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烛《眉批大师:一部私人版本的“文学史”》(天津教育出版社)
1960年代谷崎润一郎由美国作家赛珍珠推荐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当时谷崎润一郎已年老病重,在1965年时因肾病去世。三年后,另一位被提名的知名作家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谷崎润一郎(たにざきじゅんいちろう,Junichirou
Tanizaki),日本近代小说家,唯美派文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源氏物语》现代文的译者。代表作有《刺青》、《春琴抄》、《细雪》等。谷崎润一郎生于东京一米商家庭,1908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国文学部,大量接触了希腊、印度和德国的唯心主义、悲观主义哲学,形成虚无的享乐人生观。三年级时因为拖欠学费而退学,从而开始了其创作生涯,文学上受到波德莱尔、爱伦,坡和王尔德的影响。辍学后,与剧作家小山内薰、诗人岛崎藤村一同发起创办了《新思潮》杂志,并发表唯美主义的短篇小说。
196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谷崎润一郎:阴翳的美学
洪烛
谷崎润一郎(1886—1965),是一位沉浸于幽暗的记忆中的日本作家。在他眼中,西方文明追求光明,东方文明崇尚的则是阴影——而阴影所制造的美的效果,并不比光明逊色。相反,东方的文化之所以显得神秘,因为东方人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理解阴翳的奥秘,对光与影有所分辨并加以利用。他专门写过一篇《阴翳礼赞》,讴歌了东方含蓄而朴素的美,或者说,发现了这种美是以阴翳为基调的。在一般情况下,东方人发现自身的素质或特征,比西方入认识东方还要困难——历史与现实的界限是很模糊的,我们很难说是进入了现代社会,还是生活在传统之中。传统本身就是个博大的影子。谷崎润一郎却酷爱这影子的世界,对电灯.煤气和石油的时代敬而远之。
他从建筑、装置、饮食、服饰乃至戏剧等方面,都能感受到这种光与影的对比。他把日本的屋顶比作阳伞(大部分都是瓦顶或茅草覆盖的大屋顶),觉得西洋的屋顶只能算作遮阳帽——并且像鸭舌帽一样尽量把帽尖收小,使屋檐的边沿均可接近日光的直射;庞大而低垂的屋顶本已使日本人的居室生活远离阳光,他们还要安装纸糊拉窗,使院子反射的光线只能微微透进来——而日本房间的美的要景,全在于这种间接的柔和的光线。在昏暗的氛围里,挂字画或摆插花的壁龛、金底裱纸的屏风乃至餐桌上的漆器,反而焕发出生机。一种古老的生活复苏了,仿佛时光停步。更重要的是,作为这种环境的主人,也获得了冥想的可能。谷崎润一郎估计很乐意听人说日本是一个沉思的民族,而朴素黯淡的居室则提供了客观的条件:“美这种东西往往是从实际生恬中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祖先开头是迫不得已住在昏暗的房子里,但不知不觉间在阴翳中发现了美,不久便进而为了增添美的目的而利用了阴翳。事实上,日本房间的美的产生完全有赖于阴翳的浓淡程度。此外别无他途。”
他进而比较跟西方的差异:“为什么这种在幽暗之中探求美的倾向,只有东洋人特别强烈呢?我从未听说过西洋人有喜爱阴翳的癖好。我们东洋人具有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寻求满足,意欲安于现状的性格,对阴翳不会感到不满,而是清醒地认识到其中的无奈,听其自然,反过来沉潜其中,努力去发现自身独特的美。可是富有进取心的西洋人,总是对更好的状态孜孜以求,从蜡烛到油灯,从油灯到汽灯,从汽灯到电灯,不屈不挠地不断追求光明,连一丝一毫的阴暗也要煞费苦心地灭尽。”从这种比较能看出,东方人其实是怀旧的,东方的文化也在有意无意地保留着古老生活的遗迹,保留着传统的影子。不以之为可以卸除的负担,反而以之为无法割舍的财富。
谷崎润一郎即使生活在20世纪,仍努力恢复着日渐淡薄的阴翳。举个细小的例子:他装修房屋时,窗户外侧不得不嵌上玻璃,偏偏还要在内侧再糊上纸——作为一种对现代化的补救措施?他去旧货店搜寻过时的煤油灯、长明灯和枕畔夜明灯,把电灯泡装在里面使用。因为电热炉的形状与日本式房间不协调,他特意砌了个百姓家中常见的大炉子再把煮开水和取暖的电热炉藏在里面。总之他即使不得不向现代化妥协,也要给现代化披上传统的外衣,否则就会破坏了那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他是一条水土不服的鱼,工业文明会令其窒息。相反他更愿意在古朴的昏暗中呼吸。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阴翳正是他这类东方人的精神食粮。
当然,他热爱的并不是阴翳,而是美:“我们东方人就是在微不足道之处制造阴翳而创造美感的。美并非存在于实物当中,而在于物体与物体所造成的幽明的色凋跟明暗的对比中。正如夜明珠只有放在黑暗之中才会大放异彩,若置于光天化日之下,便会如毫无宝石的魅力一股,同样,如果离开了阴翳的作用,便不会有美的诞生。”广义的阴翳,不仅指阴影,还包括寂静、清凉、瘦弱、妖冶、记忆乃至冥想。这些都属于阴柔之美。
谷崎润一郎把握的并不仅是日本文化的真谛,也是整个东万的精神。他看到中国纸或日本纸的纹理,就会感到一种温情,内心会趋于宁静:“同样是白色,西洋纸的白色和日本白桑纸(奉书)以及中国宣纸的白色就不一样。西洋纸表面滑溜反光,但日本白桑纸和中国宣纸的表面像初雪一样柔和,松松软软地将光线蕴藉其中。而且手感柔和,折叠起来也没有响声,就像抚摩树叶一佯,悄无声息,平平整整。”同样,他也偏爱纸罩的灯具,觉得比玻璃制品更适宜于日本式房屋,“方形纸罩座灯的大行于世,是我们重新认识到曾经一度被人遗忘的‘纸’所具有的柔和与温情的结果。”
