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湘诗集《遇见》首发式暨研讨会在京举办(组图)

标签:
文化诗人沉香诗歌洪烛 |

李敬泽
李一鸣
李少君
张清华
杨锦
红孩
蔡艾明
严彬
祁人
洪烛
兴安
安琪
杨华森
王京生
荣斌
黄尚恩
罗皓菱
田玥
王丽
于志艺香道大师
鲁迅文学院23、24期高研班的部分诗人、作家
皇城文坛金叶飘香,诗人田湘以十万大山的豪迈,裹挟着南方以南的文化珍馐《遇见》皇城。2014年11月14日下午四点,由凤凰网读书频道和广西作协组织的诗人田湘诗集《遇见》首发式暨研讨会在北京三里屯一花一树咖啡厅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是一场以沉香为脉络,在传统背景下展示诗歌文化现代活力的主题诗歌活动。通过语言洞彻,香气氤氲,音乐渲染等艺术形式全面阐述了作者田湘的生活态度和诗歌意境。
诗会由《诗刊》副主编,著名诗人李少君主持,他在为诗集《遇见》的代序中提到:我曾经戏称田湘为“沉香诗人”,因为我很早就知道他对沉香颇有研究,他算是诗人中比较早熟悉沉香的,是一个沉香收藏家,所以,称他“沉香诗人”是有来由的。
会上,在奇楠熟结香的品香环节,来自广西南宁的香道大师于志艺给予在场嘉宾以极具传统韵味的感官冲击,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诗朗诵——《沉香》、《嗍螺丝》、《芒果》、《酒里的沉香》等把台下观众一次又一次的引入了作者短暂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实现了一趟心灵探索的旅程。
田湘诗集《遇见》收录了113首作者不同风格的新诗。诗集既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经验,又不乏对纯净诗歌世界的独特坚守,作者用沉稳睿智的笔调分享了一个个化蝶成蛹的故事。新生事物在诗中获得诗意呈现,体现了诗歌与时代发展的息息相依,饱含作者深刻的人生思考和铁路情结。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敬泽说:考察田湘的沉香诗,要把它放进传统背景中去,一是古典诗歌的大传统,特别是其中咏物抒怀的诗学风范。另一个是小传统,是“袅袅沉水烟”的传统,是大传统中的支脉,就是关于沉香这种物质,关于焚香这种生活方式的书写。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作家、评论家李一鸣在现场作出了这样的高度评价:田湘的诗是当今诗坛的“沉香”,生命历经苦痛,转世为诗;素朴生活屡遭揉搓,散发幽幽之香,化为传奇。
北京师大文学院副院长、博导、著名评论家张清华结合作者田湘的经历把他的诗歌分为三种境界:第一种叫做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即《虚掩的门》;第二种境界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非常的固执,就是《放不下》;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遇见》。张清华还谈到:我觉得这对于一个人来说就像一种病,一种心病,病的不轻就会开始写作,那么在最近的七八年时间他的诗确实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田湘喜欢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新灵感发现诗情,然后从中提炼出有意思的有情感色彩的,保障了生命体验保障了水分的,提炼出其中精华的东西,然后把它点染成诗句。
中山大学教授、博导、著名评论家谢有顺给诗人田湘冠以豪放与旷达的头衔,同时还点出了他不乏思索者的警觉特质。他的诗是对世界的直觉,也是对一种事物与生活的沉思。谢有顺说:他远离当下诗坛的风习,以自己单纯、质朴、有时也直抒胸臆的诗歌语言,观察、分析、阐释、质询,自由表达,奋力追索。除了田湘,我不知中国还有哪个现代诗人,曾如此毫无掩饰地亲近“黄花梨”和“沉香”,为它们立传,为它们歌哭,把它们写进个人的诗史。他把诗歌还原成了人类生命的吟唱,而不是个人的窃窃私语。那个被他用诗歌大声说出来的事实或思绪,我总觉得,是我们平庸生活中残存的精神奇迹。
