿一路陪伴其创业。天亮后,两人扮成商人离开长安,前往汾阳投奔李渊与李世民。李渊父子起兵后,李靖为创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平定江南,并攻打突厥,活捉颉利可汗,被封为卫国公。红拂自然成了一品夫人。红拂夜奔,是否受到文君夜奔的影响?女人只会为爱情而夜奔。爱情是女人醒着时也会做的梦。文君与红拂,都是做着这个梦奔向远方的。
从直抒胸臆的《凤求凰》来看,司马相如即使在人生的低谷期也很自信,自视为人中之凤。
唐代诗人张祜《司马相如琴歌》,道出了对这段爱情故事的感叹:“凤兮凤兮非无凰,山重水阔不可量。梧桐结阴在朝阳,濯羽弱水鸣高翔。”
《西厢记》中张生隔墙弹唱《凤求凰》,说:“昔日司马相如得此曲成事,我虽不及相如,愿小姐有文君之意。”《墙头马上》中李千金,在公公面前以文君私奔相如为自己私奔辩护;《玉簪记》中潘必正亦以琴心挑动陈妙常私下结合;《琴心记》直接把相如文君故事搬上舞台……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这段公元前的自由恋爱,有激情,有勇气,有智慧,有美感又有力量。到了今天,仍被公认为“世界十大经典爱情之首”。国外媒体评比时,中国有三对情人入选其中,除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位列第一外,唐明皇与杨玉环位列第三,徐志摩与陆小曼位列第十。
我每次来成都,可以不再去武候祠、杜甫草堂,却总想到琴台路走一走。那才是散步的好地方。虽然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酒馆早拆了,琴台也似是而非,可毕竟这一对小情侣的名字是抹不去的,故事是忘不掉的,哪怕只是凭吊一下名存实亡的遗址,也觉得那幕爱情的戏剧仍会重演。只不过剧中人换成了别的情侣的名字。凤求凰,凤求凰,即使凤凰涅槃了,浴火之后还会重生,还会继续前世的追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是成都的荣誉市民,使成都在象征的意义上不只是一座休闲的城市、消费的城市、琴棋诗画的城市,也是一座永远在恋爱的城市。我在宽巷子窄巷子泡吧,或者随便在哪条无名街道的茶座坐坐,都会下意识地关注一下:有没有老板娘啊?老板娘长什么样啊?跟卓文君像不像啊?毕竟,我来到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地盘。我也会暗暗打量周围喝茶、搓麻将的成都人,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时代,他们的顾客,没准也是这样的神态、这样的性情。好安逸哟。
第八章
司马相如被罢官,心情灰暗,离群索居于长安西郊,在茂陵县与卓文君形影相吊,重新过起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民生活。幸好老丈人卓王孙心疼女儿,再次给了一笔财产,司马相如虽然赋闲在家,但并不缺钱,仍然可以四处周游,请客交友,以排遣政治上的失意。卓文君打扫书房,发觉那把从巴蜀带来的琴已蒙上薄薄的一层灰尘:相如整天与一班酒肉朋友厮混,好久没跟自己琴瑟相和,弹唱那曲《凤求凰》了。自己每每邀约,相如总以没空或没心情为理由来搪塞。文君知道此时是相如人生的又一个低谷期,也就没怪他,反而加倍体贴,嘘寒问暖。相如有时却表现得很不耐烦。直到贴身丫头偷偷告诉文君:听说老爷在外头有了新欢,是茂陵县当地的一位名媛……文君就像听见晴空霹雳。实在不敢相信司马相如会背叛临邛私奔之夜的山盟海誓。凰还在不离不弃呢,凤却想另栖高枝。待到司马相如晚上醉酒归家,文君严加盘问,相如只得如实相告,说当地的那位大家闺秀崇拜自己的文彩,自己也有意纳其为妾。没听完他的解释,文君就冷笑一声冲进书房,反锁上门,任相如怎么敲也不开。第二天中午,门终于开了。只见桌上的那把琴,弦已被齐齐剪断。文君面无表情地递给相如一张纸,上面写着一首墨迹未干的《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御沟止,沟水东西流。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竹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相如一读就明白:文君已有绝交之意。他心里也同样如刀铰,连忙道歉,表示从此后再不花心,一心一意与文君白头到老。相如迷途知返,文君也就原谅他了。后来,两人的爱情再无曲折变故。断了的琴弦再接上,弹出的《凤求凰》还是那么情真意切。卓文君的《白头吟》,是其中的一小段插曲。但并不多余。