玉没有红宝石或翡翠绿的色泽,也不像钻石那样熠熠闪光,但在谷崎眼中,这恰恰是其东方化的魅力:“中国人还喜欢名叫玉的石头。这些玉有一种奇妙的淡淡的混浊色调,仿佛凝聚着好几百年的古老气氛,在它的极深处蕴藏着混沌而钝缓的光芒。难道不是我们东洋人才对这样的石块感兴趣吗?每当看到它那鸿蒙初开般的混浊质地,就自然觉得它的确像中国的玉石,不由想到在它那敦厚混浊之中堆积看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明的惠泽。如此一来,也就可以理解中国入嗜好这样的色泽和质料并非不可思议。”
他从东方的玉石里也发觉了阴翳的存在。阴翳简直无所不在,所以美无所不在:“我们并非一概排斥闪闪
发光的东西。我们所喜欢的是含有阴翳的浑厚的制品,而不是浅薄鲜亮的东西。不论是天然玉石还是人造器皿。它们都带有混沌的光泽,一定耍使人联想到岁月的风尘。”他指出玻璃的制造术虽然早已传入日本,但仍然无法取代陶器的制作。习惯有时候也能证明美的顽固性。
谷崎的审美观及世界观,无疑也将对其文学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我想,至少要在文学领域里,把正在消失的阴翳世界呼唤回来。要让文学这座雄伟殿堂的屋檐变得更深沉些,墙壁更黯淡些。把熟视无睹之物推进阴影里,把百无一用的室内装饰除掉。”他仿佛正是在对阴翳的追逐中成为日本唯美派文学大师的。中国文联出版社翻译出版了谷崎润一郎作品集(四卷本),这篇《阴翳礼赞》收入了散文随笔卷《饶舌集》中,而且堪称其主打篇。其实这也相当于谷崎本人的创作宣言。读透了《阴翳礼赞》,也就更容易理解他的长篇小说《痴人之爱》和《疯癫老人日记》,以及《恶魔》、《春琴抄》等一系列短篇小说。
《春琴抄》讲述姿色绝伦的盲女春琴教授年纪相当的佐助学弹三弦琴,后因偶然事件容貌忽然变得丑陋,而佐助为了心目中春琴的美的形象不被破坏,用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这个凄艳的故事无疑也属于“阴翳”的范畴:美虽然在现实中遭受损害,却在盲目的黑暗中得到保留,黑晴反而使美上升到永恒的境界。
1960年代谷崎润一郎由美国作家赛珍珠推荐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当时谷崎润一郎已年老病重,在1965年时因肾病去世。三年后,另一位被提名的知名作家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晚上8点的阅读》,洪烛著,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简介】洪燭覺得,自己的閱讀記憶本身就是一部私人版本的“文學史”。於是他寫了出來,形成了這部主觀色彩濃郁,但又不乏新發現、新認識、新觀點的書。他力圖給人類文明史上的巨人們;在紙上營造一座座小巧的文字紀念碑。這是一部用當代的思維和新鮮的筆法撰寫的《巨人傳》,選取了中外文學史、藝術史上數十位公認的大師,對他們的生平和創作進行了個性化的詮釋,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和理解著大師們的藝術個性和人格力量。本書既有學術價值、藝術品位,又有新意與可讀性:既能豐富廣大讀者的文學常識,又能幫助人們重新認識這些在不同時期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重量級文學家、藝術家。
对大师进行个性化诠释
——读洪烛的散文集《眉批大师》
黄冬松
洪烛曾是当代诗坛一位遐迩闻名的诗人。当他由诗歌创作转向散文创作,完成一次“华丽转身”时,我有幸读到了他的《眉批大师》——一本专门诠释中外文学史、艺术史上数十位公认的大师的散文集,被人誉为私人版本的“文学史”。
众所周知,由于时代、艺术发展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迁,后人对历史上的文学巨匠和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与艺术地位往往毁誉不一,众说纷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大师的评价往往吃力不讨好。但是洪烛却敢于挑战,对大师的生平和创作进行个性化的诠释。我想这主要源于两点:一是他凭仗多年来的大量阅读、知识积累和深厚的艺术素养;二是他富有独到而新鲜的见解。比如他对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评价就很有见地。聂鲁达的青年时代是个婉约派,他26岁时出版了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后来诗风突变,成为一个大气磅礴、雄浑浩瀚的豪放派诗人。一般人都对聂鲁达后期诗歌评价甚高,洪烛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聂的长诗比如《太阳的颂歌》之类大而无当(其实聂后期还有一些歌功颂德的作品更遭人诟病呢)。文章的结尾,洪烛用调侃的笔调写道:你早期作为小诗人,却写出了“大”诗;后来成了大诗人,写的却是“小”诗。对法兰西文坛上的才女杜拉斯,洪烛是这样评价的:她的一生是少女的一生。她一生都是纯粹的少女。因为杜拉斯一直到80多岁还在写作,还在恋爱。是的,如此狂热如此自我如此无所顾忌的才女,也许惟一可与之比拟的人物,仅有德国大师歌德。
