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电视散文系列专题片《玉树印象》第1集【洪烛 姚雪撰稿】

标签:
杂谈洪烛历史旅游文化 |
http://www.yzs.com/Files/wlx/xz/05.jpg
CCTV3印象中国节目:《玉树印象》(四集)洪烛 姚雪 撰稿
电视散文系列专题片《玉树印象》之一《沉默的玛尼堆》
http://ent.cctv.com/special/C18179/20090417/images/1239958991481_1239958991481_r.jpg
大地上的玛尼堆
使大地显得沉甸甸的
雪山不再摇晃
只有经幡翻卷
风捎去每个人的心事
一块新放上去的石头
代表着我,加入
这贴近众生的星空
你分不清它在匍匐着还是飞翔
雪山很冷,我的心很烫
当我和任何一座玛尼堆
站在一起,就等于
站在大地的中央
只是轻轻放上去一块石头
却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
http://ent.cctv.com/special/C18179/20090417/images/1239958915834_1239958915834_r.jpg
http://ent.cctv.com/special/C18179/20090417/images/1239958966178_1239958966178_r.jpg
我回来了,玉树。
|
电视诗歌散文 直播 视频 cctv3
5月热播《印象中国》系列之《玉树印象》
《玉树印象》之一《沉默的玛尼堆》
《玉树印象》之二《马背上的爱情》
《玉树印象》之三《遥远的歌舞之乡》
——应央视电视诗歌散文之约,采访中央民族大学藏族舞蹈演员央金(更松永措)而写。
这里,是江河的源头
这里,是文成公主走过的地方
这里有沉默的玛尼堆
和喧闹的赛马会
这里还有围绕篝火的康巴歌舞
让你分不清它是故乡还是异乡
第1集 解读沉默的玛尼堆
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古称西羌地,对于你们来说也许是远方,它却是我的故乡。虽然十年前我也远远地离开了它,先去西宁学舞蹈,接着又去北京读大学,但一直记得:自己是一个从玉树走出来的藏族姑娘。
玉树是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我只是一条小得不起眼的溪流,怎么也忘不掉,玉树是自己的源头。一个想起来就想流泪的地方。
在高楼林立的北京,在相对于故乡而言的远方,经常梦见的,还是玉树。梦见玉树的时候,总会出现新寨的玛尼堆。玛尼石是藏民在普通的白石头上刻写经文、律法以及各种佛像和吉祥图案,饰以五彩制成,用来向神明祈祷。各地的玛尼堆会随着时间推移,众多僧侣、信徒不断推放石经,规模逐渐扩大。而新寨的玛尼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相传由藏传佛教高僧第一世嘉那活佛多德松却帕旺创建,历经三百多年历史,形成这座高四米、占地面积比一座足球场还大的巨大玛尼堆。我出生在新寨,在这座玛尼堆守护下长大的。对于我,它相当于村子里最老的老人,是故乡里的故乡。
带着寻根的心情,我又回到它身边。它一点没变啊,还是那么古朴、庄重,代表着一种与天地同在的秩序。绕了一大圈,又回来,我变了吗?故乡的玛尼堆,你能告诉我吗?虽然你一如既往沉默着,你的沉默,我也能听懂。毕竟,我听着你的沉默长大的。
你的沉默不仅意味着一种沧桑,更流露出沧桑背后的坚强。
我千里迢迢赶回来,似乎只是为了看一眼,看一眼玛尼堆是否还在老地方。当然,这只是个给自己找的借口,真正的原因是:我实在克制不住对故乡的思念。
围绕玛尼石墙走一圈,寻找自己多年前放上去的那一块。它在哪里?还记得用它来祈祷的那个小姑娘吗?