卓文君如何对待司马相如的“婚外恋”?这位绝对挑不出毛病的典型贤妻良母,用一首诗感化了夫君,教育了夫君。似乎比痛骂他一顿或所谓的一哭二闹三上吊,起到更好的效果。
传说卓文君除《白头吟》外,还写过一封凄怨的《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这类传说太多了。譬如说司马相如离家出走时,给妻子送出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卓文君读后,心如刀铰: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她忍住悲痛,回了一封《怨郎诗》:“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字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念,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九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司马相如读完,惊叹妻子真是盖世才女。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虽历经波折,这一对才子佳人最终还是白头到老,没有让人失望。司马相如先走一步之后,传为卓文君所作的《司马相如诔》,流行于世,字字含情,声声滴泪,概括了司马相如的一生:“嗟嗟夫子兮亶通儒,少好学兮综群书。纵横剑伎兮英敏有誉,尚慕往哲兮更名相如。落魄远游兮赋《子虚》,毕尔壮志兮驷马高车。忆昔初好兮雍容孔都,怜才仰德兮琴心两娱。永托为妃兮不耻当垆,生平浅促兮命也难扶。长夜思君兮形影孤,上中庭兮霜草枯。雁鸣哀哀兮吾将安如,仰天太息兮抑郁不舒。诉此凄恻兮畴忍听予,泉穴可从兮愿殒其躯。”梅鼎祚《文纪》有此,未详所出。《西京杂记》提到此事:“长卿素有消渴疾,及还成都,死,文君为诔,传於世。”
后来有人据此写过一首叫《望江亭》的诗:“当炉卓女艳如花,不记琴心未有涯。负却今宵花底约,卿须怜我尚无家。”句首四字连起来为:“当不负卿”。
正是在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破镜重圆那段时间,被汉武帝冷落废弃的陈皇后阿娇,听说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因为一首《白头吟》和好如初的事情,把《白头吟》找来读罢,更是泪如雨下。就托人转交千金给相如与文君作酒钱,其实是想买相如一赋,最好以自己失宠后幽居的长门宫来命题。陈皇后所抱的希望,是汉武帝读到后,也会像相如对文君那样回心转意。且说这陈皇后,原系汉武帝姑母馆陶公主的女儿。当年她和武帝刘彻两小无猜、青梅竹马,馆陶公主跟刘彻开玩笑:“得阿娇好否?”刘彻面露期待:“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作为景帝刘启唯一的同母姐姐,馆陶公主就积极推举刘彻为皇太子。刘彻当上了太子,果然娶阿娇为妃。继帝位后,又封其为皇后。第三年,建元二年(前139年),武帝到姐姐平阳公主家做客,对姐姐家的歌女卫子夫一见钟情,将其带进宫中。陈皇后妒意大发,几次寻死觅活,闹得后宫鸡犬不宁。刘彻对她本已变淡的感情也给折腾没了。陈皇后还与女巫楚服等人在宫内施行巫蛊之术,意在加害情敌卫子夫。元光五年(前130年),巫蛊之事败露,楚服枭首于市,诛连者三百多人。陈皇后被废,退居长门宫,整日以泪洗面。她把托请司马相如写赋,当成了救命稻草。
此时的司马相如,正好有与卓文君的感情波折作为切身体验,再加上自己被告发而罢官,同样的失落,同样的希望在天子面前洗清自己,他为陈皇后代拟的这篇《长门赋》,写得很动情,既把绝望渲染得如泣如诉,又勾勒出对未来的一线希望。此赋一出,被争相传抄,唤起无数读者的同情。美人一笑值千金,能让美人千金以求相如一赋,又岂是千金所能比拟?这才是不过时、不褪色的无价之宝。不只能让美人心里一暖、破泣为笑,更使当时和未来的无数读者牵肠挂肚。小序讲述的前因后果,使《长门赋》大为增值:“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
退居寒郊的司马相如,与打入冷宫的陈皇后,祈祷的是同一个倾听对象:汉武帝。只有感动了汉武帝,他和她的命运才可能出现转机。汉武帝果然听见了。司马相如这位名家的赋,汉武帝是每篇必读的。这也是陈皇后找司马相如写赋代言的原因。