读《眉批大师》时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这就是作者对俄罗斯及前苏联的大师比较关注。这是有历史原因和政治原因的。中国曾经一切唯苏联马首是瞻,所以建国前后大量译介俄罗斯和苏联的文学作品到国内。作者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对高尔基、爱伦堡、普希金、托尔斯泰、蒲宁、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等人作出了精准而确切的评价。如高尔基,这个小时候我们万分崇敬的作家,他曾以《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深刻影响了包括本书著者在内的一代中国人。洪烛武大毕业后闯荡京城,高尔基的三部曲在精神上给他以拯救。时过境迁,今日的高尔基在俄罗斯似乎处于一个被罢黜的尴尬的位置。但是作者依然尊敬地称之为“我的文学父亲”。再比如,曾经写出过《列宁》和《好》等明显带有歌功颂德意味的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因为当局的赏识,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惟一的明星诗人,而更有才华、更独具个性的诗人如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施塔姆却被深深压抑着。其实马雅可夫斯基并不真是个快乐的诗神,他用强壮的体魄遮盖了精神的脆弱,用积极的姿态掩饰了内心的悲观,当他37岁时突然自杀,整个苏联倍感惊诧和费解。“他是个不幸的幸运儿”,洪烛的评定可谓一语破的。
在这部专著中,作者还对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名家——如周作人、老舍、沈从文、徐志摩、何其芳、钱钟书等——进行了评价。不过我觉得少有新意的发现。或许,这是“眉批”中的白璧微瑕吧?……
眉批大師——一部私人版本的“文學史”(天津教育出版社)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京东
:京东价19.40 http://item.jd.com/11300301.html

洪烛新书《仓央嘉措情史》(《仓央嘉措心史》第2部)东方出版社
当当网¥21.30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27705.html
2015年3月7日《广州日报》:《仓央嘉措情史》挖掘“情圣”内心
广州日报讯(记者吴波)日前,《仓央嘉措情史》由人民东方出版社推出。仓央嘉措去世时只有23岁,可他遗留的诗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至今还在传唱。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洪烛继《仓央嘉措心史》畅销10万册后又一部力作,是国内第一本以诗性的方式写作仓央嘉措的作品。这是部关于爱的书,是洪烛从青藏高原采风带回来的作品,献给心中充满爱的人们。本书以作者与仓央嘉措的双重视角,用当代读者便于接受的语言方式进行演绎,深入挖掘“情圣”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优美优雅、大气磅礴。
洪烛《北京:皇城往事》(《北京:城南旧事》姊妹篇)中国地图出版社

洪烛《北京:城南旧事》中国地图出版社 @京东
:京东价¥ 22.6 http://t.cn/RvITrzd
当当网:http://t.cn/RvkKjSJ
后记节选:地图上的北京
洪烛
2003年,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筹建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我受聘为文案顾问,使自己多年来研究北京历史文化所做的知识积累得到发挥,同时又更全面地接触到有关北京的图文资料。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老北京火车站东侧)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于2004年9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展馆共分4层,分别以展板、灯箱、模型、图片、雕塑、立体电影等形式介绍、展示了北京悠久的历史和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
我荣幸地参予进这项工程,其原因又很偶然。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新华书店见到我的《游牧北京》、《北京的梦影星尘》、《北京的前世今生》等专著,很喜欢我的研究角度和抒情风格,想方设法通过出版社联系上我。一拍即合。那一年里,我不得不暂时中断诗歌创作,参加了一系列专题会议和项目研讨,撰写并不断修改着策划方案和各种文稿,周末经常带着几位助手加班,一直忙碌到第二年春天。虽然辛苦,但也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武功”大增。我在此基础上酝酿升华,尝试用文化散文的笔法来重新审视、勾勒北京的轮廓及细节,便于当代读者了解北京的古迹与往事。
后来,我还连续几年为《北京规划建设》杂志担任专栏作家,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一系列新作。每一期都有编辑的推荐语,譬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的眼中也有一千个北京。不同的是角度各异,互有倚重,相同的是老北京的沧桑厚重辉煌。规划、建筑界人士从专业视角对北京的精读细研,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但作家眼中的北京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似乎并未熟稔。为此,我刊特刊登洪烛的系列篇章,以便让我们跟随作家洪烛一道走近北京的前世今生,寻找这座城市古老的灵魂。”