从广西作协主席、著名作家东西直言不讳:他(田湘)对诗歌的爱近似偏执,散步和谈话时偶有灵感,他都会抓住不放,甚至当场作诗。在诗歌的写作上,他是一个矛盾体,是一个自我叫板的人。正是因来这种撕裂,诗歌才在他的身上得以成长。
会后,出席研讨会的嘉宾和观众不约而同地以“震撼”“享受”等词汇给予《遇见》充分的肯定,纷纷赞叹作者田湘引领“沉香文化”衍生的慢节拍与“高铁时代”充斥的快节奏在诗歌文化中相互交融、碰撞,并对诗集中多元的游走于现实与梦幻之间的跳脱思绪和不断延展的诗歌美景充满了无限畅想。
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敬泽的评语
1•考察田湘的沉香诗,要把它放进传统背景中去,一是古典诗歌的大传统,特别是其中咏物抒怀的诗学风范。另一个是小传统,是“袅袅沉水烟”的传统,是大传统中的支脉,就是关于沉香这种物质,关于焚香这种生活方式的书写。
2•田湘在现代语境中复活了关于沉香的书写传统。他把一种已近消散的文化和诗学脉络重新接续起来。或者说,他发现了、激活了沉香传统的现代活力。
3•焚香不是一般的生活方式,它体现着中国古典生活最精深微妙的趣味,它是物质的,是感官的,同时又是精神的,是沉重生活中轻盈的精神,是形而上,是脆弱、纤细而又深长邈远的情思。
也就是说,在焚香这件事上,物质和精神、形式和内容、器与道是高度统一的,是一体的。
东方文化中以香敬神、敬先祖,香的烟是沟通天人之际的。
所以,香是我们文化的一个中心符号,围绕着它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精神空间。
4•而田湘的诗,使这个空间重新活跃起来,具有了现代性。香由此不再是仅仅是古老的、文化记忆中的事物,而是表达着现代人的复杂经验,成为这个时代精神生活的一个隐秘的内室。人的自省、梦想,人在喧嚣浮华中寻求心灵宁静的愿望,乃至沉潜、飞升和融合的精神向度,都在沉香诗中得到了细致委婉的表达。
5•这种的写作,是一个异数,难以复制难以模仿,它是非常独特的个人经验与偏僻、潜隐的诗学传统的遇合。它证明了,诗的天地必须由窄门中走去,也证明,我们的传统中仍有广大的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勘探。
诗坛的沉香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作家、评论家李一鸣
田湘的《遇见》,脉脉流动在“高淡白”诗行里的是一种“独立的精神”,一种“现代性人格”。诗人独立于世俗红尘之外,对残缺现实抱以批评乃至否定态度;独立于趋同之外,对流行话语警觉保持距离;独立于内心世界,对回归自然、回归自由、回归真实、回归内心怀有一种强烈的内驱冲动,葆有自觉的热情追求;独立于清澈旷逸文本的创造,柔性表达对纷杂社会的清醒认知和反抗、对美好事物不再的伤逝与叹惋,对庸常生命中暗蕴的诗情哲思的惊喜发现;凝之于诗,也便充满对存在的现实追问,对遮蔽的不舍质疑,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温润坚持。诗人人格独立基于“人的觉醒”和“自我的发见”,这就使得他的人格体现为鲜明的现代性主体性人格。
田湘的诗是当今诗坛的“沉香”,生命历经苦痛,转世为诗;素朴生活屡遭揉搓,散发幽幽之香,化为传奇。
张清华讲话录音稿
我首先祝贺田湘又出了一本新的诗集,如果没有弄错这应该是第四本诗集。
我认识他以后看到他三本诗集,第一本叫《虚掩的门》,第二本叫《放不下》,第三本叫《遇见》。刚才突然有了一点灵感,我记得王国维《人间词话》里面有一段话,叫做古今成大事者,必有三种境界,第一种叫做独上高楼望见天涯路,就是有所期待,就是我想起你的第二本诗集,其实就是在期待,你期待是《虚掩的门》,你期待有人或者说某种情感撞击的力量,来接近你,你是用一种情怀来期待这个世界走近你,我想说的就和王国维说的第一重期望境界,你首先得有所思,哪怕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强说愁和万古愁它是相通的,他也是一个过渡。
