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还需要旗帜吗?
(2009-06-02 01:14:31)
标签:
文学洪烛中国文联出版社诗歌易中天北京校园屈原访谈录诗人文化 |
文坛还需要旗帜吗?我觉得不需要。或者说,需要无数面旗帜。■ 洪烛
洪烛: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 1967年生于南京,现居北京.就任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出有诗集《南方音乐》《你是一张旧照片》,长篇小说《两栖人》,散文集《我的灵魂穿着草鞋》《浪漫的骑士》《眉批天空》《梦游者的地图》《游牧北京》…… 其中《中国美味礼赞》《千年一梦紫禁城》《北京A to Z》等分别在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出有日文版、韩文版、英文版及繁体字版。曾经的少年才俊,武汉大学校园诗人,他的诗歌和散文作品在中国的文坛影响深远.为此本刊就洪烛老师的事业奋斗和生活创作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专访,希望喜欢洪烛作品和人品的读者能喜欢……
记者:洪老师,如果说您是较早的“北漂族”,您能认同这样的说法吗?九十年代的“北漂”和当下的“北漂”在历史和现实等层面会有什么不同?
洪烛:如果说较我还要早一些的“北漂族”当数湖南作家沈从文了,记得沈先生刚下火车后的第一句话是:“北京,我是来征服你的!”,呵呵,这比较能代表我们那代人的心声.北京从来都是一个移民城市,诗人,画家,作家,演员,音乐家……,他们先后来到北京,奋斗在北京,形成了独特的“北漂文化”.如果说较早的“北漂族”和现在的来北京发展的青年一代,我认为最大的相同是对理想的追求上,梦想往往超出物质.要说不同也是有的,比喻户口,房子……上一代的“北漂人”现在都发展得较好, 像作家余华、邱华栋等。经过10年的奋斗,他们都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买了车、置了房,摆脱了当年的窘迫境地;
记者:可以这样说老师的散文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和这个伟大的城市北京有关,您喜欢北京什么?据我所知北京的公交还有地铁让人都不那么的乐观.
洪烛: 《北京市文化发展十五规划》当中,北京城市的定位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北京文化要体现出中华文化的缩影。首先它要成为全国的文化中心,能够整合和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其次要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的中心市场;再次它要成为全国文化创作最繁荣的都市。为此,北京要吸引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优秀人才.
记者:武汉大学毕业后,您曾四次到北京联系工作,当时选择北京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呢?如果在其它的城市就业,会不会有今天文学上的成就?
洪烛:二十二岁从武汉大学毕业后,出于对北京的从小到大的梦想,我选定北京作为我就业的所在,幸运的是,虽然有些波折,但是还是在中国文联出版社谋到了一份职业.后来在文学的创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想和这个城市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在其它城市,不是从事和文字有关的工作,也许不会有今天的洪烛吧?但我不确定.
记者:能请您回忆一下当年初到北京的工作生活情况吗?我想大家一定想知道那个时候的洪烛是如何后来成为文坛之“白马王子”的!
洪烛:其实这部分在我的博客中有真实的记载,二十二岁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学生,一下子飞到千万里之外的大都市,那种心境完全是一种游子的心态.
记者:您的内心很渴望自己是城市游牧者,这是一种诗人骨子里的浪漫情结还是生存的一种状态?在北京这么多年,您认为自己的根在哪里?南京还是北京?
洪烛:诗人,作家都有一种浪漫情结,我不否认,但同时,我更有一种很高的自发性的社会责任感,我的文学作品努力让现实的物质世界更光彩更温暖一些,这就是我所追求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的社会功能.一个文艺家的思想到了一定的境地,名和利都会看得淡了!游牧者的洪烛是天马行空的,他是和文字恋爱的人.
记者:能问一个私人的问题吗?您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是什么样子,能谈谈您的爱情和现在的家庭生活吗?我想诗人也要面对人间烟火对吧?