北京旅游一直是世界热点,为展示人文北京,我还与李阳泉合写了畅销书《北京AtoZ》,一部北京文化词典,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出版后,被新加坡出版公司购买英文版权,翻译成英文于2006年出版,全球发行。我的《北京的金粉遗事》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推出后,台湾知本家出版公司购买了该书繁体竖排版权,2005年易名为《千年一梦紫禁城》在海外出版发行。

【内容提要】洪烛《名城记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选取中国的十座名城和十座小城,层层铺开,娓娓道来。《名城记忆》旨在为中国的名城画像,为读者铭刻那些值得人回味与存留的诸多名城记忆,继承城市的内在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指引美好的方向。作品并不单纯地沉湎于怀念过去的辉煌,而是呈现出这些城市各种交错的画面,来体现在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中所蕴藏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力量。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碰撞中,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其深沉的笔调不仅浸染着这些古老名城历史的沧桑和沉重,而且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洪烛《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洪烛美食书由日本青土社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京东
:京东价22.60 http://item.jd.com/11564012.html
《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自序(节选)
洪烛
我写过美食书《中国美味礼赞》,2003年被日本青土社购买去海外版权,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朝日新闻》刊登日本汉学家铃木博的评论:“洪烛从诗人的角度介绍中国饮食,用优美的描述、充沛的情感使中国料理成为‘无国籍料理’。他对传统的食物正如对传统的文化一样,有超越时空的激情与想象力……”200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又推出我的《舌尖上的狂欢》。那时候,出版者还预料不到几年后会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天下,“舌尖”会像灯塔一样吸引眼球。2012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我《舌尖上的狂欢》续集《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还记得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华医药》节目,连续做几期春节食谱,邀我去主讲。我有言在先:我可不擅长从营养学的角度去剖析,要谈也谈的是这些食物跟传统文化的关系,甚至用文化来“解构”这些食物,说到底就是侃,侃晕了算!不管是把观念侃晕了,还是把自己侃晕了。主持人洪涛很惊喜,说正需要这种新风格。2006年春节,还是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做两期跟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相关的美食节目,又是邀我主讲的。

母亲/洪烛作品 洪烛一部崇尚母爱的抒情散文,将多年对慈母的思念之情化为隽永的文字,用诗人的语言倾诉得淋漓尽致。唱尽天下游子思母情,哭出世间至亲的离别恨。一唱三叹,荡气回肠!
洪烛公开出版的第43本书:《母亲》。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首印一万册,已在全国书店系统上市。定价:35.00元。当当价:¥25.20网店推荐: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1408765456.htmlhttp://product.dangdang.com/1286305592.html
诗人洪烛为怀念逝去的母亲,而写了《母亲》,用白话间或以诗的语言倾吐着他的哀思。在这个长篇巨制中,作者回顾承蒙母爱四十多年的时光,撷取在医院看护、挑选墓地、葬礼和母亲生前一个个细微的生活片段,各成一节,任泪水和着思绪流淌,节节如杜鹃啼血,让人为之情动;字里行间氤氲着对母亲的思念,常有让人猝不及防的话语撞进读者的眼帘,让人潸然泪下;那至情至真至纯的文字,会猝然拨响你心灵深处久久搁置的琴弦,使之轰然作响。
本书是一部读了让人流泪的书。获中国散文年度金奖,并入选中国散文学会评比的《2014年中国散文排行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