第二种境界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非常的固执,就是《放不下》,你有了期望他就得坚持,就得探求,就得苦思冥想,就得矢志不渝,就得衣带渐宽,这是第二种境界,那么最后比较好的结果就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遇见》。所以我觉得田湘在最近的十年时间是重拾诗歌,因为我通过这么多年跟田湘交往,也通过作家东西还有很多朋友了解到他在大学时代,是个狂热的文学青年,他是他们那一级的文学社的社长,东西是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但是在他面前就是小老弟。那么他中间有很多年离开诗歌后,最近七八年属于旧病复发,我觉得对于一个人来说就像一种病,一种心病,病的不轻就会开始写作,那么在最近的七八年时间他的诗确实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就像王国维所说的三种境界,第一个是有所思苦苦的思,然后是非常执着的坚持,最近是达到了一个非常轻松自如的一个境界,但这样说他的诗歌是不全面的很武断的,我想多少有点这么个意思,因为我从他的诗里读出了这些变化。这是我首先要祝贺他的,因为他的诗越写越好了,越写越松弛了,越写越不经意间触及到最敏感最核心的东西,因为我相信诗歌有时就是直冲核心的东西,拥抱他,也有可能是一种轻轻抚摸了你一下,当然也有可能是擦肩而过,当然诗歌的境界和可能性是无限的,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第二点是田湘是一个真正的抒情诗人,我觉得诗歌写作千差万别,但是只有可能是三种情况,这三种情况就是用脑子写、用心脏写,还有一种是用身体写,当今的诗歌大而言之可以分为这么三种,用脑子写的人他很有可能突出诗歌的思想,诗歌的志兴,诗歌里面那个复杂的悖谬的各种各样经验的处理,会把诗写的很复杂,写得非常有深度非常丰富,田湘我觉得他总体上是一个用心脏写的,他并不追求诗歌里面特别复杂的东西,但是他是一位非常坦诚地非常执着的非常真诚的诗人,田湘他有时候很容易受伤,但是他多数情况下是装的,但是装我觉得是诗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像我个人有时候也写,我写之前总是要先装一会儿,我先假定我是一个诗人,然后我现在开始容易受伤了,然后我就开始神经兮兮,我有点时间属于自己的时候我坐在那儿,打开一本诗集我就有感觉了就开始装,我就希望自己那个地方怦然心动一下,因为你得先变得脆弱,先变得敏感你才有写诗的感觉,我觉得田湘的诗里面他确实有很多地方让我怦然心动的,他写了很多受伤的是,他写那个沉香,我觉得你那个沉香为什么感动了很多人,大家都说写得好,其实你不是写沉香是写你自己,因为沉香的生成过程他确实是一个时间、灾难、压抑、沉埋,是不遇见,很多年不被赏识,终于得见天日得见知音。沉香比黄花梨写得好,因为黄花梨他没有受过那么多灾难。田湘喜欢从日常生活中发新灵感发现诗情,然后从中提炼出有意思的有情感色彩的,保障了生命体验保障了水分的,提炼出其中精华的东西然后把它点染成诗句。田湘也是一个较劲诗人,像逆时针啊,在加速的时代寻找缓慢的爱,他喜欢逆着来,我觉得这也是自己的一个本原本色,田湘多数能感动我的诗基本上可以看做是自画像,他的《遇见》有一首自画像,我建议大家可以关注一下,他是一个悖谬的人,一会是太阳的冰凉,一会是月亮的灼热,在里面本身都充满了多重的悖谬,他也善于在生活生命的这种悖谬中去找诗情,另外我比较欣赏的一点就是田湘的诗越来越轻易,你也可以看作他写的越来越松弛,但是他境界确实比原来更高了,有很多机智很多反讽很多跳脱的东西,他的有一首诗叫《况且况且》,这就是火车的声音,他这样的东西都能够写上去,确实是他真的随手拈来,这个就回应了我刚才说的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我希望田湘以后保有这样一颗诗心,田湘诗非常日常生活化的非常浅意识化的非常直觉化的东西将它点染成诗,我觉得这个作为写作本身来讲就是现象正在进入一种自由之境,一个纯净敦厚一根筋,很执着的这样一个人,我觉得这是诗人的本色,至少他在进入诗歌的时候,和你做朋友的时候他确实是一个未经污染的一个人,或者说他经历很多年的世俗的浸淫但却任然保有一颗纯洁的纯粹的心,这是很不容易的,我希望他以后能葆有这种本色,然后希望他的诗能写得更好,我希望今后你不止用心写,更希望看到你用脑子写作用身体写作。写的更跳脱松弛、写得更诙谐反讽,更复杂一点。