洪烛:每个男人和女人都会有两种“爱情”,理想中的和现实中的爱情.大家都知道爱情小说作家琼瑶吧,她将爱情的故事写得荡气回肠,她是在书写不断的书写她梦想中的爱情.现实生活中她也有自已柴米油盐的爱情.一个成功的作家,会将这两种爱情的状态分得很清楚,也可以说是一种智慧吧?
记者:我们的采访不能不回到文学.,回到诗歌.给我的感觉洪烛的诗歌能够到达人的内心深处,有的大气磅礴,有的婉约细致,有的沉重如铅有的轻灵如燕……,您如何分类和评价自己的诗歌?
洪烛:谢谢您对我诗歌的认知和褒奖,我最初的写作是以诗歌为主要文体.<<荷马史诗>>时代诗歌的辉煌,以及对后来诗歌创作的影响是空前的,现实中也是无法超越的.中国作为诗歌的大国,从屈原的<<离骚>>,唐诗宋词时代……,诗歌成为老百姓喜闻乐道的艺术.至于现代诗歌和诗人们,做出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记者:您认为对您诗歌的创作影响最大是荷马是吗?而且我认为您的诗歌的评论水平专业,不枯燥有一种散文化的美.一定意义上说,您同时是一位文艺批评家可以吗?
洪烛:的确,<<荷马史诗>>等诗歌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从诗歌文体到诗歌语境到诗歌表达的社会现实和主题……,对我来说都产生了一种深深地震撼.在学生时代,是伴同<<荷马史诗>>等等诗歌的梦想成长起来的,再到后来的唐宋文化,中国的古典文学……我认为正是学生时代对诗歌的评读和研究,我才能驾驭一些诸如书写北京人文历史的能力,使我的作品更有一种“学者”的气息!对诗歌的评论我写了不少,也得到了一些评论同行的肯定和赞同,想写出有深度的作品,是要长期的对诗坛的热情关注还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才好!而大学时代如果你不浮躁一定能学有所成,这对以后的创作大大有益.
记者: 请您谈谈中国的古典文学及著名诗人比如屈原……散文大家柳宗元等等,对您创作的影响大吗?对当代的文学现状您有什么感想?比喻文坛之怪现象,比如城市文学比如打工文学比如80后的文学生力军?
洪烛:对中国的古典文学我已经在前面谈了一些,这里就不赘叙了,我想着重谈谈中国的文学现状.虽然现在文坛诗坛不太景气,原因是多方面的,作家本身的也要做一些自我解剖的工作,我们的写作的心是不是沉下来了?我们是不是走到了田野和工厂去了?我们是在写小我还是在写大我?......另外的原因是,这么多年我们的作品中,能够与时俱进的好作品太少了,老百姓没有产生一种认同,文学脱离现实的现象太过严重了!
记者:出了那么多书(散文,诗歌,小说),还有一些书以外文的形式出版发行,您最满意的文学作品是哪些?您写作这些作品,每一部作品的“根”是什么?
洪烛:我想我对我的作品都很满意的,真的不是自恋.我是一个理想写作者,也同时是写作上的完美主义者,我的作品没有功利的成分,我不是为了版税而写作的作家,我很单纯的认为一个作家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他的作品能够为读者所喜欢,他的人文关怀能传播开来,那就能对这个世界产生很广大的影响,这也是我最大的愿望和欣慰!
记者:90年代,可以说是您的创作全面丰收的年代,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后来您的很多散文以游记居多,很多散文成为经典之作,您认为作家的“走和写”之间会有什么样的联系?您对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作品以及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会有什么样的评论?
洪烛:作家要走出去才好,比如池莉的小说,比如余秋雨散文……,作家不能呆在书房的时间太久了,作家不是为了码字而存在,他有社会和历史给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我认识到这一点,我更多的时间去山水之间,乡村民风之间走走,用心去体会,用笔来书写,受益的不仅仅的是自己,更有读者,最终受益得是社会,如果说这个社会因为我的作品能有所温情的话.
