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为何写出洋溢肉欲的“禁书”《洛丽塔》?
(2014-05-09 11:23:16)
标签:
禁书艺术生存状态洪烛文化 |
【长期痴迷于蝴蝶的境界的纳博科夫,既写过洋溢着肉欲气氛的《洛丽塔》,又有洞察灵魂格局的《黑暗中的笑声》等作品。他追求的是某种“审美狂欢”。】
定程度上成为其精神上忠实的伴侣。当纳博科夫还是圣彼得堡的贵胄子弟时,曾继承了舅父遗赠的数千英亩士地的庄园产业一一但他那时候跟田野里风起云涌的蝴蝶还很隔阂。彼此形同陌路。直到他远离祖国,在欧洲流亡整整20年,继而移居美国,蝴蝶的形象在其心目中愈加清晰了,蝴蝶的光芒也逐渐像他的表情一样焦灼,给灵魂留下烙印。他所能目睹的,永远是异国的蝴蝶,异国的凤景。或者说,蝴蝶跟他一样,是没有祖国、没有故乡的。他最终放弃了母语,在接近40岁的时候正式改用英文写作,他于46岁时改变身份,加入美国国籍。鬼使神差,一位成熟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位幼稚的蝴蝶爱好者一一这中间是否有某种宿命的因素?写作与讲学之余,他花费大量的时问收集蝴蝶等鳞翅目昆虫,在异乡的山水之间,头戴遮阳帽,手持网兜,像巡逻的哨兵一样小心翼翼地行走,捕捞着转瞬即逝的梦境。然后小心地制作成标本。他甚至曾在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任研究员,发现过好几个新品种的蝴蝶和蛾(该由谁命名?上帝吗,还是人类自己?)每一次都获得了非同寻常的快乐。
艳的生,那生死之间的情感流露……
植物的邻居,日日夜夜煎熬着臆想的草药。所谓柏拉图式的爱情,其实是素食主义者的幻觉……蝴蝶则介于两者之间,使欲望与理想达成了统一。在肉体的堡垒里,居住着一个植物的神。所以长期痴迷于蝴蝶的境界的纳博科夫,既写过洋溢着肉欲气氛的《洛丽塔》,又有洞察灵魂格局的《黑暗中的笑声》等作品。他追求的是某种“审美狂欢”:“对我来说,虚构作品的存在理由仅仅是想供我直率地称之为审美狂欢的感觉,这是一种在某地、以某种方式同为艺术(好奇、温柔、仁慈,心醉神迷)主宰的生存状态相连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