田湘:一个找灵魂的诗人
中山大学教授、博导、著名评论家谢有顺
田湘有诗人的豪放与旷达,也有一个思索者的警觉;他的诗,既是对世界的直觉,也是对一种事物与生活的沉思。他远离当下诗坛的风习,以自己单纯、质朴、有时也直抒胸臆的诗歌语言,观察、分析、阐释、质询,自由表达,奋力追索。一些诗句,是生活的偶得,一些诗句,是反复吟咏之后的语言提纯,有一种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风神。他是一个抒情主义者,拒绝用玄奥的意象、过分晦涩的词,他更相信直白其心有时反而可以直达事物的本质。
他对物象本身有着热烈的迷恋。他诗歌中的“黄花梨”与“沉香”,已成了具有他鲜明个人印记的物象符号。木头的美,如此诗意、飞扬,那些灿烂的花纹里蕴藏着风雷的声音;木头的结香,如此沉实、内敛,那些伤㾗、泪滴,全是生命的细语。除了田湘,我不知中国还有哪个现代诗人,曾如此毫无掩饰地亲近“黄花梨”和“沉香”,为它们立传,为它们歌哭,把它们写进个人的诗史。
他对生命与世界有着执拗的看法。那个诗歌中的田湘,饱满、激扬、大步前进,也抗争、内省、反诘、默想。他相信生命的价值、人的意义,相信活着的尊严不可冒犯,看到生之喜悦,也看到死之悲哀——那种生命的热烈与凉意,构成了他诗歌的内面,所以他的诗,既沉重又轻盈,既复杂又简单,背后贯注的是一种他对灵魂的寻找,对人生的觉悟。
他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写作状态,即便一次漫步、一次茶饮,也会诗兴大发。他把诗歌还原成了人类生命的吟唱,而不是个人的窃窃私语。那个被他用诗歌大声说出来的事实或思绪,我总觉得,是我们平庸生活中残存的精神奇迹。
田湘是个执著的诗人
广西作协主席、著名作家东西
田湘有许多爱好,散步,红木、沉香、喝酒,但他最爱的是诗歌。他对诗歌的爱近似偏执,散步和谈话时偶有灵感,他都会抓住不放,甚至当场作诗。这种勤奋和执著,让他捕获了不少精妙的诗句,也让他不被诗坛抛弃,并越来越被诗坛待见。他有抒情的强烈爱好,这多少带着上个世纪80年代的余香。他的这种坚持曾经被我怀疑,但他却用执著证明了这种坚持的合理性。他的某些坚持就像他的收藏,是怀旧的,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是有价值的。有时,我觉得他的观念非常当下,但他的诗歌还在过去。有时,我觉得他的观念还在过去,但诗歌非常当下。在诗歌的写作上,他是一个矛盾体,是一个自我叫板的人。正是因来这种撕裂,诗歌才在他的身上得以成长。
诗歌的坚守
《诗歌月刊》主编、著名诗人王明韵
我自信,我和田湘,都是在诗歌中坚守的人,这种坚守诚如里尔客所说:“没有什么胜利可言”。但我以为,对于诗人,坚守写作就意味着一切。作为田湘的诗友,我当去研讨会现场吟诵他的诗篇;作为《诗歌月刊》主编,我当在研讨会现场向他颁发刚刚揭晓的“《诗歌月刊》年度奖。但由于临时有急事不能成行了,匆此写下对他诗歌的浅显之见,算是一种将功补过吧!
诗歌需要坚守。这种坚守考验的不仅是一个诗人对生活、现实的敏锐观察力,更考验一个诗人的自我内省力,由观察而触发的思考,将这种思考转化成诗句,是一个自我磨难的过程,更需要勇气,即坚守的勇气。“我有时躺在太阳的烈焰上/有时走在月亮的光影里”,“我的生命只有两极/爱与恨/悲与喜”田湘的诗歌《自画像》就很深刻的体现了这点,当诗人把现实中的酸甜苦辣悟化为内心的感动,就有了躺在烈焰上和走在光影里的阴晴不定。但这种热与冷的胶着,并没有使之沉溺或者放弃,而是一种精神的超脱:生命中的两极,爱恨、悲喜。这两极之间有多遥远,这两极之间到底蕴含了什么,种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怀,只可在诗歌中升华,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诗人也必然是一个具有悲悯情怀的人,这在田湘的诗歌《影子》和《隧道》等组诗中可以看出,尽管在诗歌运用了极为压抑、低沉的意象,但诗人能够很好的处理这些意象,使之达到柳暗花明的效果,读来使人豁然眼亮。哀而不伤,这是诗歌在净化人的心态。