记者: 如何来形容您的文学城堡?
洪烛:我希望这不是我个人的文学城堡,我更希望她是大家的,是社会的.
记者:也许大家都有些奇怪,您平常的工作想来也很繁忙,您能在工作之外写出那么多的有影响的作品,这一切是源于勤奋还是天赋?
洪烛:诚实的说,我想天分还有勤奋都存在,时间是节省出来的,心中无杂念,也就多了一些动笔的时间.
记者:您的朋友中不仅有来自文学界,还有文艺界,娱乐界的朋友,能谈谈您对中国摇滚和诗歌的看法吗?在您的眼中,张楚,崔健等音乐人是什么样子?文学和音乐我想是不是有共同的根脉?
洪烛:说起崔健和张楚等音乐人,摇滚诗人伊沙,我们一直是很好的朋友,在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有他们的位置,他们首先是作家和诗人,然后才是音乐家.文学和文艺是同根而生的,因为共同的梦想,我们成为今生今世的知音.他们是一批有活力的有梦想的音乐人,他们都很单纯,这可以从他们的音乐作品中听出来的!无论是摇滚还是HI-POP,还是R&B……,只是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并没有门户之见.
记者:对一个作家来说,写作的要义生活的要义是一种快乐是吗?
洪烛:这要从两个角度来回答您,写作的人,是他们(她们)在和世界对话.也许你的声音很大,但回音很少,这时也许你的那份失落感是不是作家的人所不能深味的!当你的作品,那怕是批评的声音多过肯定的声音,你会感动,也会写出更好的更有水平的作品,所以有时我在想,人是要求能够互动的动物.
记者:最后还是想请您谈谈您的创作体会,还有以后的创作计划,有没有想过写其它题材的作品,比喻说电视剧本等比较赚的本子?
洪烛:创作的体会我前面也谈了,这里就不再多说.至于文体的选择,我一直在做不同的尝试,这很重要,一个作家多些不同的写作体验,我认为是好事,因为挑战,所以存在.还有我想我们作家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有可能为什么不去写剧本呢?
易中天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放火,易中天的学生洪烛在当今的文坛风头正劲.
洪烛先生,就读武汉大学时,易中天是他的大学老师.那时的易中天教授虽然小有名气,但也绝对没有如同现在事业“如日中天”.等到洪烛毕业分配到了中国文联出版社做编辑后,易中天教授的早期作品曾经过他的学生洪烛编辑出版发行.
大学时代的洪烛,最多的精力放在了诗歌的研读上.大学的系统性的学习,为以后洪烛先生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所以洪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经常强调好好的利用在大学学习的机会,尽力多读一些书,尽力的多些思索,这样对一个立志从事文学事业的作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和必须.大学对一个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的热血青年来说,不是风花雪月的浪漫,而是秉烛夜读的勤苦.可惜的很,现在的大学生有几人还在学堂上读书?
洪烛这样回忆自己的大学时光,在风景秀美的武汉大学的校园里,你会时常看到一个戴着眼镜的大男孩,在公园的长条椅上,神采飞扬的品读着<<荷马史诗>>……
当一个人对一件他认为快乐无比的事情着迷的时候,他的所有的潜能都会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大学时期的洪烛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诗歌的创作也更显理性的光芒,对社会对人文历史都有自己的思索,而且这些都通过他的诗歌语言得到很真实生动的表达.
洪烛先生曾经四次到北京联系自己的工作,最终分配到了中国文联出版社工作至今.初到北京的生活是艰苦的,也是快乐的,因为文学因为音乐因为朋友.
