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怎么看待诗歌的艺术性和工具性?

(2011-10-23 13:55:08)
标签:

中国

诗歌

洪烛

诗人

工具性

历史进程

校园

4.樊樊:你相信轮回这个词吗?在“诗人”的形体中轮回的是什么,在诗歌的文本形式中轮回的是什么?

@洪烛:在“诗人”的形体中轮回的是伟大与渺小,或者说强大与弱小。不同的时代,“诗人”的力量此消彼涨,正如“诗人”的影响以及社会地位忽高忽低。在诗歌的文本形式中轮回的是繁与简,破与立,结构与解构,乃至重构。诗歌的风格演变,在螺旋中上升,有时你以为它退步了,其实仍然是前进。就像是一座重复建设又不断崩溃的巴别塔,通天至今仍是它未竟的事业、不舍的理想。每一次打破,都是为了刷新。每一次重建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5.樊樊:读你的诗文,感觉你对历史很熟捻。在诗写中,你的诗人身份和历史是怎样的关系?你的诗歌文本呢?

@洪烛: 对于我而言,诗歌是最具穿越性的文学,穿越时空是为了穿越自我。对于诗人而言,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不是一句空话,因为在他的记忆里生活着无数个古人。我写历史,没觉得那是历史,而以为那是另一种生活。我写历史,没觉得自己是古人的替身,而以为那是生活在另一个时代的另一个我。我的8000行长诗《西域》2800行长诗《屈原》2500行长诗《李白》1000行长诗《黛玉葬花》1000行长诗《黄河》,都是在这种半梦半醒的燃烧状态中一气呵成的。我一直认为:如果没有对人类的热爱,就没有对历史的想像力。如果没有对历史的想像力,就不可能有超越时空的激情。如果没有超越时空的激情,光靠体力去写历史,还不累死了?只要诗人是活的,历史就是活的。只要诗人是活的,诗歌史就是活的。没有哪个优秀诗人不是在某种时代背景下写作的。同样,没有哪首好诗不是在某种历史背景或文化背景中诞生的。

 

6,怎么看待诗歌的艺术性和工具性?以1949为界,你觉得此前的“枪支弹药体"和此后的"颂歌体"或"政治口号体"。在文本的精神指向上有何不同?你若处在这两个特定时代,会做何选择?

@洪烛:抗战时期的许多诗传单和歌曲,对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永远有教育意义的。我们今天的国歌,就是昨天的《义勇军进行曲》。每当听见“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候……” 我还是会感到自己的血是热的。抗战的“枪支弹药体"不仅对国家命运起到积极作用,也因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映照而具备文学史价值。血水写的诗,泪水写的诗,再粗糙,也比墨水写的诗有营养。战争自古即是文学的一大主题,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屈原就是在战争的基座上造型的半神像。如果他不是诞生在乱世,不见得能有如此曲折的心路历程,其诗歌感染力以及人格魅力都可能大打折扣。我要是生活在外敌入侵的民族危亡之际,作为诗人,会希望自己无愧于屈原这位诗祖的。我不会反感诗歌的工具性,甚至更希望诗歌能成为武器。免得恨自己百无一用是书生。至于1949以后的"颂歌体"或"政治口号体",失败的原因在于诗人失去了深刻的思考,独立的判断,个性的声音。宏大叙事本身是无辜的。只有没写好的题材,没有不能写的题材。我若处于那众口一辞的时代,不会回避祖国、人民之类大主题,也不会反感诗歌的工具性,只不过希望诗歌成为帮助一个诗人坚持真理、表达复杂思想的工具。在不背叛艺术性的前题下,诗歌的工具性本身没错,关键看它由谁使用,怎样使用,是作为揭示真理的工具,还是传播谬误的工具。如果诗歌能提醒社会,那么它作为警钟有什么不好的?如果诗歌能呼唤良知,那么它作为喇叭有什么不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