一个书写自觉的诗人,他也一定有自我反省的自觉。这在田湘的诗歌《黄花梨(组诗)》中有尤为深刻体现“我毁自于虚荣”,“你若打开自己的美丽/爱情和王座就属于你”。当然诗人是借黄花梨之口说出,整组诗厚重、大气。诗人以草木入手,融情草木,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谁能守候百年的寂寞/把苦难升华/让枯木再生/谁能在纷乱的世界里/凝固脆弱的承诺/让生命与爱永恒”在诗歌《沉香(组诗)》中体现的更为直白和明朗。诗人反省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的处境,读来令人掩卷深思。那么这种自我反省的自觉更是一种坚守。
微醺的絮语与沉吟的赤子——田湘诗歌
鲁迅文学院教研室主任、著名评论家郭艳
诗歌之于田湘来更近于微醺后远离日常的絮语,三五好友,酒香氤氲,浮生中升腾起属于1980年代的诗心和理想主义。于是,他在意一个个遇见的光亮,站成一棵树,等待。那是一种电光火石的遭遇,自己对自己的遇见。此刻,浮华幽暗的现实退却至酒桌的角落,田湘会吟诵起自己的诗句,片刻疏离庸常的远眺和呼吸,沉香、花梨伴着绿蚁新醅酒,能饮一杯无?日常包裹的叶片在刹那间散落,率真之气带着生存砥砺之后的圆融,依然勇往直前。
田湘之于诗歌是个鲁莽执着的赤子,在自然天地山河时光中左右冲突,裸露着好奇的叹息,寻找一种叫做诗的东西。一如沉香心中的良知/伤口的芬芳/以及那苦难与黑暗中渗出甜蜜……看到那份寻章摘句的沉吟,田湘在直陈的莽撞中生成了赤子之心。
诗乃人生之沉香(代序)
李少君
我曾经戏称田湘为“沉香诗人”,因为我很早就知道他对沉香颇有研究,他算是诗人中比较早熟悉沉香的,是一个沉香收藏家。还因为沉香我们投缘,他很喜欢沉香,我也喜欢,有共同的话题。来海口,他一见面就提出想去看沉香店,于是我曾陪他走街串巷,遍访海口几大沉香馆,他果然是沉香高手,与同道侃侃而谈,让我也大长见识。田湘还写过一组关于沉香的诗,在诗歌圈里颇受欢迎,最近,他更是挑头办了一本《沉香诗刊》,还准备设“沉香诗歌奖”。所以,称他为“沉香诗人”是有来由的。
在海南时,我一度很迷沉香。组织过沉香品鉴会,沉香同题诗写作活动,外地朋友过来,我总会点上一枝沉香,让一些诗友觉得新奇。其实,在古代,所有的诗人读书写诗时都要点沉香。李白写“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晏殊赞美“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尽逐游丝转”;苏东坡描述,“灯烬不挑垂暗蕊,炉灰重拨尚余薰”,朱憙感叹:“花气无边薰欲醉,灵氛一点静还通”;陆游细说“午梦初回理旧琴,竹炉重炷海南沉”;李清照吟咏“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沉香几乎伴随着诗人们的一生,甚至可以说,沉香是他们诗歌灵感的来源之一。
最著名的关于古代读书人的一句诗“红袖添香夜读书”,说的就是古代的读书人,一直是有沉香相伴的。这句诗描述的是这样的一个场景:深夜读书,一盆香炉相伴,香气氤氲,书生读书正酣。夜深了,凉气渐生,香烬渐熄,书生读书太认真,居然没有留意。这时,一位美人悄悄过来,往香炉里添香,又悄悄离去,丝毫没有惊动书生……。“红袖添香夜读书”,这几乎是所有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理想,也是“中国古典文化中很隽永的一个意象”(孟晖语)。
但我觉得,诗歌本身其实就是人生的沉香。何谓沉香,沉香是指一类特殊的香树结出的“香”,是“木枯折、皮朽烂”后产生的,是结合了树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就是说,必须历经雷击火烧抑或虫咬刀砍的摧折,香树有了伤口结疤,才可能产生凝结物,才可能有沉香。而沉香也才可能珍贵,点火即散发袅袅清香,让人心醉神迷。诗歌何尝不是如此,往往只有经历人生的挫折,才能产生诗歌。
田湘的组诗《沉香》就详细地描述了这一浴火重生的艰难历程:
“刀砍。雷劈。虫蛀。土埋
在苦难中与微生物结缘
在潮湿阴暗之地
结油转世
一截木头换骨脱胎
腐朽化为神奇”
沉香的诞生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过程,但最终:
“你心中有良知
伤口有芬
苦难与黑暗中渗出甜蜜”