洪烛文学上的朋友很多,毕竟喜欢文学的人,大都心无城府.较容易沟通和交流.而作为艺术家的崔健和张楚等人,当时也在北京发展.因为文学还有音乐还有对梦想的追求,让这一群年青人成了要好的朋友.再到后来也分别在自己的领域都有所见树.崔健和张楚等在中国的摇滚乐团拉起了风起云涌的大旗,洪烛时时这样评价这样一批文艺上的朋友,他说崔健和张楚等人不仅仅是音乐人,他们更是优秀的诗人和作家,他们的作品就是一首首经典的传世之作,文学之作……
相同的人生境地,成就了友情也成就了文学和音乐,多年之后的洪烛和他的一帮兄弟们都在各自的地盘上,引领这个领域前行……
自从新概念作文推出了一批80后的作家后,关于80后的话题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一路吵吵闹闹.
有些报章在采访洪烛的时候,本性纯真的洪烛也发表了自己的真实的想法,最主要的意思就是,作为作家,最重要的是知识面的拓展还有文学素质的提高,让自己的作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他也不无尖锐的指出来,如果韩寒等人不沉下心来做一些补给的工作,他们最终是被历史扔进垃圾筒的作家.这是个人的悲哀也是文坛的悲哀……
如此言论让一些朋友认为是想借韩寒上位.对此等言论,洪烛没有作任何的说明,而在我和洪烛先生的交往中,我想就他的知名度已经不需要借任何人出名了,就实力而言,在当今文坛会有几个洪烛这样的人物?
最为重要的是,我想作为无论是80后作家还是文学爱好者,都认真的想一想,想通了这个道理就去多读一些书,少些小思想才好.
1993年——1999年,诗歌的低谷期,居京大不易,厌倦了租房及睡办公室,仅仅为了有能力买一套商品房(多么世俗而无力抗拒的一个念头),就狠心地改变了个人的创作史,以淡出诗坛为代价,转攻大众文化,狂写为稻粱谋的青春散文,覆盖数百家发行量巨大的青年、生活类报刊,成为掀起九十年代散文热的现象之一,被《女友》杂志评为“全国十佳青年作家”。其间出版诗集《南方音乐》、散文诗集《你是一张旧照片》、长篇小说《两栖人》、散文集《我的灵魂穿着草鞋》、《浪漫的骑士》、《眉批天空》、《梦游者的地图》、《游牧北京》、《抚摸古典的中国》、《冰上舞蹈的黄玫瑰》。获“路遥青年文学大奖”等奖项.
2000年——2002年,如愿以偿地住进商品房,开始为回归诗歌做准备,撰写数十万字解读大师与经典的评论,后结集为《眉批大师》、《与智者同行》、《晚上8点的阅读》出版。出版《中国人的吃》、《明星脸谱》、《北京的前世今生》、《北京的梦影星尘》等畅销书。获老舍散文奖, 央视电视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等奖项。
2003年,非典期间着魔般写出二百首诗,覆盖各地文学报刊。
2004年——2007年,出版《北京的金粉遗事》、《舌尖的狂欢节》、《颐和园:宫廷画里的山水》等畅销书十几种,其中《中国美味礼赞》、《千年一梦紫禁城》、《北京AtoZ》等在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出有日文版、英文版、繁体字版。2006年在新浪开通洪烛博客,推出由四百首短诗组成、长达八千行的长诗《西域》,被《人民文学》等数十家报刊选载,被诗家园网站评为“2006年中国诗坛十大新闻”之一。2007年推出长达十万字的长篇诗论《洪烛谈艺录:我的诗经》(本身就是一部关于诗的长诗)。十八万字的长诗《一个人的史诗》。寻找成吉思汗入选中国散文排行榜
2008年推出两千行的长诗《李白》。《母亲》获2008年度中国散文年度金奖.
回头一望,我走了跟同时期大多数诗人都不太相似的一条路,冒险去大众文化领域遛了一圈(等于既搞美声唱法又搞了通俗唱法)。条条大路通罗马,终点还是一致的,那就是诗歌。我又回来了。
谢谢洪老师能接受我们杂志的采访,祝愿您创作丰收生活完美!