亲手抚摸一块刻有六字真言的玛尼石,感受到它的坚硬与冰凉。告诉自己:我回来了。这不是梦,这是真的。
美丽的六字真言,村民一笔一划刻上去的。刻得那么用力,把自己的虔诚也倾注进去了。往石头上刻字之时,也一定在自己心里留下同样的痕迹。生命在一遍又一遍镌刻经文的过程中变得有意义了,更有意义了。
和石刻艺人聊天。他们说:就像人长的漂亮一样,刻在玛尼石上的经文必须精致而美观。无穷尽的石头来自上天的恩赐,是有灵性的,不仅地层表面有,地底下也有,可以挖掘。能往这种石头上刻经无比荣幸,一定要尽可能做的更完美,因为不仅为自己,也在为别人祈福。对得起自己也要对得起别人。如果只是为赚钱,不用心刻写,等于对佛不敬。
我记住了他们告诉我的一句话:“村子里没有谁富得像国王一样,也没有谁穷得像乞丐一样。”也就记住了他们因为知足而感受到的幸福。
以刻写玛尼石为生,是这个村子的传统。一代又一代村民,从事这项单调而又神圣的劳动。一点不觉得枯燥,也没觉得辛苦,却体会到无法言传的满足。重复的刻经之时,也在不断修炼自己吧?在对幸福的祈求中,也已提前感受到朦胧的幸福。不,获得的是双倍的幸福:不仅自己获得幸福,还知道自己在为别人获得幸福提供帮助。
每一块玛尼石都蕴含一个祝福。在玉树,玛尼堆无处不见。仅仅新寨的玛尼堆就有25亿块石头,等于拥有25亿个祝福。这么多的祝福,令天地为之动容。
其中有一块玛尼石,是我放上去的。其中有一个祝福,属于我的。那是我对玉树,对故乡的祝福。玉树,我永远不会忘记你的,你也不会忘记我吧?你的爱使我相信自己是有根的。无论走到哪儿,我的根都完好无损保存在那雪山下的玛尼堆里,感到温暖而亲密无间。
行路人,经过沿途每一座玛尼堆,每一块依在山边或浸入水中的玛尼石,都请你保持虔敬。要知道,有一颗心正因为牵挂着它而变得沉甸甸的。刻写在石头上的经文,同时也在那颗心上面留有投影。
纵然时光易逝,人的灵魂却渴望成为石头的伴侣,共同抵达不朽的境界。至少,会借助石头为自己的存在留下证明。
浸在河流里的玛尼石又叫水玛尼。石头因为刻有佛教经文而变得神圣。不绝的圣水,流过刻在石头上的经文,等于在诵经,把真经吟诵一遍又一遍。水声也变得神圣。
聆听水声的我,还有周围的人们,又怎能不变得虔诚呢?虔诚,就是向这神山圣水致敬的方式。难怪在远方,在异乡的梦中,我耳畔也会回想起这神圣的水声。那是玉树在呼唤。呼唤我早日回到它身边,在清澈的水面投下自己的倒影。这证明玉树看见我了,同时也看见我的倒影。就像两个我,借助一面时光的镜子重逢。
是否同样也证明:我看见自己了。看见自己眼中的玉树,还看见玉树眼中的自己。
离新寨不远,是作为自治州首府的玉树县结古镇。十年前离开玉树,特意去结古寺转过经。我现在最想的,就是把绘有藏族八宝图像的转经筒再转一回。
用力推动,一扇记忆的门如此这般打开。似乎看见十年前的自己,向故乡告别,同时也从故乡那儿获得飞翔的勇气。
结古寺的转经筒,在我离开之后一直不曾停,它在我脑海里继续旋转着……
它在原地,一边旋转着,一边等待我,等待我回来,再一次推动它。
转经筒转一圈,相当于经文被吟诵一遍……如此推演,直至无限。
对于我而言,相当于思念被重复了一遍又一遍。我的心围绕着故乡,就像月亮围绕地球,转了一圈又一圈。一直不曾停止。
远道而来,磕等身长头的妇女,不会对我说出她的心事,也不会对别人说。心事最好只有自己知道,最好连自己都不知道。放下人的架子,一步一磕头,跪拜肉眼看不见的神。什么都不想,头脑一片空白。什么都不说,前额和膝盖磨出血来,没觉得疼。你看着她,感叹“何必这样苦了自个呢?”她没看你,却看见远处的神。可以肯定她并没觉得苦。她在祈求着你根本无法想象的幸福。
我应该最能了解她的。她在以艰苦为代价,投奔自己的精神故乡。没准我心里,也埋藏着和她相类似的秘密。
玉树,不管我离开还是归来,抬头还是低头,心里总有一个你。
玛尼堆上的经幡,寺庙里的经幡,家门前的经幡,就像一只只手,向我召动着。我听见的不是风声,而是玉树的呼唤。
五颜六色的经幡又叫风马旗,上面印着的文字,有不同的喻意。风每吹动一下,就象征着向上天传送一遍经文。不管我归来,还是再离开,风都不会平息。我的思绪也无法平静啊,因为故乡的经幡一直在我心里飘动着。
太阳每天升起,那位穿着暗红色袍服的喇嘛,又准时出现在结古寺的山坡上,盘腿坐下,吹响法螺。这是他的功课,似乎一天也不曾中断。
我不知道,他是否还是我童年时见过的那一位。眼前的情景,对于我再熟悉不过了,我似乎不曾长大。似乎不曾离开。一直在原地,守望着这一年又一年传承的画面。仿佛只要它存在,我就不会衰老,不会消失。
我愿意与我的玉树同在。
玛尼堆是沉默的,转经筒是沉默的,磕头去天堂的妇女是沉默的,路是沉默的,在路边或山口雪片般撒出的印有经文的彩色风马是沉默的……然而萦绕天地间的水声、风声、法螺声,无时无刻不在解读着所有沉默的人与事物。
我说过了,我能听懂这沉默。
听着听着,自己也不禁变得有些沉默了。
玉树,我沉默着,陪伴你的沉默。
请石刻艺人在一块玛尼石上替我用藏文刻下你的名字。玉树,你一定也听见了,听见我沉默中对你的呼唤。
大地上的玛尼堆
大地上的玛尼堆
使大地显得沉甸甸的
雪山不再摇晃
只有经幡翻卷
风捎去每个人的心事
一块新放上去的石头
代表着我,加入
这贴近众生的星空
你分不清它在匍匐着还是飞翔
雪山很冷,我的心很烫
当我和任何一座玛尼堆
站在一起,就等于
站在大地的中央
只是轻轻放上去一块石头
却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
石头很硬,我的心很软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