沉香因此获得了自己的价值,就像人历尽艰辛走向成熟终获辉煌一样。沉香予人启迪。
田湘对沉香的热爱也牵系到其他珍稀草木树种,他还写过组诗《黄花梨》,在诗里,他尽情赞美黄花梨这一珍贵树木:
“你的名字,或许就是你的本质
黄褐色的皮肤,绣着多彩的花纹
体内散发出淡淡的幽香
贵族的血统与生俱来
沿着龙虎豹的纹路,可看到你高贵的神韵
琥珀金丝,道出你的富贵华丽
一幅幅山水画,绘出山河锦绣
一张张鬼脸,笑傲江湖,俏丽可人
倾倒多少王公贵族、文人雅士
有台风吹过的痕迹,有迷人的长寿斑
历尽百年沧桑,大器晚成
你是木中君子,坚实柔韧,卓尔不凡”
田湘对黄花梨倾注的情感也许来自对历史和世界的一种理解,所以他进一步感叹:
“粗布大衣裹住你青春的秘密
隔世的眷恋你守着百年的孤寂
千年修行修来绝世的美丽
紫色蝴蝶把前世姻缘捎去
山水画巧夺天工谁是你画师
琥珀金丝勾勒帝王的宝座
冥冥之中你描摹谁人的脸谱
幽幽檀香悄然说出你心事
狮子虎豹呼唤往日的雄风
火焰云燃烧你永远的激情
把江山搂在怀里若怀揣美玉
回眸探问可是我灵魂的栖寓”
但需要指出的是,田湘若只满意于对沉香黄花梨的表面迷恋,就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收藏迷而已,作为一个诗人,他难能可贵地走向了一种生态意识,比如他在《树在拥抱》一诗中讴歌树与树之间的依恋:
“蓝花楹燃遍比勒陀利亚大地
“黑暗树篱”在北爱尔兰举起童话般的手臂
樱花浪漫地盛放波恩的春天
橡树在密西西比河两岸纠缠不清
紫檀木在阿雷格里支起茂密的天空
紫杉树的隧道通向威尔士古城堡
科勒文的火车穿越爱的时空
你知道吗?
这是树在拥抱
茂密的枝叶搭起一条条爱的隧道
通向一个神秘的远方”
认识到在世界上,在某种意义上,万物是平等的,人应该尊重自然,这就是一种进步。也因此,田湘开始关注社会,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在诗歌《一群麻雀》中,他批判了唯利是图的工业主义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工业化的柳州
水泥的森林里
一群麻雀
怀着古典主义的忧伤
在清晨六点开会
研究的主题是
如何让柔弱的翅膀
飞越城市的雾霾与高墙
让沙哑的歌喉
唱出现实主义的传说
而远处
柳宗元正站在烟雨中
审视百里柳江图”
就这样,田湘在焦虑的观察和痛苦的思考之后,他就像诗中那个审视中的柳宗元,经过孕育,结出了自己诗歌的果实,而这一过程,不正类似由伤痛而产生沉香的过程吗?
由对沉香之爱,进而爱万物,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意识,一种自然的生态的意识,这种意识,在当下污染遍地雾霾笼罩的时代,正是一个诗人的良心和职责,希望田湘将“沉香诗人”的美名坚持下去。
(李少君,自然诗人,原《天涯》杂志主编,现《诗刊》副主编)
我的第四部诗集《遇见》,今天在这里举办首发式暨研讨会,我首先要感谢主办方凤凰网读书频道和广西作协。我更要感谢今天到场的所有领导和嘉宾。你们的的关心、鼓励和支持,让我感到无比荣幸。
少君兄在为我写的序中封我为“沉香诗人”,我觉得受之有愧,又觉得有一定道理,因为我对沉香有着特别的喜爱和痴迷,写了不少关于沉香方面的诗,并得到沉香界的认可和赞赏,不少沉香店用我的诗作沉香广告。沉香是历经磨难和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沉香是凤凰涅槃而转世的稀世之宝,沉香更可贵之处是给人以持久而难忘的芬芳,让人安神又醒脑,治病又救人。不管做人和写诗,我一直努力向沉香学习,在寂寞中坚持,在磨难中成长,在需要时撕裂自己,献出最好的眼泪和芬芳。
田湘简历
田湘,诗人,出生于广西河池市,曾就读于河池学院中文系,鲁迅文学院第二十三届高研班。中国作协会员,铁路公安文联副主席兼作协主席,广西作协理事,广西写作协会常务理事。著有诗集《城边》、《虚掩的门》、《放不下》、《遇见》以及配乐朗诵诗专辑。作品散见《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诗潮》、《青年文学》、《作家》、《天涯》、《花城》等刊物,并入选多种诗歌年鉴。获2013《诗歌月刊》年度诗人奖。现居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