汉武帝读完《长门赋》,对陈皇后的态度是否有所改变?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赋前小序里注明的:“相如为文以悟其上,陈皇后复得亲幸。”另一种则说汉武帝并没有收回成命,被废的陈皇后几年后忧伤地死于无人问津的冷宫。
司马相如的命运倒是又回春转暖。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在被罢免一年之后,司马相如官复原职。汉武帝给了司马相如一点惩戒,没多久就重新启用,不知跟他读到《长门赋》有没有关系?即使汉武帝并没原谅陈皇后,他毕竟原谅了司马相如,让这位栽了跟头的文豪东山再起,回到自己身边,继续献计献策的使命。
那就让我们看看大名鼎鼎的《长门赋》,究竟有什么神奇的?
伊予志之慢愚兮,怀贞悫之欢心。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奉虚言而望诚兮,期城南之离宫。修薄具而自设兮,君曾不肯乎幸临。廓独潜而专精兮,天漂漂而疾风。登兰台而遥望兮,神怳怳而外淫。浮云郁而四塞兮,天窈窈而昼阴。雷殷殷而响起兮,声象
心凭噫而不舒兮,邪气壮而攻中。下兰台而周览兮,步从容于深宫。正殿块以造天兮,郁并起而穹崇。间徙倚于东厢兮,观夫靡靡而无穷。挤玉户以撼金铺兮,声噌吰而似钟音。
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罗丰茸之游树兮,离楼梧而相撑。施瑰木之欂栌兮,委参差以槺梁。时仿佛以物类兮,象积石之将将。五色炫以相曜兮,烂耀耀而成光。致错石之瓴甓兮,象玳瑁之文章。张罗绮之幔帷兮,垂楚组之连纲。
抚柱楣以从容兮,览曲台之央央。白鹤嗷以哀号兮,孤雌跱于枯肠。日黄昏而望绝兮,怅独托于空堂。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援雅琴以变调兮,奏愁思之不可长。案流徵以却转兮,声幼眇而复扬。贯历览其中操兮,意慷慨而自昂。左右悲而垂泪兮,涕流
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惕寤觉而无见兮,魂迋迋若有亡。众鸡鸣而愁予兮,起视月之精光。观众星之行列兮,毕昴出于东方。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夜曼曼其若岁兮,怀郁郁其不可再更。澹偃蹇而待曙兮,荒亭亭而复明。妾人窃自悲兮,究年
果然不同凡响。
司马相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位宫廷文学侍从,《长门赋》开骈体宫怨题材之先河,引得无数后人仿效,也就不足为怪了。
李白肯定看过《长门赋》的,他的诗《妾薄命》,就像是唱和:“汉帝重阿娇,贮之黄金屋。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宠极爱还歇,妒深情却疏。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雨落不上天,水覆重难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昔日芙蓉花,今成断根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
李商隐《戏题友人壁》:“花径逶迤栁巷深,小阑亭午啭春禽。相如解作《长门赋》,却用文君取酒金。”
黄滔在题为《司马长卿》的诗中,写道:“一自梁园失意回,无人知有掞天才。汉宫不鏁陈皇后,谁肯量金买赋来。”
卢仝的《卓女怨》,借卓文君之口抒情:“妾本怀春女,春愁不自任。迷魂随凤客,娇思入琴心。托援交情重,当垆酌意深。谁家有夫婿,作赋得黄金。”
崔道融的《长门怨》,则以反讽的方式对司马相如的薄情寡义进行了挖苦:“长门花泣一枝春,争奈君恩别处新。错把黄金买词赋,相如自是薄情人。”
由于《长门赋》序言提及武帝的谥号,司马相如不可能知道,况且史书里找不到记载汉武帝对陈皇后复幸之事,有人据此认为《长门赋》并非司马相如所写,是后人伪托。其实,此序出现在梁萧统《文选》中,也可能是萧统编辑时所加。
朱熹还是认可《长门赋》为司马相如原创,在《楚辞后语》里说:《长门赋》者,司马相如之所作也。归来子曰:“此讽也,非《髙唐》、《洛神》之比。”
我1989年大学毕业来北京时,就有一个计划:为这座接纳我的城市写一部书。后来作为中国文联出版社的编辑,策划过一套《外省人在北京》的丛书,反响较大,北京电视台的《荧屏连着你和我》还请去做了一套叫《新北京人》的节目。当时观众们很喜欢这个“新”概念,似乎有一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我当时就在心里使劲了:一定要把北京写得更有意思点,写出本地作家写不出的那一方面——希望不仅北京人爱看(能发现一些他们日常忽略的东西),外地人同样爱看,而且在北京创业或计划来北京旅游的外地人也都爱看。其实,我是想写出一个别人没写过或写不出的北京,当然,这种愿望是不可能彻底实现的。这本书是断断续续完成的,但即使是中断的时候,我也没有停止过思考、停止过体验。所以,在我的精神世界里,这本书又可以说从未间断过。可以肯定,这本书是在努力回避平庸,是我跟别人、跟自己较劲的结果。
如今,这本书已摆在您的面前。就是由中国地图出版社推出的《北京:皇城往事》。
2014年5月,中国地图出版社推出我的《北京:城南旧事》。我跟责任编辑王毅提及抽屉里还有一部关于北京的书稿,构思和写作了二十多年,至今尚未完工。他催促我尽快完稿,和《北京:城南旧事》构成“姊妹篇”。甚至,未来若还有北京题材的创作计划,也可与《北京:城南旧事》、《北京:皇城往事》这两本共同组成“北京三部曲”。
洪烛《北京:城南旧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 @京东
:京东价¥ 22.6 http://t.cn/RvITrzd
《北京:城南旧事》后记节选:地图上的北京
【内容提要】洪烛《名城记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选取中国的十座名城和十座小城,层层铺开,娓娓道来。《名城记忆》旨在为中国的名城画像,为读者铭刻那些值得人回味与存留的诸多名城记忆,继承城市的内在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指引美好的方向。作品并不单纯地沉湎于怀念过去的辉煌,而是呈现出这些城市各种交错的画面,来体现在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中所蕴藏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力量。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碰撞中,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其深沉的笔调不仅浸染着这些古老名城历史的沧桑和沉重,而且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京东 :京东价19.40 http://item.jd.com/11300301.html
洪烛《仓央嘉措情史》(《仓央嘉措心史》第2部)2015年1月由东方出版社推出。
当当网¥21.30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27705.html
内容推荐
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洪烛继《仓央嘉措心史》畅销10万册后又一部力作,是国内第一本以诗性的方式写作仓央嘉措的作品。本书以作者与仓央嘉措的双重视角,用当代读者便于接受的语言方式进行演绎,深入挖掘“情圣”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把“情歌”绵延不已的空谷回音继续回收。作者诗情漫漶激荡,优美优雅,大气磅礴,无论题材的选取还是诗意的传达,都堪称一次文学创作的奇迹,写出了《仓央嘉措情歌》的内容和仓央嘉措尚未说出、尚未写完、尚未披露的东西。洪烛“想象着自己就是仓央嘉措,正在苦等姗姗来迟的姑娘。”
洪烛《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洪烛美食书由日本青土社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京东
:京东价22.60 http://item.jd.com/11564012.html
《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自序(节选)
洪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